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5,876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xiaoman

2011-12-31 08:32:11

處女保衛戰和精神勝利法


本以為是為妓女正名的:妓女和學生,誰比誰的生命更可貴,人真的無分貴賤。給三星吧,國人難得有這覺悟。

結果原來是保衛處女的,名字不妨叫做《處女保衛戰》罷。它以貞操為界限,離間了婦女的同命與共情。它告訴我們,要讓處女先走。給兩星吧。

之後細細想來,這電影的可怕之處在於,它凸顯了幾千年來國人的封建道德凹點:人並非生而平等,命有貴賤之別,幾千年至今仍保持著可笑的貞操價值觀,對處女情結和那層膜有著揮之不去的執念,電影中眾人競相保護的不是女學生,而是國人幾千年來的封建道德G點和社會主流價值取向。它扣上了抗戰的外衣,讓人在熱血沸騰的民族道義和精神麻痹中對之豪情歌詠。果斷一星。

幾千年來,在中國人眼裡,人是分等級的,命是有貴賤的。當一個低賤之人做出所謂的有情有義之舉,首先他自己便覺得人格得到了昇華。這一點是最可怕的,等級貴賤之分已經植入社會的文化骨髓。導演的本意也許是想歌詠妓女的,但恰恰是這歌詠,卻處處透著社會和眾人對她們的輕賤,連她們自身,也都這樣以己為輕賤。

在中國,處女身是社會和所有人都認可的硬通貨。從古至今,貞操二字是中國人永恆的道德凹點和價值標準,在戰爭題材中,把處女的貞操意喻為國家尊嚴和民族自尊心的,恐怕全宇宙只中國一個。

電影中各色人等競相保護著象徵貞操的女學生,她們自己也以此身份為傲心安理得承受著這保護。她們有著與生俱來的優越感,自覺高人一等,連茅廁也不願和低賤的妓女共用嫌她們髒。對於妓女們的獻身並不加阻攔理所應當地接受,一聲不痛不癢的「姐姐」,連名字也沒有多問。

而妓女們呢,換上了學生裝時,深深地自我感動著,她們多麼地驚喜,甚至想到自己的母親也會高興。她們自以為找到了一個在主流的到的框架中重塑尊嚴的機會,做著情義之舉,贖去墮落之身,她們自以為昇華了,為了這道德洗白,她們甘願去死。彷彿只有英勇赴死,她們的生命才能從低賤昇華為「有情有義」。

因為幾千年來形成的社會道德潛意識中,人是有等級之分的,命是有貴賤之別的。

在中國,女學生要是為了保護妓女去赴死,國人肯定覺得不可思議、無法接受,這太不「值」了,這有悖於幾千年來的社會主流價值框架。相反,妓女頂替女學生去死,那便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的所謂「有情有義」之舉了。

幾千年至今,我們仍不知道何為「自由、民主、平等」。

我寧願是自己淺薄了,沒有看出導演其實是在戲謔批判和反諷。只是電影中被撕裂的兩處血痕:借洋人之口蜻蜓點水般道出的「人應當是平等的」和最後那個妓女嚷嚷著自己不是學生不願上車的橋段,就這麼輕而地湮沒在電影設定和宣揚的妓女們大義凜然英勇赴死的民族豪情之中。但是這兩個鏡頭,特別是後者,卻那麼真實。

小說就是小說,故事就是故事,金陵大學校長的日記中有記載,當時的確發生過妓女頂替學生的事情,但絕非出自自願,大多是被迫的。偶爾一個兩個妓女自願,是可以理解的,但像這麼一群一群爭相赴死的情節,假得可以。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仍需要杜撰這樣的故事歌詠和自慰,精神勝利法依舊被國人用作撫愈傷口和民族自尊心的良藥,對一段滿懷羞辱和醜陋的歷史,用虛無和編造去美飾,再映上一段可歌可泣的民族主義豪情,當真可笑的自欺欺人,就這樣活在精神勝利法中,聊以自慰。

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亡國一次添加幾個殉難的忠臣,後來每不想光復舊物,而只去讚美那幾個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過之後也每每不思懲凶自衛,卻只顧歌詠那一群烈女。——魯迅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拍出像樣的戰爭片?!每每抗戰題材,總是備受爭議、烏煙瘴氣。我們總不願意去正面那段歷史,每當觸碰到G點,總是拿女人和憤慨的民族主義象徵性地治療一番無法癒合的民族自尊心,熱血歌詠著民族道義,根植強調著民族仇恨。什麼時候才能真正面對,理性分析,總結教訓,反思自強,懲凶自衛?!

而現在,我們一直在精神勝利法中保衛著內心的那張處女膜,時時自慰。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