rzmb
2011-12-26 21:52:55
我很想說說。。。。
那天,在成龍耀萊國際電影院看完《金陵十三釵》,我的心情就保持一種奇怪的狀態。不可否認,這部電影挺好看。但是,並沒有和看完《鐵甲鋼拳》時那種激動的心情,也不感覺傷感,就是覺得看完了就完了,沒有情感上的共鳴。我很迷惑。
回去的路上,你說:「看完後,你最大的感覺是什麼?」
我說:「是對日本人的仇恨。」
你說:「那這部片子想表達什麼呢?」
我說:「應該是對那個時代背景下僅存的一點點人性光輝的讚揚。」
你說:「那這部電影不是跑題了,它並沒有帶給我們那種感覺。」
我說:「怎麼沒有了?」
我有點生氣了,逞強的回應。因為對於這部片子,我還是比較喜歡的。我本以為張藝謀終於跳出了他的形式主義,懂得講故事;我本以為他俗套的拍革命歷史題材,順應黨的旗幟,和馮小剛一起走大道,但是還是有自己不落俗套的視角。現在發現說改變還是太早。
說說這部影片,它很像一個優生班:學生是最好的,老師是最好的,教室是最好的,器材是最好的,教學也是最好的。這樣一個班,考出來的成績最後也有三六九等,當然這裡的三六九等比一般班的三六九等要好。說直白一點,有主角就會有配角,有坐辦公室的就有掃大街的。很顯然,張藝謀不想他的電影裡有人掃大街。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個什麼都好的電影」:特效好,服飾好,演員好,劇本好,導演好,攝影好,音樂好。。。。。這個世界沒有完美,完美的都沒有情感,就像神。張藝謀想完美,最後只能做出一件精美的藝術品,而缺乏情感內涵。這部影片又光榮的繼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之後成了一件只可看的藝術品。
電影的每個環節,每個場景都力求最好,最後發現居然沒有高潮,或者高潮相較之前的戲份根本跳不出來。比如:國民黨救女學生,佟大為一人戰日軍,兩妓女被殺。。。這些本該從簡的配戲卻實在足足搶盡了光彩。把主角人物性格的飽滿刻畫忽略,把十三人換十三人的精彩高潮取代。張藝謀如果是一個畫家,一定不會畫人,畫出什麼怪物不知道,反正手一定和腿一般粗,五根手指一般長。因為,他不懂取捨,不懂中國藝術之最高深——留白。抓不住重點,真真是最可悲之處。
一個好的導演,不應該連最最基礎的開始、發展、高潮、結尾,都分不清。我感到很可笑。像我們寫寫部落格心情一樣,想到那寫到哪,沒個具體的中心意思,我們只是抒發情感。你大費周章的,如同小女孩細膩的筆觸,缺乏總體的宏觀把控能力,缺乏情感的聚集點,還不如寫寫心情,學學大衛林奇,誰知道他拍的什麼,但是有情感。不要花六億建一個宮殿,不能住人。你首先要學會接受茅草屋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