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iverMona

2011-12-27 17:39:18

為什麼金陵十三釵沒能打動我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昨天晚上去電影院看了金陵十三釵,在進電影院的時候,除了風聞此片有個很正的女一號以外,我完全不知道電影的題材,只是為了聖誕節的晚上去看一部「聽說好評如潮的大片」。當我坐下來時,我才得知這電影是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據說很多人在電影院裡看了泣不成聲,我當時玩笑道:「我會不會也看的淚流滿面。」 沒有想太多,電影就開始了。

  兩個多小時,在這之中,我有過一些觸動,我很喜歡電影裡的玉墨,風韻很足,也覺得曹可凡演的很好,父親的角色很感人,電影從各方的角度,都各有照顧,還有個開放式的結局,等等等等。但是,當電影結束,影院亮起來的時候,我感覺有點彆扭,除了個別重口味畫面導致有些壓抑,感覺著不是一部讓我覺得memoriable的電影。

  就像之前所說的,導演儘可能多的去描述各方的故事和情緒,我體會很深的就三個字--「大雜燴」。很多的元素聚集在這部電影裡,但是對人物情緒刻畫的深度卻不夠,這讓一些角色的情緒轉變顯得突兀且不合理。比如 father john, 從剛開始二流子樣,金錢至上的形象到後來,把命都願意搭上去救那些女孩的形象,這種轉變之前缺少鋪墊,轉變之時缺少細緻的描繪刻畫,轉變之後缺少補充(他有去世的12歲的女兒)顯得很生硬牽強。其他的一些人物也略顯單薄。這種深度的欠缺,不只是無法讓人物豐滿起來,還讓劇情的現實性和合理性大大降低。

  說到劇情,其實電影講的故事比較簡單,說白了就是,國民軍隊保國民,風塵女子亦有情,渾噩老外的轉變,不被理解的父愛,夾雜點愛情,日本人的思鄉情,小人物之間的情感。這裡有些東西,想到很好,可惜太淺。有些東西,讓我覺得有些怪異。當然,在這部片子裡,很明顯的一點就是,推動情節的矛盾製造得有一種中國電影常見的做作不自然,比如去作死尋找那隻跑走的貓,在比如作死去尋找耳墜。

   電影裡有幾個片段我記得比較清楚,不是因為打動了我,是或多或少讓我疑惑了。

   在國民軍隊對抗日本兵時,寡不敵眾,於是排成一列,一個一個犧牲自己,來和對方同歸於盡,在這個片段,為了渲染氣氛的慢動作瞬間提醒了我這是張藝謀的電影,這種感覺和張藝謀幾年前的「視覺」大片們有相似的感覺,不知道在這能不能算是用一種媚俗的方式去刻意感人。

   在電影快要結束的時候,十二釵里還有一個女子堅持不想去,但是還是最終上了車,帶著那隻招財貓。這個片段看的我很不舒服,似乎這裡包含了一種貴賤主次的秩序。

  以上這兩個片段還有一些共同的東西,就是當個人在集體中的時候,那種個體的「異」,就完完全全的被忽視了,或者說立馬顯得微不足道了。一個軍隊,集體犧牲的壯烈情節在國產電影裡太常見,而且往往都是以面得形式來表現這種所謂的精神,用每個人在這個集體裡的絕對服從(不論是被動主動)和 「忘我」來表達的情懷沒有辦法打動我。至於第二個片段,很顯然,十三釵中每個人對赴宴這件事得態度就是不同的。從替女學生去的這整件事來看,玉墨更像是一個意見領袖的角色,她自己個人十三時有過黑暗的經歷,對女學生的處境感同身受,雖然其他人也在鼓動下自願頂替女學生,但是 不平衡還是很明顯。個人的意見和聲音還是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

  尤其是女子堅持不願去的那個片段更讓我不得不去懷疑『頂替女學生』這件事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 是所有的女學生都不願去,正巧十三釵又全體自願去?還是學生和十三釵之間有種不平等的關係?從女性的視角來看,難道 前提是送婊子去接受被蹂躪的可能性會比送處女去要好一些?有人說這部電影的別名叫「處女保衛戰」雖然顯得不夠莊重,但是不無道理。

  電影本身側重的當然是十三釵的大義凜然,而且還用john說的「上帝說人生而平等」來試圖解釋這個故事可能引起的「誤會」,效果卻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加之電影裡沒有留有足夠的空間給女學生為此的反應,更把這種不等給放大了。
 
  金陵十三釵也有很多不錯的地方,只是我集中列了些電影的不足之處。

  這樣的一部電影,用了最震撼的歷史背景,極力渲染試圖感動觀眾,卻沒能讓我流下一滴眼淚,更沒能打動我內心深處的東西。

  依舊是火候不足,情意不切。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