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听说//听说

7.5 / 2,489人    109分鐘

導演: 鄭芬芬
演員: 彭于晏 陳意涵 陳妍希 林美秀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A

2011-12-27 17:32:14

《聽說》何以成為一部出色的青春片


(本文有劇透)

青春片這種類型里不容易出現高水平的作品,吹毛求疵地說,年輕人的愛情故事內容過於限定,難以做到很多大師級作品所擁有的複雜性,比如《2001太空漫遊》裡的對未知世界的模糊想像,或者《七武士》裡的社會等級制度和多種人物性格。青春片中的很多經典作品都不是以愛情故事為核心的。

大多數著名導演都不會以青春片作為主要創作題材,所以真正有情懷拍青春愛情片的導演,特別是國片導演,往往是青年人,在電影製作方面本身缺乏能力和經驗。所以《聽說》的成品效果如此之好,實屬不易,更可貴的是鄭芬芬作為一位女編導,在拍片檔期緊張,並處在殘奧題材的限定的情況下,很好地發揮了女人細緻入微的性格特點,沒有在一些關鍵情節上放任自流缺乏控制。

1. (畫面)剪輯和聲音剪輯

本片的(畫面)剪輯師是廖慶松,台灣新電影時期出道的一批非常有經驗的技術工作者之一,和新生代剪輯師顧曉芸。聲音剪輯方面是經常出現在台灣電影演職人員名單裡的郭禮杞等四位音效師完成的。剪輯師給足了演員時間讓他們完成動作,比如電影開始,天闊第一次見到秧秧,眼看著她繞過游泳池的一角跑出游泳館,剪輯師給了10個正反打鏡頭表現這段情節,其中還包括一近一遠兩個慢鏡。適當多加幾個鏡頭,抻長這個段落,加強這個段落的重要性。

關於本片聲音剪輯和畫面的配合,一個明顯的例子是秧秧第一次給天闊在MSN上留言的橋段,天闊和媽媽之間的交流沒有停,中途適時插進電腦螢幕上秧秧的留言,仔細留意背景音樂的電吉他的旋律,當最後一個音符出來的時候,螢幕上打出秧秧最後一句留言「你要來嗎?」橋段結束。非常好的節奏控制。

2.情節的選取和鋪墊

編導所設置的兩個聽人互相不知道對方聽得見,直到最後真相揭曉得概念,想法有新意,而且自圓其說得很不錯。加入的搞笑幽默輕鬆橋段也沒有過份失控成無厘頭有失體統,它們都被很好地控制在調節氣氛而已的程度,很不簡單。

每部以講故事為主的電影都會有一個情節方面的主線,編導沿著主線一步一步地把情節推進,比如天闊和秧秧認識,兩人互留MSN,兩人漸漸熟悉,因為吃飯付錢問題產生摩擦,對聽人和聾人交往的障礙有畏懼而摩擦,秧秧和小朋因為責任、夢想和壓力產生摩擦,三股摩擦交織,泳池告白,兩人見家長確定關係等。說清楚這些事情是編劇的一個合理的野心。在這個過程中,為了豐富人物,豐富劇情,讓這個主線枝繁葉茂,編劇還需要加入合適的情節穿插其中,既要掩蓋那個特別明顯的路人皆知的野心,又要儘量讓人物背景紮實,讓故事獲得觀眾的好感。鄭芬芬編導所做的一些有意思的選取是,在表現兩人熟悉的過程的時候,編寫秧秧趕時間工作的情節,並讓讓天闊到秧秧家拜訪,給秧秧時間向天闊和觀眾介紹家庭背景,摩擦產生後讓天闊看到另一個小醜的街頭表演,藉機表現天闊的心理活動,無時無刻不在出現的天闊和父母之間的親情,等等。

情節的鋪墊其實是個取巧的辦法,但是這裡面也體現了對時間的控制上所需要的敏感度。既然小朋被煙火傷害的場面不便完整表現,不如先早早給出小朋睡覺而無法察覺鄰居的敲門,然後表現天闊和秧秧長時間的晚餐約會,在這期間發生在小朋身上的不幸就讓觀眾自己腦補好了,因為腦補的力量是無窮的,任何一個人給自己腦補的情節都是他自己認為最準確的,同時鄰居敲門而小朋熟睡的畫面也不會讓後面小朋的住院情節顯得那麼突然。還有最後信封里又有錢又有畫好的一幅幅便當的畫,這個橋段之所以不突然是因為之前天闊拜訪秧秧的家的時候,我們已經看到編導悉心安排的秧秧畫畫的場景。

3.控制場面情緒

觀眾對於電影每秒鐘的體會都是故事情節和故事講述的加和。如果情節本身的情緒不足,講述的時候要加料,如果情節本身情緒過剩,則要在講述的時候加以壓制,總之我們看的是整體效果。編導對於這一點有著非常準確的把握,片中很多地方,眼看電影就要往狗血的情境發展了,場面馬上就會被用某種方式壓住,儘量保持穩定,比如姐妹吵架橋段,最後小朋拍一下秧秧的頭,兩個人才擁抱,和解到擁抱之間的這一下拍頭就是一個很好的控制,讓情緒自然過渡;泳池表白里,天闊跳進泳池游泳再回來,兩個人手語交流過程中那幾十秒鐘的停頓,都是用加入輔助情節來控制橋段情緒的做法;最後時刻當天闊和觀眾一起突然得知秧秧聽得見的時候,馬上對白降速,以控制這個突然出現的驚喜,當「你願意嫁給他嗎?」「我願意」這樣的瞬時進度略快的劇情出現,可能引起觀眾的質疑感時,劇情馬上進入「聽得見和賣便當有什麼關係」的討論,在觀眾心中建立另一個可質疑的點,進而讓天闊主動承認「沒有關係」,來引導觀眾疏散內心的質疑感。整個過程有點聲東擊西的意思。

4.表演

多個演員一起搭戲時,為了讓每個演員每時每刻心裡都非常有底地表演,大家應當輪流當領導,輪到哪個演員講話,他就是這段時間的領導,時間、力度等等都由他控制,其他演員根據這個演員的表演來進行配合,這樣演員就不會在過程中出現「我該幹什嗎?這個動作我應該做多長時間才不會影響到別人?」的疑惑,因為他每分每秒都非常清楚自己的領導或從屬的身份,並且相應地做動作。就像是絃樂四重奏的演出,在沒有指揮的情況下,聲部之間互相協調的方式就是根據不同段落里音樂的特點來輪流做主要聲部,其它聲部再根據這個主要聲部的演奏而進行配合。本片中羅北安和林美秀兩位資深演員的對手戲可以作為這個理論很好的驗證,他們輪流帶著對方推進戲碼的場面非常好看。

另外,本片三位主演在經驗並不算豐富的情況下——陳妍希甚至是第一次演電影——給出了非常細緻的表演,不知這是因為導演鄭芬芬對於他們非常細心的指導,還是羅北安和林美秀兩位舞台劇經驗非常豐富的名角給他們開了小灶,總之他們把每一個情緒轉換都表現得很充分,比如泳池告白之後,天闊載著秧秧去見父母,第一個鏡頭,秧秧先是不知所措地看旁邊,再看看前面的天闊,然後表情開始放鬆,再看看旁邊,再看看前面的天闊,她的眼神的這四個不同階段非常清楚地表達了她心理上從剛開始進入這段關係的生疏,到開始與他熟悉的過渡,非常精細。這種精細充斥在五位演員每時每刻的表演中,值得玩味。

5.燈光師傅李龍禹

燈光師傅李龍禹也是叱吒台灣電影界多年的老將了,他合作過的台灣名導非常多,提到他既是因為他在秧秧街邊表演橋段裡的驚鴻一瞥,也是因為姐妹無聲的吵架橋段中一縷像皓月一樣白的燈光,照在秧秧和小朋的頭頂上。這個橋段在姐妹兩個吵架之後和好的劇情走向之下,在情緒越發激動的音樂配合之下,已經非常浪漫主義,非常抒情詠嘆,甚至就要走向狗血的場面了,正是這一縷煞白的燈光打動了我,壓制了可能失控的情緒,把整個場面向現實主義的方向拉回來了一點,更接近那個恰到好處的程度,達到更好的擊中淚點的效果,成為片中最感人的場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