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祝鋌

2011-12-31 21:57:30

金陵十三釵·七億人民幣畢竟是七億人民幣


       金陵十三釵·七億人民幣畢竟是七億人民幣

  《金陵十三釵》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兩部電影:《南京南京》和《花樣年華》。

   首先說一說故事本身,很容易就聯想到《南京南京》,同樣有一個妓女為了拯救其餘「乾淨」女子而犧牲了自己。有了《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釵》就等同於半劇透狀態,就看加入克里斯汀·貝爾角色之後,故事將會如何講述。張大導演果然財大氣粗,把一個半劇透的故事說得娓娓動聽。所以我們也就無法開口說什麼抄襲之類了。畢竟張大導演有自己特色的故事。
   這個故事的線路還是比較清晰的,主線以女學生書娟的口吻講述整個關於「金陵十三釵」的故事,使用了三條小輔線,佟大為飾演的李教官、克里斯汀·貝爾飾演的約翰「神父」,曹可凡飾演的孟先生(書娟父),用以向觀眾呈現戰爭慘狀和西方人的視覺,做了很好的補充。
   故事最出彩的地方來自中西文化的碰撞。教堂、五彩斑斕的玻璃里呈現的是西方人面對日本如此獸行的無可奈何的樂觀:他們試圖從人道主義原則那裡得到心靈的救贖,卻被日本殘酷的軍國主義否定得體無完膚。所以從斑斕里看到的卻是極致的悲哀。商女、旗袍中呈現的是一個中國傳統色彩和韻味的悲哀故事:一座城市,因為一場醜陋才非人性的戰爭,毀滅了;兩群女人,因為一群毫無人性的異國侵徒,寧死不辱,以命救命。即使張大導演詩化了悲哀,整個民族還是再次因為陷入歷史的困頓而滿腔仇恨。中西文化在一場慘無人道的戰爭中碰撞、交融,最後融合成一股力量:對日本殘酷侵略的控訴和對中國女性最高的肯定。
   中國女人,她們一生都在追求美麗和純潔。
   

   再來說說電影中的色彩:
   這部電影和《花樣年華》一樣,選取了旗袍作為主要色彩藝術載體。呈現了很多套旗袍,就連女學生穿的校服都是旗袍風格的。區別於以往戰爭片殘酷灰暗的色彩,張大導演砸了很多錢來呈現旗袍這一個中國文化,可以說,色彩紛呈、美麗的旗袍是中國女人內心的外在語言。這種美,和戰爭形成敵對,加重了悲哀的氣氛。

   再說說電影的語言
   四種語言:南京方言、美式英語、中國英語、國語。這種處理方式是按照劇情發展的要求,卻恰好為國產電影國際化提供了一個階梯。南京方言的使用使得故事更加寫實。

   最後說說幾個精彩的鏡頭
  
   鏡頭一:李教官教導隊炸坦克,設計了一個頗有新意的動作場景,一群士兵以自己的生命為賭注,一一死在槍下,子彈無情地一一射穿他們的生命,通過一系列中槍倒地的動作,將觀眾的情緒調到了最高點。

   鏡頭二:豆蔻之死,血撒在殘破的絲綢上,一個慢鏡頭特寫,以及之後其臉龐滴血的鏡頭,同樣將觀眾的悲憤和調到了最高點。
   
   鏡頭三:五彩斑斕玻璃中看到的十四女子。這是她們的正式出場,正式進入主人公書娟的視線中,此鏡頭美麗之中卻含有她們命運的暗示。她們自美麗中而來,將往美麗里死去。

   結語:七億人民幣畢竟是七億人民幣,如果沒有兩把刷子,張大導演也不敢拿人民的創痛大做文章。
   話外:不知道什麼時候,國家才能記起,為這樁歷史的悲劇求一個說法,畢竟現在日本人連一個道歉都沒有,還篡改歷史,美化帝國主義侵略戰爭。作為國民,從小學還不懂得什麼叫戰爭的時候便開始在每年南京大屠殺紀念日默哀三分鐘,可國家卻還暖春暖春。國家是聰明了,經濟是發展了,歷史卻還悲哀著。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