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
2012-01-01 21:02:07
一根民族主義虛火上的乾柴
關於這種題材的影片,我以為,要嘛極好,要嘛極壞,沒有中庸的路子,也不能單純從技術的角度來評價。看著豆瓣電影裡那麼多低分影評,而此片依然驕傲的維持著8.2分,我想,這大概也是大導演的特權吧。
對於這種題材的影片,我覺得評價的最簡單的標準,就是它是在煽動仇恨,還是讓人反思戰爭的殘酷。人們總喜歡把這類影片叫做XX的《辛德勒名單》,可見《辛德勒名單》是此類影片的標竿,《辛德勒的名單》最後,戰爭結束了,辛德勒被迫逃亡,獲救的猶太人為他鑄造了一枚指環,上面銘刻著聖經裡的一句話:凡救一人即是救全世界。面對那些因為他才倖存的人,辛德勒痛哭流涕,追悔莫及,因為他本來有能力去救更多的人。而張一毛導演的這部十三釵,頂替女學生的妓女們,只因為要洗刷婊子無情的千古罵名,就毅然決然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是臨上車時,那個反悔了的妓女怎麼辦呢?只因為反悔就依然是婊子無情嗎?因為反悔卻還不得不去,就活該嗎?
但影片最讓人詬病的,還是它處心積慮要拍出一部XX版的《辛德勒名單》,結果不過是給狹隘的民族主義的仇恨之火上添了一根乾柴而已。某著名女歌星在觀看影片時暮然發現日本竟然曾經侵略過中國,遂忍不住發部落格破口大罵日本人,並揚言以後再也不購買日本產品了,可視為最好的註腳。
我很喜歡的一位影評人王書亞曾經在評論《黃石的孩子》時,也曾把《黃石的孩子》與《辛德勒的名單》和《六千人生命簽證》做對比,最終得出結論:但我們活在舊我的慣性里,不斷失喪著生命的可能性。我們就會死死握住那東西,當作自己的命根子。
自《黃石的孩子》之後,關於這段歷史的影視,相繼又出現了《南京、南京》和這部《金陵十三釵》,時代在改變,但導演們死死握住的那點東西卻沒有變。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