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一小片

2011-12-29 22:27:51

《南京,十三釵》


    前些日子看了《金陵十三釵》 ,教堂、學生、妓女、漢奸…不禁想到之前同樣主題、同樣背景,甚至連情節都很相似的《南京,南京》。

    兩者有很大的不同,我對某部的偏好就出自於以下幾點:

    先從最直觀的畫面說起,《十三釵》色彩藝術感,《南京》黑白紀實感。

    老謀子的片子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色彩,這癖好也帶到了《十三釵》中,看過的人一定不會忘記那一面殘破、艷麗的大琉璃窗,多悽美~還有妓女們一件件的旗袍,一出場的艷麗就註定了結局的悲催…而《南京》通片黑白,非常嚴肅地描述殺戳情節。對於這兩種色彩我並沒有偏好,各有各的好。
老謀子說想讓我們「通過藝術的方式讓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這段歷史」,這看似是個很「藝術」的方式,但別忘了藝術指的不單單是色彩、拍攝等形式的東西,情節、人物心理也很重要。

    對日本人的描述是最大的不同點。

看過《南京》的對角川的人物刻畫印象很深吧,這人引起了強烈的非議,但我並沒有感到太過反感,看這片的時候心情非常複雜,一會暗自咒罵:「去你妹的小日本!」一會非常無奈:「哎,人各有難…」看完後不禁大發感慨:人性啊人性…此人性不單單指片中的中國人與角川,還指看片者內心的起伏…
    看《十三釵》的過程中呢?那個上校一開始的偽善讓我心有所動,以為會描述個又忠於國又忠於內心的矛盾體,後來還是一副鳥樣,老謀子對日本人的刻畫是有多冷酷多無情,是否這受了角川的影響…在這點上,兩個能綜合一下該有多好。於是在看部時,心裡對日本人除了咒罵還是咒罵,這就是導演想要的,恩?這就是觀眾想要的效果,恩?戰爭是複雜的,但是人性比戰爭更複雜。
    沒有絕對的救世主,沒有絕對的大惡人。

    下面就要說到「救世主」的救世動機了

    不得不說,貝叔扮演的外國人讓我感覺略有猥瑣,整個就是「英雄難過美人關」,當然他也有內心的大愛,他也糾結過、反抗過…但似乎對他來說,與墨的那次交歡才是最大的動力,少了份《南京》中出於內心深處的純粹。或許,對於外國人來說與「佳人共度一夜」的性事的確是個非常大的誘惑,大到能戰勝自己的良心,也說不定?要是大屠殺殺到自己國家去,看你還有閒情YY否~

    電影電影,效果如何是很大的評判標準,個人認為《南京》更讓人震撼,因為更貼近現實,這點很討巧,我說兩個電影的觀眾反映就知道了。

    《南京》是在學校的電影院裡看的,當結尾處那些真實的人名赫然出現在螢幕時非常震撼,大家都安靜地看完片尾的字幕,直到最後,畫面變黑,音樂停止,一陣沉默後,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回到寢室人人都在熱議…其實並不是《南京,南京》拍的有多好,只是它達到了這種引起共鳴的效果,電影能如此,從某種角度來說已經成功了。《十三釵》也是在影院看的,看完後少了份沉默,大家該幹嘛幹嘛…不是因為對該類型的片有免疫力,而是因為,這部沒有走進我的心,與愛國程度無關。

    殺戳鏡頭呢?《十三釵》比《南京》少了很多殺戳的情節,但我覺得殺戳還是有必要的。

    以前看過篇文章,講有個眾人眼中的「癲者」,在看完戰爭片後遲遲不肯離開影院,一直哭啊哭,有人問他:有什麼好哭的,電影裡都是假的,癲者說:就因為知道電影裡是假的才哭,因為真實的戰爭比電影的殘酷百倍千倍…難道不是嗎?如果南京大屠殺殘忍度有10分,你拍出來5分觀眾最多只能想到7分的殘忍,所以,該重口的地方還是得表現下,表現的越多我們離真相、離10分越近。
   
    最後不得不說,《十三釵》,天涯多為黑,豆瓣多為捧,其實有些酣暢淋漓的黑非常在理,具體的我就不舉例了,那篇外國人狠批《十三釵》的文章或多或少也看過吧~
    我就說一點,比如妓女們在貝叔的努力下妙手回春,他們嬌柔地唱起了《秦淮景》,試想一下,他們在賣身前也是單純得跟那十三個學生一樣,當穿起校服時,不是應該唱學生時代的歌嗎?就比如,工作多年的你和同學們重聚,穿起了中學校服,你會唱《沒那麼簡單》?當然是唱那些年我們一起唱過的歌咯~

    好吧,其實這片不算差,只是很多人的期望太高了,更有些人把片子誇到火星上去了,是時候讓他們重返地球…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