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5,876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阿普蘭斯的天空

2012-01-01 10:09:28

「用戰爭娛樂人民,用仇恨吸引共鳴」——觀《金陵十三釵》有感


最可怕的不是反日,而是在一個文明的人類國家,孩子們從小就接受仇恨的教育,告訴他們要去仇恨另一個國家;而孩子們的老師、家長、乃至整個社會,都沒有覺得這有什麼不對。

 

(一)

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似乎才剛上小學,我就知道日本,而且下意識地將這個國家與南京大屠殺聯繫在一起。和我同齡的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都知道日本鬼子,都知道抗日戰爭,即使他們只是七八歲的兒童。小學二年級我們人人都會唱《二小放牛郎》,都會唱《大刀進行曲》,也都知道大掃蕩,而關於南京大屠殺,我們就知道日軍在那裡殺害了很多很多人,後來我們就知道了這個數字是三十萬。

誰告訴我們這些?當然是我們的小學老師,而且一定是語文老師。印像當中我們有數不清的講述日本鬼子如何進行屠殺圍剿的故事。那故事中的善良的中國人如何被日軍殺害,氣壯山河的抗日英雄如何在日軍面前寡不敵眾最終壯烈犧牲。不僅是抗日英雄,還有抗美援朝的英雄,他們將自己做成人肉炸彈,在喊出某些明顯在戰場上就算用現在世界上最先進的傳聲設備也不可能聽到的口號或臨終遺言後,與敵人同歸於盡。巧合的是,就在前幾年有一個名號享譽世界的幫派也在向自己的成員宣傳人體炸彈自殺襲擊,並將愛國與這樣的行為緊密聯繫在一起灌輸給他們——這個幫派叫做基地組織。

當然,僅僅通過這樣的語文課文來了解南京大屠殺,只能是片面的和先入為主的。別說是七八歲的孩子,就是他們具有完全行為能力和判斷力的家長,也沒有覺得這有什麼不對。而學校則更是將其稱為「愛國主義教育」。

仇恨的種子,就這樣在我們幼小的心中靜靜埋下。在我們辛勤的「園丁」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潤澤與呵護之下,這顆仇恨的種子開始慢慢在我們內心的土壤中生根發芽。

 

(二)

事情在我上小學五年級的下半學期有了變化:由於父親交換到日本工作,一家三口便來到了日本築波市生活。到達日本的第二天,家裡的電話就響了——是本地離家最近的一所日本公立小學打來的。當天下午,我就踏入了日本的小學教室,順理成章地在日本開始上學。班裡只有二十幾名同學,一個年級只有三個班。整個年級除我以外,還有兩名中國女孩,而且都是小學沒在中國上過的那種,剩下的便全是日本人。

日本的小學,四年級便開始有歷史課,當然講述的是日本歷史。從彌生時代,到大化革新,再到鎌倉幕府、戰國時代、江戶川時代和明治維新,從小喜歡涉獵歷史書籍的我自然學得津津有味。現在想來,那時的我還真頗有點國際主義精神,覺得歷史是不分國籍的,所以還很願意學。

然而漸漸的,一戰爆發了,日俄戰爭也爆發了,我的心中慢慢覺得有些芥蒂。接著,二戰爆發了。

這時,班裡的歷史老師公佈:接下來的二戰內容的學習,大家分成幾組來分工研究不同的課題,然後在課下準備幻燈片並自己匯報。課題中有日中戰爭(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抗日戰爭、侵華戰爭)、太平洋戰爭、珍珠港、以及原爆(廣島長崎的原子彈爆炸)。

作為一個從小受著「愛國主義教育」的中國人孩子,我十分想去研究「日中戰爭」的組。

此時,那位老師做了件讓我至今想來仍然意味深長的事:分組的結果公佈後,我被分到了研究「原爆」的組。

日本的國語(也就是我們的語文)課本中,同樣存在著一些講述二戰的文章。然而與國內教材直接講述生死戰鬥的故事不同,日本的二戰課文從不涉及這些,而是講述戰時士兵的背井離鄉,身在國內姐姐送瘦弱的弟弟上戰場,以及在六年級時,一篇原爆生還者的日記。所有的文章中,沒有軍國主義,沒有灌輸一丁點仇恨,只有戰爭的悲哀,以及原爆的殘酷。在原爆的文章中,甚至沒有流露出一丁點對於美國的仇恨,儘管這個國家通過這兩顆超級炸彈,殺死了他們國家合計39萬人,確切數據。

現在想來,將我分到「原爆」組顯然不是偶然。但其背後的意義,究竟是狹隘地躲避我揭露「罪行」同時讓我了解日本受到的傷害,還是昇華到讓我體味殘酷的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傷痛,我已經不得而知。

我所知道的是,一個宣揚仇恨,一個從不宣揚仇恨;一個讓幼小的孩子直面殘酷的甚至不知道是事實還是杜撰的文字,一個則在保護孩子形成由過早接觸所導致片面的乃至畸形的意識形態,究竟哪個對哪個錯。


很顯然,戰爭他們錯了。但是對於戰後一代的教育,我想是我們錯了。


(三)

今天去看了《金陵十三釵》。作為一名了解電影製作全過程的電影行業工作者,我認為從純粹的電影的角度來說這是一部上佳的影片。影片情節環環相扣,既不拖沓也不潦草,故事本身不存在明顯的漏洞和不合情理之處,同時每個人物的台詞、表演的處理都十分到位;那不知道砸了多少錢的美術場景和爆破,精心設計的服裝和道具,加上攝影的大氣構圖,調色對於時代感和美感的平衡,作曲對於人物情緒、情節氣氛、民族特色的把握,聲音設計花費心血巧妙構思,可謂近年來少有。若論電影本身,這是一部十分值得一看的影片。

然而,所謂功夫都在文章外。若從觀看這部影片所帶來的社會影響來看,這是一部應當禁止十八歲以下觀看,甚至應當是在全年齡段不提倡觀看的影片。

《金陵十三釵》的問題就在於,影片的故事如果作大體的概括,其結果僅僅相當於又一篇「愛國主義教育」的小學語文課文,只不過課文中的英雄是一群妓女,而妓女是不允許出現在小學語文課本上的。除此以外,對於南京大屠殺,對於日軍的反人類行為,對於戰爭中人們的命運,以及對於戰爭為人類(不光是中國軍民還有日本軍民)帶來的傷痛的反思,看不到導演對此有什麼獨到的發人深省的見解。戰爭狀態下人們的集體無意識行為導致暴行屠殺乃至獸行,沒有涉及;被佔領區的極端條件下導致的人性的掙扎,草草帶過。最終,這部影片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掛著「愛國主義」強力招牌的「視聽」盛宴——只有「視」和「聽」,腦子根本不轉。

也許有人會說,電影是用來娛樂的又不是用來教育的。說實話,這句話我之前一直是同意的,因為一般題材的電影作為娛樂產品的確並不一定需要很嚴肅。但是戰爭是很特殊的題材,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比「用戰爭來娛樂人民,用仇恨來吸引共鳴」的危害來的更大的了。

對於像南京大屠殺這樣由戰爭造成的巨大災難,我們並沒有反思它是如何產生的,如何避免悲劇的再次發生,如何將戰爭的傷痛銘刻於心以警示後人,反而以受害者自居,將仇恨的種子肆意播撒給下一代。這仇恨對於他們來說是完全無端的存在,而無端的仇恨則很可能引發新的悲劇。耶穌於公元之初被一個猶太人釘死在十字架上,千年之後的狹隘民族主義者尚且可以因此對猶太人進行種族滅絕的大屠殺;我們現在以南京大屠殺為由向我們的下一代傳播著仇恨,當未來國家軍事力量真的強大起來時,誰能保證我們不會誕生出像納粹一樣殺人不眨眼的惡魔?

一部《金陵十三釵》的成功,反映的是對於戰爭傷痛與人道主義教育的徹底失敗。也許這連失敗都算不上,因為它們從來就沒在中國存在過。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