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5,934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Bill

2012-01-05 19:24:36

1937年的南京,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我們究竟需要一部怎樣的電影,去祭奠那段不堪的歷史?

毫無疑問,這是中國電影裡最貼近真實二戰環境的影片;不可否認,這一部影片最出色的地方是劇本,打磨了四年的劇本讓貝爾入戲,讓倪妮、曹可凡等「新人」完全融入,讓每一個人的生與死都充滿了意義。

傷疤終於是要被揭開的,哪怕你掩飾得再多,唯恐避之不及。雖然我們最近幾年有各式各樣的影視作品,在螢幕上殺了不知道多少的日本兵,但是很少有人願意去觸碰那塊最敏感的傷疤——南京,1937.

06年春節去拜訪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那一片館區與外界分明是兩個世界:肅殺,哀樂徘徊,憑弔的人低頭不語,每個人的心都很沉重。看著紀念碑上300 000的數字,彷彿在耳邊就可以聽得到30萬人的哀怨之音。

這樣的慘劇既然發生了,我們無法去迴避,無法選擇去遺忘,我們所期待的,只能是避免這樣的事件再次發生。

戰爭本身是最殘酷的生命體驗,親情、友情、愛情在戰爭的利刃之下被根根截斷,妻離子散、家庭瓦解、避難與反抗、忠誠與背叛,在這種極端的條件下,所有的關係都面臨瓦解和重建,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這一次的戰爭,並不是我們在《地道戰》、《地雷戰》或者《小兵張嘎》等影視作品中看到的那樣,人民群眾依靠自己的智慧和「鬼子」進行周旋,頻繁上演「以弱勝強」的好戲——這樣的戲,更多的是處於宣傳上的需要,真正的戰爭在於一招走錯滿盤皆輸。每一步的選擇,都是智力的較量,沒有人真正的像「無頭蒼蠅」一樣的被對手牽著鼻子走。事實上,過往的作品太過於強調敵後戰場的游擊作戰,對於失利和受挫往往只是輕描淡寫,對於被壓抑和掙扎的人物,缺乏足夠細緻的刻畫和描寫——大概在我們的領導者看來,我們是當然的勝利者,挫折只是勝利道路上的一個小波瀾罷了。
在這種「勝利者」姿態的主導下,我們的教材、影視作品等官方的宣傳工具,不遺餘力地在宣傳著「敵後根據地」的種種勝績,卻對正面戰場上的戰爭以及淪陷區人民鮮有關注,即便是我們的特工人員身陷日偽地區,也擺出各式各樣的高姿態,出入各種高級娛樂場所,時刻不忘自己是「勝利者」的架勢。至於南京的慘狀,在政府一面「痛斥」日本右翼篡改教科書的同時,另一面我們的教材里也僅僅是幾個段落而已——或許在某些人的潛意識裡,只有戰敗者才必須把各種慘絕人寰的劣跡寫盡,而戰勝者就不必去關注這些「勝利道路上的小波折」了。
在《辛德勒名單》、《鋼琴師》這樣的作品問世之後,我們自然會同情猶太人——因為大部份留在歐洲的猶太人,二戰中被屠殺殆盡;他們不是二戰的勝利者,因為勝利的成本太高。而我們則不然,在一個英明的領袖指揮下,我們連續打贏了兩場(也許是三場)戰爭,我們讓一個政權偏安一角,讓一個萬惡的國家嘗盡苦頭,讓自己的人民站了起來——我們當然是勝利者。以這種勝利者姿態去看待過去的歷史,我們當然會記得那些「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片段,自然會以此為榮,自然會對戰敗者嗤之以鼻甚至冷嘲熱諷——因為我們是勝利者。
當一部影片開始放低身段、描繪淪陷區的人們各種逃難之狀況時,自然有人會覺得不舒服;當我們需要美國人的臉作為通行證的時候,自然有人會覺得不舒服;當漢奸並非只是充當敵人的走狗時,自然有人覺得不舒服;當商女來扮演犧牲者甚至是烈士的時候,自然有人覺得不舒服。他們不舒服的地方在於,這不是一種戰勝者的姿態,這些人很難與「勝利者」掛鉤。猶太人當然沒贏,他們大部份死在了集中營裡,我們是同情者、旁觀者;我們贏了,於是我們不能這樣苟且偷生,更不能看著對方的臉色行事。

一個民族無法正視自己的苦難,這才是一個民族最大的悲哀。

有人說這部影片很像是張藝謀在《活著》那個階段的作品,我深以為然。這一次的落腳點,是一群小人物。職業軍人組成的敢死隊,普通的逃難女學生,被神父收養的孤兒,落難的商女,以及美國來的殯葬者,他們中沒有「料敵在先」的謀略家,也沒有能力過人的能士,他們所依靠的是對活著的勇氣和信念,一種「活下去」的精神。這並非是什麼「高尚」的思想,最後的拿名換命也不是什麼「崇高的犧牲和獻身精神」,只是命運推動著他們走到了那個十字路口,自己做出的選擇。當一個人做出某種決定時,並沒有因為什麼崇高的精神感召,事實上在危機的時刻沒有人會去想這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在那時、那刻,他如此的抉擇了,並願意去承擔由此帶來的後果,至於那些「值得還是不值得」的價值判斷,自由後人評說。在這種時候,我們不可能去奢求某種思想灌輸發生作用,因為任何的精神力量都無法自動轉化為物質刺激,一個連飯都吃不飽的人還在大談某種主義或精神的妙處,這種人無疑是瘋子。

我們所作出的決定,是那時那刻各種因素揉雜之後的結果,只是我們甘願接受由此帶來的種種後果。

最後再討論一些有關「價值判斷」的話題。價值判斷,本身就是一個「誰也說服不了誰」的價值選擇。每一次的爭論,只要刨根問底,都是價值判斷的不同造成的。對於同一件事,不同人依據的標準不同,路徑不同,得出的結論當然也各有差異。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就能很自然理解「為什麼集體行動往往缺乏邏輯」這個問題,即便是非常強的制度約束,也無法完全束縛一個人的所有思想和行為;無論是開放環境還是封閉環境,價值的輸出結果很難確定,異常值也千奇百怪,雖然我們可以認定一個大多數人的判斷取向,但是擴散到其他緯度,這個結果依然是發散的而非收斂的。以此觀之,這部電影自然會引起很多的爭議,比如「商女救國論」、「美化美國人」、「美化漢奸」等等,進入電影院的人當然有各自的觀點和看法,出電影院之後每個人的生活還得繼續。如果這部影片能夠讓你心裡感動,或許是各式各樣的緣故;至少,這部影片同樣讓我感動。

最後,謝謝所有出演本片的日本演員和軍事顧問,你們的職業態度超越了一些狹隘的民族觀。謝謝你們。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