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oundtrack

2012-01-02 04:17:09

愛之深,責之切 - 承載歷史,任重而道遠!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我對"金陵十三釵"的五星評價是看完之後沒緩過來熱血上頭給的,現在想想其實四星半更合適些。雖然我從來沒有如此的期待一部電影在豆瓣上的評分可以更高點兒,甚至一有空就會上來看看8.2的分數有沒增加。

從電影片頭到結束,我是跟隨著緊湊的情節而一路忐忑,99.9%入戲。坦白說,雖然一開始就能預見到結局,畢竟是在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背景下,我還是很擔心隨時下一秒的畫面就會出現輪姦中被極度摧殘的裸體,刺刀下的腸穿肚爛,血流成河....這樣我可能會忍不住在電影院裡面找人爆扁一頓來發洩我的憤懣。還好,張藝謀的尺度控制得很有分寸。但也沒有妨礙到我不斷低聲把cao,fuck或者畜生送給日本人;時而把視線從悲慘的場面移開,有種悲憤而無力的傷感和心酸;時而為書娟們,玉墨們和george的真情而感動...總之,故事在兩個多小時的流逝中,伴隨整體演員的出色表演,卓越的鏡頭畫面切換,和恰到好處的配樂烘托,一氣呵成。甚至沒留給觀眾太多思考的時間,但平靜下來會覺得電影中的一些情節還應該做到更好。

比如說小股中國軍隊的反抗。我先要承認,佟大為飾演的國軍軍官在電影的上半部份絕對是一大亮點,這也可以解釋美國媒體評論中隱含的偏見和不滿,他們可能甚至感覺受到了侮辱,這部會在美國公映的電影裡,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john被一開始塑造成襯托佟大為的酒鬼和懦夫(最後當然完成了被觸動靈魂的人格大轉變,但玉墨後來的一句台詞其實揭示了她們看上的也只是他那張洋人臉而已),顛覆了西方電影文化里總是孜孜不倦的憑一己之力拯救世界的白人英雄形象。就算是當時的中國,在日軍的槍林彈雨中來去自如,滿身鮮血,殺敵無數,最終救得人質的也應該是他們的蘭博吧...無比的搞笑。扯遠了,我的疑問其實是,在書娟回憶的旁白下,去展開炸坦克的情節有何意義?當發現與日軍大股坦克機械化部隊正面遭遇之後,佟大為們不分散開來退入城中,或者另尋隱蔽地點各個擊破來殺敵,只是一個一個用人體炸彈去無謂衝擊數量龐大的坦克,這樣佔據大量篇幅的情節是為了表現什麼呢?我腦子裡首先浮現的只是猶如清軍的大刀長矛抵抗八國聯軍的洋槍大炮的無助畫面。難道是中國正規軍的為國捐軀,慷慨赴死嗎?那為什麼他們要撤離南京城,而不是留下來捍衛南京?歷史的背景是,國民政府倉促決定撤退,把當時的首都和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手無寸鐵的平民留給被上級允諾可以任意燒殺搶掠的日本軍隊,未能撤出城外的中國軍隊也換成平民裝束,毫無抵抗。南京大屠殺的慘劇遠遠不只是武器裝備上的差距所造成,也更不能與國軍捨身赴死的整體形象扯上任何聯繫,如果這樣,讓電影中犧牲的中國平民英雄,比如秦淮河的女人們,書娟老爸,george等等情何以堪?如果電影能兼顧對歷史的反省,作為中國軍人中的孤膽英雄,一個佟大為已經足夠了。

另外一個硬傷是豆蔻和另外一個妓女去拿琴弦和耳環。先不說她們怎樣可以逃出重兵把守的教堂,一路小跑到秦淮河邊的妓院,順利拿到東西,中間被日本兵發現了,竟然還有閑暇回去找遺失的琴弦?坦白說,去掉這一段,其實對於整個劇情沒有一點影響。但不得不讓人揣測,因為導演發覺對日本兵殘暴的刻畫和對觀眾的視覺震懾還不夠,非得加戲,於是安排這對亡命姐妹送上門去給日本兵摧殘至死,從而順理成章地加入qj的鏡頭和血腥的畫面,並且加深觀眾的仇恨。雖然也可以牽強地解釋為對後來離別時,因為補上了琴弦,玉墨們才可以進行告別演出"秦淮景"的演唱,而且多了一分"豆蔻倆的生命換來的"悲壯,但是,因為之前的劇情完全可以安排琴弦並沒有斷,所以有點畫蛇添足的刻意,而且留下了邏輯上的詬病。

其實最後,如果女學生真的去日軍的慶功宴會上表演,到底是怎樣的結局也很模糊,感覺也是鋪墊不夠。當女學生們問john去了之後會發生什麼,john的解釋和安慰更加讓人覺得不能自圓其說。怎樣能證明,日軍不是想讓教堂唱詩班性質的女學生去日軍正式的慶功宴會上唱歌助興呢?電影中潛在的暗示是,渡部篤郎飾演的軍官知道有這幫女學生後,派人把教堂包圍,不讓她們離開,從而能等到慶功宴上,以邀請她們去唱歌的理由,把這些處女獻給上面的人(因為是上面的命令)。但為什麼當時不帶走人,一定要找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並且等到所謂的慶功宴那天呢?難道是養肥了再殺?坦白說,這種類似古代獻民女的橋段不太合理,而且,日軍的高級軍官們如此的變態和飢渴程度也噁心到讓人嘆為觀止。還有,為什麼john作為神父沒有被提及到有沒被邀請,如果從一開始,john就考慮堅持跟女學生一塊兒去赴宴,會有怎樣的不同呢?本來各有可能,也都是主觀意義上的小瑕疵,一般情節無傷大雅。但因為電影的高潮部份就在於"商女亦知亡國恨"的妓女們毅然代替女學生赴死,背後的邏輯結構就必須嚴謹並且經得起推敲。女學生去赴宴的結果沒有交待清楚,電影的解釋必須指向"性和處女",才能圓玉墨們和george去必死的結果。否則,這種偉大的犧牲就會大打折扣甚至被誤解為毫無意義,電影的主題也會被弱化。

不管怎樣,瑕不掩瑜,這可能是這些年來繼"瘋狂的石頭"之後的第二部國產電影,讓我如此關心故事的完整,也讓我深切的希望能在北美和全球其他市場被接受和肯定。"愛之深,責之切",金陵十三釵身上承載的也遠遠不止是"中國式大片+好萊塢明星"或者"中國申奧片",還應該有更多歷史的含義,比如說,真正地影響外國人對南京大屠殺的正確認知和解讀。

P.S 8.2分還是低了點,我覺得至少應該8.5以上。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