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七夜

2011-12-29 05:28:47

廢墟上沒有唱詩班


其實我是最不適合刻薄的一類人,但看電影時還是會無意地很刻薄,因為…太迂腐了,可能是。但我不會在這裡討論一些個人問題,只是想說,儘管這是一部以民族災難為背景的電影,表達了很多當時的人性、尊嚴和犧牲,但我還是會從一部影視作品的角度、從電影本身的一些因素去評論它。我甚至都不會提到張藝謀,他曾經的輝煌和如今的庸碌,已不值得任何期待。

原著小說改編的電影我覺得可以分成三種。第一種類似《哈利波特》,小說篇幅一般在25W字以上,情節很長,人物很多,內容過於豐富。根據這類小說改編的電影一般都有先天缺陷,因為一部普通電影的長度是承載不了全部內容的,這就意味著編劇要取捨,要犧牲,但不管怎麼選擇,原著讀者一般都不會滿意。所以長篇小說改編的電影評價一般都不是很好,例如《暮色》系列。第二種類似《情書》,原著篇幅在10-15W字之間,在這種情況下,故事從文字到影像的轉化不僅可以保留完整的情節,甚至還會有一些改善的空間。圖書與電影畢竟不一樣,如果編劇能在保留原滋原味的同時提供一些貼心的驚喜,觀眾一定最容易被打動了。所以我覺得這種改編難度是最小的,也最容易成功,例如《肖申克的救贖》。第三種類似《返老還童》,電影內容跟原著其實沒太大關係,前者只是借用了後者的一些理念,形式或者結構,內容幾乎是原創的,即使有一些引用也不以此為主,它考驗的是編劇的創造力。所以第三種電影既不會像第一種那樣普遍差評,也不會像第二種那樣都是好口碑,這種電影編得好就是好,差就是差,沒有商量。這裡好電影的例子是《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改自印度小說《Q&A》。

廢話這麼多來陳述我對改編電影三分法的原因在於,《金陵十三釵》屬於第三種情況。因此可以想像,這部電影在上映前沒有看低或看高的必要,評價需要依靠內容來呈現,水平高低必見於編劇和導演的功力,最後成敗也不能以原著為托。接下來就說說對電影的看法。

《十三釵》在改編上大體是成功的。當然,這裡所謂「成功」不是說它票房多高,也不是說它口碑多好(10億肯定是不可能滴,只有國人評價的好也未必是真的好),我認為成功是因為看到了編劇的成熟性,這種成熟還原了劇情類電影本身應該具備的故事背景、戲劇衝突和意猶未盡似的落幕,在這樣一個完整連貫的過程中,戲劇角色獲得了揭露或轉變,從而帶給我們更多關於電影的思考。從這一點來看,電影和原著是相等的關係,各自帶給受眾啟發和力量,因此是成功的。但為什麼又說「大體」呢?因為在這次的改編里,情節的邏輯線條上有一些缺陷還是顯而易見的,最大的詬病無疑在角色與情節的關係上。《十三釵》里你能明顯地看到情節在拽著角色使勁往前走,一點不顧在這樣做會讓角色顯得很突兀,也沒有說服力,不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所以綜合起來只能說,改編大體是成功的。

對《十三釵》我也不是沒有過期待。看小說改編的電影我一般都先去接觸原著,雖說一般是書比電影好,但電影會提供其它可能,為了在對比中收穫更多的東西,兩者我都不會放過的。記得看完《金陵十三釵》小說的時候,我在簡評里寫道:動人的地方在於廢墟上的唱詩班,不知老謀子能不能拍好,這是對電影唯一的期待。現在回過頭來,發現期待終究落空了。理想的那一幕可能是這樣的:夜深入靜,戰爭的殺戮慢慢遠去,受傷的城市終於安寧下來,這時唱詩班的聲音像天籟一樣響起。它迴響在南京城的上方,飄蕩在傷痕遍佈的角落,飄過血中的屍體,飄過黑暗裡恐懼的眼睛,飄過被日軍追趕的人群,飄過一幕幕觸目驚心的災難場景。我覺得這樣更能夠在人性之美的對比下突出戰爭的摧殘和罪惡,更能在慘絕人寰的災難後撫慰流血的心靈,使靈魂安靜,表現出電影的力量。但是,這種內容我都沒看到。

電影看完我又去翻原著,找到了小說里對唱詩班歌聲的描寫,小說的意境比電影好多了:她們的歌聲綻放在夜空中,伸展如絲絨,柔軟地摩挲著黑色的夜晚,摩挲在那些殺人殺得痙攣的神經上。劊子手們覺得這樣的歌聲是在打擾他們。歌聲播撒著聲聲追問。播撒著弱者的正義審判。一些信奉者持著屠刀迷惘了。迷惘可是他們不需要的。他們轉著頸子向夜空裡找尋:歌聲來自何處?女孩們唱著,目光漸漸老成,悲愴,和她們的年齡毫不相符。

雖然《十三釵》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我還是推薦吧。在電影院你會看到大量沒有意義的視覺場面,在電腦上你也不會錯過那些軍人學生妓女在災難中默念堅守的責任和情懷。你自己選擇。我覺得看國產盜版並不可恥,因為我們已經被忽悠太多了,他們應付出代價。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