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紅狐的襪子

2012-01-02 04:16:57

一位少女的臆想


       此片的英文名翻譯過來會應該叫做《戰地之花》吧,許是我受的教育的關係,第一印象既是那位被我八路軍戰士英勇擊斃的日軍中將阿部規秀,呵呵,我很認真的喲。
       面對製片人咄咄逼人的宣傳,以及對本片質素的評判,我自然而然的選擇了去向張先生妥協,而至目前結束觀影一個小時,我仍然覺得就是這部電影值了。
       首先勾起我興趣的就是張藝謀先生本人了,無可否認,他就是中國現在的大師。而結合後來流出的劇照來看,更是直接吊起了我的胃口。只能說,細節處無可挑剔。而縱觀整部影片,也確實證實了我的預見。
       就畫面來講,一個字,穩。但這個穩字背後,卻顯出了一絲的小家子氣。通篇未見的淪落的南京城,只在地上的屍體和女學生跳樓的一瞥中小心翼翼的呈現,讓人不免覺得掃興了。而畫面色彩上的淡,則又拋棄了老張一貫的濃烈審美癖好。或許你會說,這種灰色和藍色,才襯得出戰爭的辛苦,但我覺得,這種真實比起《南京南京》那種炫目的明亮(可以理解為一種故意用來裝飾的回憶和猜測)來的更讓人無從親近,好吧,簡單說來就是無記憶點。影片的鏡頭中規中矩,但當豆蔻和另一位同伴回去取琵琶弦躲避日軍的鏡頭,卻一氣呵成,直接就刺激了我的腎上腺。可以說,相比於教導團戰士與日軍交戰的段落相比,這裡才將戰爭顯得更加的真實了。
       電影就只有一個大腕兒,那就是貝爾,而一向出盡風頭的謀女郎卻消失不見了。無論是少女,還是玉墨,都在配合著貝爾演戲,而貝爾也只是在演戲罷了。劇本缺乏足夠的合理性,在人物性格轉變的過程中站不住腳。無論是讀過書的妓女的捨身成仁,還是成為了神父的貝爾面對友人時選擇堅守,尤其是在女學生們坦然的面對那些去代替她們的姐姐們時,都讓人覺得自己被忽悠了。至始至終,妓女們都是一副歡場上的行為姿態,即使是被書娟所救,但只面對歷史的一句評判便毅然決定慷慨赴義,多少讓人覺得啞然,而聯想到他們面對佟大為飾演的國軍士兵的譏諷,對比之下,他們最終行為或許是被回憶中的少女美化了。而談論貝爾的話,多少有些不合適,因為我們還指著他在國外買票房呢,所以就只一句話好了。二流子能站起來,只是因為有人」要求的「。
       好吧,接下來重點談談這位少女,書娟同學。影片既是她個人的回憶,所有人物的立場和態度,便都是這位同學在日後的整理中附會上去的。所以,才會產生了以上我覺得不合理的地方。我覺得書娟面對玉墨們的態度,既帶著欣賞,又帶著鄙夷。她習慣性的偷看她們,因為她們是成熟態的女性,是跟自己完全不一樣人。她嚮往那種成熟的體態美,並好奇與她不同世界的女性的生活方式,所以她選擇了偷看,這種帶有崇拜性的活動。但她又會輕視和瞧不起這些妓女,因為她畢竟是單純的,是理想的。她在教會學校讀書,又生長在這樣一個動亂的時期,她既選擇了上帝的性格,也選擇了普通中國人民的性格。她瞧不起自己的漢奸父親,她選擇了不拋棄任何一位同學,她寧願被上帝拋棄而自殺,這些都充分展示了她——一個中國的教會女學生形象。但是,是的,但是又來了,她到底還是平靜的接受了妓女們的意見,很平靜的,只是叫了一聲」姐姐「。我認為,之所以少女書娟在日後回憶起的鏡頭裡滿是妓女們作為成熟女性的美,這一定不是偶然的。她也交代了,是自己習慣性的回憶畫面。我們觀眾當然會認為這些妓女們是美的,因為她們的身份要求了她們這點,然後呢,就是少女書娟要求了我們這點。她一共兩次從窗子裡審視這些外來者,一次是開頭,一次是結尾,而在妓女們化身為學生的時候的念唱,則又回歸為她一直印象中的模樣。我們可以注意到,以上情景中妓女們的色彩絢麗,體態窈窕,將秦淮河女子的艷麗形象展現的具體和徹底。我相信,作為一個教會女學生的少女書娟對待這些風塵女子的初感必不是如此的。她第一次在窗內偷看,是因為她們是作為外來者的侵入,她好奇,並擔心的看。第二次看,是在偷看她們在地窖內的生活狀態,是好奇,並恍然大悟的看。第三次看玉墨和神父的交談,是好奇,並渴望的看。第四次看躲在地窖中的玉墨們,是認真,並悄悄的看。然後,然後就是回憶中那些帶著眷戀的目光了。總結起來,少女書娟其實是為了看而看的,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她的回憶,她得交代這些最終幫助了她的妓女們的遭遇。於是,這些畫面都美了,連同她看到神父望向玉墨的屁股一樣,都美了。在餘下的日子裡,面對這樣一段往事,她看的更加的徹底,也更加的迷茫,於是,她只看到了她們的美麗,卻看不到自己。




ps,其實我是想陰謀論一把的,要不然我也不會起這個名兒,不過算了,可能你猜出了我的意思,那麼,也祝你好運吧~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