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03 08:01:16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週五晚上倪老師帶領我們觀賞了由保羅•哈吉斯執導的好萊塢經典影片---《撞車》,此影片不可謂不精彩。影片深刻地向我們揭示了美國現行社會各階層的不同人物之間的各種矛盾衝突,一個又一個角色在觀眾的吃驚目光的注視下,由正義到邪惡、由受虐者到施暴者的角色不停的轉換。
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黑人電視導演和他的妻子,莫名其妙地因為莫須有的違章駕駛受到了白人警察的侮辱;看似該受到譴責的警察卻在最危急關頭挽救了那名曾遭他侮辱的黑人婦女;老實巴交的波斯商店店主,卻差點謀殺了墨西哥裔修鎖匠;地區檢察官他的妻子被搶吉普車後只能把怨氣發洩到無辜的修鎖匠身上;黑人警察在承受著上司的威脅和焦急地尋找自己的弟弟。一連串看是無關的瑣事,卻在36小時內給我們完整地在美國最繁華之一的文化藝術之都洛杉磯以出人意料的方式一幕幕上演,給我們以巨大的衝擊。
初看這部電影,真覺得夠混亂的。首先,涉及的人物眾多,相互間以一種微妙的關係聯繫在一起構成整個故事情節;再者,故事情節所揭示的矛盾眾多,比如說最突出的有黑人與白人之間的矛盾衝撞,還有美國本地居民(泛指早期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移民美洲大陸的歐洲殖民者後裔)和許多的亞裔、墨西哥裔或波斯裔之間的矛盾衝撞,再就是黑人、亞裔、墨西哥裔或波斯裔互相之間的矛盾衝撞,還有夫妻之間、母子之間、兄弟之間等等的種種矛盾。
導演保羅•哈吉斯在導演時獨具匠心,猶如行文一樣開門見山。在電影的開頭就以撞車為序幕拉開對整個故事情節的描寫,既契合了電影的影名《撞車》,又暗示了本部電影的主題既不同階層、文化心理人性之間的「撞車」。並且在此導演也給我們玩起了心理懸疑、設下懸念,在格雷厄姆撞車以後下車看在此發現的一宗人命案,他發現了一隻鞋子,好像很好奇地樣子,這是觀眾就會不禁急切想知道他究竟是什麼身份,他究竟為什麼對這隻鞋子感興趣…….吊起了觀眾的胃口。我們說一部電影或一部文學作品,它的好不僅僅是它所揭示的主題是多麼的高尚或多麼的有思想有教育意義,還在於它能有足夠的魅力讓觀眾或讀者有繼續讀下去對慾望。經典往往就是讓人百看不厭,一百看它還能像第一遍看時那麼有吸引力。
導演保羅•哈吉斯還善於探索和勾勒人際衝撞、文化衝突帶來的人生啟示。許多人在初看電影時可能會第一反應是: 這是一部講美國種族歧視問題的電影。或許正如「詩無達詁」一樣,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觀眾有權有這種理解,畢竟從表面看本部影片中描寫最多的就是美國白人與與非白色種族的矛盾。但是是否注意到其實影片更多的是當裡面的每一個人面對棘手問題是的心理及反應,正如保羅•哈吉斯在一次訪談中所說的那樣「我想說的並不是種族歧視,而是一個人的心理問題」。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在影片中的角色都會遇到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或者是牽涉太多的罪案,或者是一個瘋狂的同事,或者是被羞辱、被剝奪自尊,或是被奪走了一切財富,但每個人面對窘迫的反應不同,不同的反應造成了截然不同的結局——很可能,你面對的最大問題,就出在你自身的心理上。所以當我們遇到矛盾時何不換一種心態坐下來互相交流呢?
我們可以據此來分析劇中人物,首先從先出場的一對波斯店店主父女開始。這對父女在買槍枝時被店老闆歧視,出言不善並將波斯店店主趕出去。使得父女非常生氣,隨便拿了一盒紅色的子彈就離開了。最後店主回家後將滿腔脾氣發在正在幫其修鎖的無辜的墨西哥裔修鎖匠身上,導致修鎖匠生氣而離開沒有給其修鎖,所以最後波斯店店主店面被人搶砸了,而保險公司以其被提醒修門為理由不與其賠償。於是波斯店店主以為是修鎖匠使的壞,所以將一切恨都算在修鎖匠身上,於是拿上裝上紅子彈的槍奔向修鎖匠家附近埋伏伺機殺死修鎖匠以解恨。當修鎖匠回家的時候,老伯上前拿著槍對著他,準備槍殺他,這時修鎖匠的小女兒在門口正看著父親,看到自己爸爸被人槍指著於是上前擋在父親前面在。這之前我不得不講之前的發生在修鎖匠父女之間的比較溫馨的一幕,修鎖匠給他小女兒講了一個關於仙女的故事,並且說仙女給了他一件刀槍不入的隱形斗篷。最後修鎖匠還送給了他五歲的女兒披上。當它小女兒幫她父親擋槍時,我們都會覺得很悲涼,同事覺得這個小女孩很天真。但是當我們都在等悲劇發生時戲劇的一幕發生了,小女孩居然沒有死。真覺得導演真的是如此的聰明,每一幕都是缺一不可,少了一個情節故事都很突兀。我們仔細回想,想到了買槍枝彈藥店主為什麼在給紅色子彈時很猶豫,有什麼話沒有說完,原來紅色子彈是空包彈,原來都是巧合。電影裡也就是靠了巧合,讓人們又輕輕巧巧地找到了安慰甚至救贖。波斯店店主不知道他開的那一槍是空包彈,小女孩生還的奇蹟讓他以為那是他的天使。可是對大多數人來說,明明沒有什麼天使,善與惡都在自己的心裡,只要在這樣灰暗的日子裡生活,前一天的天使也許就是另外一天的魔鬼,誰能碰得到一個真正如小女孩般的天使而得到徹底的解脫?
再者我們來反思一下最不理智的瑞恩警官。瑞恩警官並不是一個劊子手,他前一天晚上侮辱了一個女人,第二天卻挽救了這個女人的性命。他侮辱這個女人的時候我一直都在想美國的警察怎麼會這樣變態呢?而晚上他回到家,在廁所攙扶父親起身,看著老頭被病痛折磨,他亦十分痛苦,我又覺得他是一個十足的孝子,原來他人性中也有比較好的一面,但是我又想或許他是對待自己的家人才這樣的,因為他對那個不願意給他父親轉院的黑人醫生那麼態度惡劣。可第二天,當他冒著生命危險救了那個女人,我突然覺得茫然了,該如何給這個人定性呢?他不是變態的,他只不過是個焦慮過度的普通警察,另有一點行為不當。一個潛在劊子手,因為他的救人而被觀眾原諒。所以路遙才能知馬力,日久才能見人心。不能以一件事就判斷一個人人的好與壞,而那個女剛開始也以為這個警官是個十惡不赦的壞蛋而拒絕他的援救,到了最後她也選擇相信他,而成功被救。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人們總是通過一個人的行為來判斷他的道德歸宿,判斷他的善惡,判斷他是健康還是變態。同時也說明當我們擯棄我們的成見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當然這不是本片主題的重點。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非常次要的角色,這是個很容易被忽略的人物,探長的母親。這個母親似乎總在怪罪兒子,認為小兒子出門變成了混混是身為警探的長子的責任,她愛離家出走的小兒子,而憎恨常常前來照顧她的大兒子。鏡頭第一次進入這個黑人婦女房間的時候,我注意到,它在桌子上停留了片刻,上面放著一隻盤子,盤子裡有注射器和一把彎曲的勺子,而這個母親,正在陽台的躺椅上酣睡。她常常酣睡,醒來的時候會在午夜給兒子打電話,或神志不清,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她可能是個精神病患者需要鎮靜劑注射才能穩定病情,因為她很有病態的樣子。她的小兒子離家出走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因為她的精神病常發作讓她小兒子呆不下去了。是啊,現實中多數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人們都喜歡於先向對自己沒有威脅的人推卸責任,甚至不惜把罪名加在他們的頭上。不敢承擔責任,當他們在人際交往不可避免地發生了碰撞的時候,判斷失誤或處理失當,便成為導致悲劇的根源——所有的問題,都出在你自己身上。
在此我不得不發一句感嘆:這不愧是一部經典影片。在我看來何所謂經典,首先就是情節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發生了;再者就是觀眾如果不動腦的話很難理解完全故事的主題(當然不是《無極》這種爛片,只要是地球人都不會知道主題是什麼當然對於陳大導就不知道了) ;當然最重要的是影片本身具有的巨大的教化啟迪功能。很顯然《撞車》成功做到了。後來我在看完電影后就在想,為什麼導演會這樣來描寫呢?不管怎麼說他確實是把「種族歧視」這箇舊話題放在了影片的前台位置上,畢竟是他先引導大家關心洛杉磯非白色人種的遭遇,他用了那麼多的韓國人、中國人、波斯人、黑人和波多黎各人,並明白無誤地寫了那麼多關於種族歧視的台詞,難道都僅僅是為引導人物命運做的鋪墊?我看也不是,「種族歧視」問題不管怎樣還是保羅•哈吉斯這部電影的主題之一,這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抹殺的。但是我覺得,導演將種族歧視擺在前台,並不是為了說明他的電影最重要主題就是反對種族歧視,而更多是一種對我們思路的引導,通過對種族歧視等問題來引導我們對其中更加深遠的人性進行思考。正如近代所興起的人文主義思潮,對社會、自然的探索,最終要回歸於對人自身的認識,所以啟迪我們對人性的思考才是此片電影的最終歸宿。
但是或許你會有疑問,如此說來如何來理解本影片的片名《撞車》。其實理解不難,首先正如我上面所說本部影片是由撞車切入的,並且影片也是以一幕撞車而結束的;再者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影片展示給我的是每個人所面對的生活困局以及它們對他的生活和心靈所造成的影響,這些困境和焦灼及其導致的憤怒和情緒失控不只在他們也在我們周圍比比皆是。生活的壓力,親情的缺失,安全無保障,人格受侮辱,你怎麼能指望他們都心平所和,逆來順受?如果不找一種方式發洩,恐怕劇中的每個人早已經精神崩潰了。所以當煩惱來臨難以承受時,讓理性的力量驟然失控,於是引起一切的有形的撞車和無形的「撞車」。中國有句俗話「不打不相識」,我想在此非常恰當。
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我想,善惡只在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