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weshiniao

2012-01-03 19:10:28

在戰火中紛飛,因狂風暴雨而凋謝。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的確是一部野心之作,從片尾出現的製作團隊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幾乎來自世界各地的製作人員為這部電影的完成付出了辛勤的工作,在這裡我向所有金陵十三釵劇組的工作人員表達感謝之情,因為你們的工作使我們更深的理解了電影沒有國界這個概念。

首先,我要說這是一部可以在90-100分鐘之內講完的電影。張藝謀用了150分鐘錶現了過多的煽情但也缺乏了足夠的戲劇張力。如果這部電影可以控制在120之內的話,我認為效果會更加令人信服和感嘆。任何沒有必要的鋪墊和對話交流都應該排除在外,用以表現南京陷落後的緊迫感。很多時候一個鏡頭特寫就可以使得觀眾領會的情節佔用了太多的篇幅,估計張藝謀還不太清楚現在大部份的觀眾在好萊塢電影的影響下,已經產生了足夠的獨立思考能力。

其次,除去劇情和剪輯的缺陷之外,這部電影的佈景,特效,服裝,設計等製作達到了華語影片一個新的高度。張藝謀對顏色的運用,把握和搭配在國內電影界確有難出其右者,當然,電影的美工也功不可沒。我個人主要對配樂不太滿意,主要是聖詩合唱用的有些過於頻繁了,使用比較合理的例子有「天國王朝」這一類的歐美史詩類影片。這點證明了我們中國的電影人在藝術上得造詣還需要很大的提高。而且,我認為國人對這種充滿宗教背景的音樂的理解能力還是非常有限的,更何況唱還不是英文,據我估計,應該是拉丁語。片尾出現的秦淮曲倒是有些驚艷的感覺,如果能夠在影片中加入更多的中國因素,我認為可以大大加分。

     人物塑造方面,幾個主角立體感不強,配角們幾乎毫無戲份,更不要提什麼群像的展現等等了。在兩個半小時的電影中,先後出現了女學生,妓女,國軍,日軍以及米勒五方,由這五方所產生的戲劇張力完全可以撐起這樣一部電影。國軍出現的是由李教官率領教導團殘兵,在片頭為了保護女學生的安全撤離而幾乎損傷殆盡,但是,劇情的漏洞使得此處的可信度不高。以人龍的方式消滅日軍的坦克很熱血,雖然是真實的還原歷史,但作為一部電影,適當的誇張和美化是有必要的。更何況,如此適合煽情的片段,卻令我產生不了任何感情上得共鳴。李教官用電線柱摧毀坦克的方式有多誇張我們先按下不表,我對當時南京城是否還有電力供應這一點表示極大的懷疑,水電生活等必需品作為重要戰略目標,供電工廠應該是在戰爭初期就被轟炸了,片頭也講了,日軍進城前轟炸了南京20多天。坦白說,在南京城陷落之前,電力就應該已經被切斷了。而我們的約翰米勒老兄開場在麵粉廠的出現除了突兀之外,我很難找到合適的詞彙了。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南京當時是被三麵包圍的,所以很多國軍都無法突圍出去,而我們的米勒同志又是如何成功到達南京內部的呢?如果我們看過原著就應該了解,原著中的英格瑪神父原本就是溫切斯特天主教堂的任職神父,所以出現在此情此景便是理所當然。但是,張藝謀在改編電影劇本的時候為了突出人格在戰爭和暴力面前得到昇華這個主題,便毅然決然的將溫和慈善的老神父一炮轟死(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這位可愛可敬的老神父是來自北歐的,自然和來自於美國的米勒差得很遠,美國人畢竟到哪裡都吃得開啊。同樣,因此也可以指出這部電影最大的紕漏,既然我們的老神父是來自於北歐,那麼他的母語是英語的可能性就極低了,由此我們得出,喬治英語水平只有兩種可能,一種他從六歲被領養後受到過專業的英語教育並且與神父交流也全部是英語,所以喬治的英語水平應該遠遠高於他在電影中的表現,又或者,他學習的北歐的某種語言,這裡我認為可以是芬蘭,瑞士,挪威等國,那麼他的英語水平就不應該達到如此之程度,進而我們也可以想到教會女學生們會英語也就是有問題的了。當然這些只是細枝末節,不必較真。),然後派了個美國二流子來表現這一主題。在這裡,我不得不承認貝爾確實是一個好演員。我雖然不太清楚張藝謀為了請貝爾花了多少錢,但我認為貝爾絕對值回這些投資。可以說貝爾獨自一人至少撐起了這部電影的50%。本片裡的女學生們和喬治的表現絕對令我失望,我不相信中國找不到更好的演員來出演這些角色了,尤其是喬治,本來我不期望他有什麼戲劇上得張力,只不過是米勒和其他溝通的管道而已。但是在玉墨和部份女學生都具有使用英語的能力之後,喬治的作用也就無所謂有無了,但是我們的張藝謀導演為了表現喬治同學的盡職盡責,到了最後竟然為他安排了如此重要的角色,這點著實讓我驚訝;我只能說太過突然了。妓女們出現在教會的線索是教會的老顧許諾她們可以在南京城淪陷的時候得到庇護,這點,我認為實在牽強。以妓女們的關係和能力,在南京城淪陷之前就完全可以撤離,以日軍在我國北方大掃蕩所贏得的名聲,大概我國人民都很清楚了解落在日軍手裡的下場。更何況,作為妓女這個職業,又是在首都南京,只怕得到資訊的渠道比起平常人只多不少。當然因為劇情的需要,除了本應該出現的日軍和女學生之外,米勒、國軍、和妓女們是被拉到這裡來完成編導們對於人性偉大光輝實驗的。所以,如果我們較真到底,就會發現整部電影的邏輯根本就不穩固。

既然我們的妓女們是被編導硬拉過來的壯丁,那麼主動獻身去代替女學生們到底有多少可信度?我認為電影交代的不夠完美,從玉墨的單獨獻身,到為了阻止女學生們自盡而言不由衷的許諾,區區幾處而已。最後在玉墨和其他幾人的勸說下,妓女們也就隨大流了。

那麼米勒變成神父呢?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米勒的背景,美國殯葬師,為何來到中國不明。進入殯葬行業是因為自己女兒的早夭,很有可能離婚,生命中最重要的只怕就是錢了,這是驅動他從安全區或其他地區來到南京的原因,也是他一開始待在教堂里沒有離去的理由。從劇中我們了解他的女兒如果能夠倖存下來,就會跟這些女學生差不多同歲。(這點使我困惑的是女學生們的實際年齡設置。女學生們看起來都有15-16歲的樣子,但在劇中好像是13-14歲的樣子,這點只能以戰爭使人早熟來解釋了。)通過幫助這些女學生以達到對亡女的寄思,並且相對於日本兵來說米勒處於道德上的高點,所以米勒在目睹日軍在教堂內的任意妄行而產生的從旁觀者到當事人的轉變也不能算是劇本的硬傷。令我可惜的是日軍和米勒以及李教官和米勒的戲劇衝突沒有達到應有的程度。日軍,女學生以及米勒作為教堂內戲劇衝突的三方,因為女學生的無助使得其在日軍的暴力面前毫無反抗能力,而米勒作為片中的「Westerner」是教堂能夠成為庇護所的唯一原因。所以米勒從最初的旁觀者到最後不得不擔當保護者和當事人的角色。通過米勒與日軍較量的第一回合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西方人還是宗教場所都無法真正成為保護弱者的因素,只有李教官的英勇戰鬥並且犧牲才是拯救女學生真正逃脫第一劫的唯一原因。導演也通過這第一次的強弱衝突表現出了本部影片的主旨,只有犧牲才能拯救,面對暴力,任何道德,宗教,文明都只有戰慄發抖的份。原本14名女學生在第一次衝突後只剩下了12名,而作為保護者的貝爾沒有產生任何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導演在這裡為妓女們的最後犧牲埋下了伏筆,其中一名妓女在女學生們參加兩位同學的葬禮後,說出了「就算姐姐欠她一條命」,而其餘的幾名妓女也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歉意。在此之後,日軍已經成功的佔領了南京城,舉世聞名的南京大屠殺也已經徐徐拉開帷幕。長谷川的出現顯示了在日軍中還有一部份人是存在理性的,所以他所謂的「保護」下,溫切斯特教堂裡的三方人馬得到了短暫的平靜。而這種平靜只不過是對外界正在發生的難以名狀的殘酷暴力的無知。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揣測來了解導演的用心,通過在教堂外面被屠殺的民眾的犧牲換得了教堂內諸人的短暫的安全。

而這段時間中出現的孟先生的角色,從表面上看他是一名為日軍工作的漢奸,從他對南京交通的了解,以及可以為自己的女兒安排出路,並且還可以熟練的使用英語和日語的程度來說,他在當時的國民政府裡擔任的職位絕對不低。孟先生的出現使我們真正的開始考慮難道所有的漢奸們真的就跟主旋律電影裡一樣可憎可恨卻毫無可憐可敬之處嗎?一個父親,為了自己的女兒放棄了尊嚴,恥辱感和道德,每日目睹日軍的暴行只為了一個目的,就是把自己的女兒弄到安全的地方去。最後在看到自己的女兒沒有出現在去往日軍慶祝會的卡車上後被加藤殺人滅口。恐怕他也可以去的安心些了。曹可凡的表演可圈可點,在短短幾分鐘的露面中,出色的完成了該角色的所有心理表現,使得這個深愛著女兒的漢奸角色可信度讓人信服。

長谷川在這部電影了代表了日軍中一種理性的思想,雖然心理極為反對高層的決定,但是作為軍人卻只有遵守命令,別無出路。渡部篤郎的表現還算不錯,合適的表現出了作為一名日軍官員忠於職守,卻又飽受道德和理智的困擾。聯繫我今天上午看的十三刺客,我覺得完全可以深入理解成為,對於日本武士文化傳承的一種表示,愚忠所代表的絕對服從到底應該到什麼程度?又使我聯想到了天國王朝中,耶路撒冷王鮑德溫四世的一席話,A KING MAY MOVE A MAN, A FATHER MAY CLAIM A SON, BUT REMEMBER THAT EVEN WHEN THOSE WHO MOVE YOU BE A KING OR MAN OF POWER, YOUR SOUL IS IN YOUR KEEPING ALONE. 君命或不可違,父命或不可逆。可是要記住,即使處於王權之下,霸者之前,人,都不可不問一己之良知。從此我們也可以延伸出一個哲學命題,在此我們就此打住。只從電影的角度分析。長谷川只不過是歷史潮流中的一刻卵石而已,只能隨波逐流,永遠不可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李教官完全可以通過寥寥幾個鏡頭而被塑造成在這部缺少男性英雄電影中表現中國軍人意志和素質的軍魂的角色,佟大為的表現只能說太中規中矩了,雖然嚴格按照劇本的描述來表現,但是佟大為可能因為演過太多的青春都市偶像劇了,使得人物過於流於表面而失去了靈魂,以致於雖然他的最後犧牲是為了保護女學生卻讓我覺得沒有什麼令人感動之處。李教官只出現在教堂一次,目的是為了將浦生留在教堂,他很清楚自己的命運和教堂內所有人將會面對的是什麼,所以,在放棄了生的可能之後,他活下來唯一的目的就是為了盡最大的可能保護這座教堂的裡面的所有人。李教官的背景,估計是一名特種兵,狙擊手出身,他出身的教導團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唐生智的警衛團,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督戰團,不論是哪一種,其組成成員可以說是精銳中的精銳。如果找一個有職業軍人背景的演員來演的話估計效果會更好,佟大為演軍人,首先氣質不達標,然後,也缺乏堅毅果敢的軍人素質。而李教官作為教堂的真正守護者與米勒這個冒充的守護者的沒有產生足夠的戲劇衝突。李教官的犧牲完成了影片的第一次感情昇華和犧牲與救贖的主題表現。再次提一下,因為佟大為的表演,這個很應該出彩的角色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其實,我個人還是挺待見佟大為的,不過僅限於青春都市偶像劇)。

女學生們作為片中的弱勢群體從頭到尾都需要別人的保護,開頭是教導團,隨後是李教官,再次是米勒,最後由妓女們出面完成了最後的犧牲與救贖的輪迴。從道德上來看,女學生們處於天真無知,懵懵懂懂的位置,這就使得片中的其他三方竭盡一切可能阻止由日軍可能帶來的傷害。而女學生們除了故事講述者孟書娟外,其他角色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孟書娟除了講述故事之外的唯一存在理由就是使得米勒得到了孟先生的幫助。所以孟書娟作為線索人物起到作用卻是無足輕重,實在令人可惜。作為被救贖的一方,同時也是聯繫其餘四方的關鍵因素,女學生們沒有足夠的表現出與其餘四方的互動和戲劇衝突。

關於妓女們,我在這裡引入一個很出名的哲學論題「電車難題」。在電車難題中,有一個人在駕駛一輛有軌電車,這時候忽然發現電車的剎車失控了,在他前方有兩個岔道,其中一個岔道上有五個工人在工作,另一個岔道上只有一個人在工作。情況非常緊急,你無法及時的通知任何一方,但是你可以通過操縱杆控制電車最終駛向其中一個岔道。那麼請問你會選擇讓電車駛向哪個岔道上呢?將這個命題聯繫本片我們把一個岔道上的五個工人換成女學生們,另一條岔道上得一個工人換成妓女,我相信出於道德輿論的因素大部份人會選擇將電車駛向妓女們。因為妓女們處於道德低點,造成她們死亡所受到的道德輿論譴責要遠遠少於女學生。但是,如果我們看到事情的本質,女學生也好,妓女們也罷都是活生生的人命,難道因為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的高低是決定這個人是否應該生存的唯一依據?但在影片中,硬性規定了必需要犧牲13 個人,我們據於道德高處,所得到的結論肯定是犧牲妓女們,保護女學生。所以導演和編劇的如此安排的既完成了自己的關於犧牲和拯救的創作意圖,又在道德製高點上通過判了妓女們的死刑,拯救了女學生而得到讚揚,可謂一舉兩得。

最後,終於到了米勒,前面我簡略的探討了米勒這個人物的真實性,除了其出場所處的背景令人無法信服之外,其餘的表現都算是完成的很出色。可能由於文化和語言的差異使得貝爾在此片中的表現與其在好萊塢的數部電影中的表演差了一兩個檔次,但是,這也足以讓國內的演員們好好的學習和效仿了。我們差得不僅僅是製作團隊和技術,我們更加需要的是中青代的演員儘快的成長,中青代的導演儘快的成熟。貝爾作為主要人物的唯一原因是他片酬,按照我對影片理解,我會把主要精力放在群像的塑造上,著墨點應該放在妓女和女學生上。而米勒只不過是線索人物。換成任何一個其他的外國人都可以輕而易舉的完成穿針引線的作用。我估計在原劇本中,米勒充其量只能算個配角,但是,張藝謀和張偉平為了更好在北美宣傳此片,正好,貝爾也剛剛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所以在最後成片的時候,將米勒的戲份大大增加了。這也造成這部電影的天平嚴重傾斜,使得群像的塑造被減弱了,也造成劇情結構的很多紕漏,更使得影片大大減分。米勒作為一個美國殯葬工作從業者,抱著開拓海外市場的卓越眼光和決心來到了戰火紛飛的中國,因為他相信哪裡有戰爭,哪裡就有死亡,哪裡有死亡,哪裡就有生意。他雖然見證了戰爭的殘酷,但是由於自己是一名中立國來的旁觀者,只要不被流彈打死,那麼富貴險中求,管他南京還是北京,只要有利可圖,就會義無反顧的投入到為外國人服務的行業之中。這一次,他誤打誤撞的來到了南京,本來想過把癮就走,結果一不小心就陷入了多角關係中,還不得不擔負起來保護女學生,並想辦法把所有人運出城的責任。救女學生們可是無利可圖的,她們不會為了感激你而獻身,最後一句三顆油也就是你能得到所有回報了。但是妓女們不同,她們很現實,知道米勒所代表的外國人無利不起早,在許諾報酬的同時開展桃色攻勢,使得米勒到了最後不論出於公心還是私心,到底是將拯救行動實施了。米勒從一個貪圖蠅頭小利的美國投機分子在目睹了戰爭的殘酷,日軍的暴虐,女學生的無助,妓女們的色誘之後終於人格得到昇華變成了一個利別國,利別民的無私的國際主義戰士。在這裡我們要感謝張藝謀和編導們的獨具匠心,完成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角色大轉換,堪稱電影界的乾坤大挪移。

綜上所述,金陵十三釵作為2011年華語片的集大成者,終於脫離了華語史詩片中與現實脫軌,與歷史脫節,與百姓脫離關係,吸引眼球靠脫,拔高票房靠堆的幾項基本原則。此片與世界接軌,大量使用了來自世界各國的製作人員完成了出色的光影效果。只可惜在導演的能力有限,劇本的嚴重虛構,剪輯的心不在焉,製片的商業野心等重重因素下,本來可以載入史冊的經典電影又一次變成了可以載入史冊的票房電影。由此也證明了商業片和藝術片本質上得不兼容性,如何能把握和平衡兩者的關係將會是導演們永恆的課題。

最後說幾句,本片暴力場面按照美國的分級制度絕對個R級,也就是說18歲以下兒童需要在父母的指導下來觀看,我希望中國可不要搞什麼學校包場一類的,大學倒無所謂。本片大部份的裸露鏡頭和開頭日軍在教堂內部的部份暴行鏡頭確無必要。畫蛇添足了而已,最後的結果是高不成,低不就。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