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藍色海洋

2012-01-06 02:01:37

跨文化語境下的好萊塢敘事——觀《金陵十三衩》


       片子不錯,但是最想說的一句就是:太好萊塢了。與嚴歌苓的原著比,中篇小說里,增加了大量的情節,擴充了或曰豐滿了人物的形象。
       情節上。極其好萊塢。每一個情節點的佈置,包括情節的輕重緩急都是這樣,不是說就不能學習好萊塢,但是它的模仿或者說設計的沒有更多自己的特色——有人還會說:這是根據人們的觀影的日常經驗和心理學研究才這樣的,呵呵,我不做辯解。小說主要是通過小女孩書娟和第三人稱的全知視角敘述的。小說有文字散發的獨特魅力,猶如蘇童的妻妾成群,寫意、一種情緒的抒發,獨有的意境就瀰漫在揮之不去的文本之中。但是成了大紅燈籠高高掛,它必定被改變,因為一是想像性的、心靈感知的藝術,一是聲畫交錯結合的視覺藝術。在讀者的接受上來講,自會大相逕庭。
      神父在電影開篇就已升天了,空留下一個彈坑,來撫慰我們受傷的心,玩笑一點來講,我們,與上帝聯絡的中間人沒了,救贖的電話線被割斷。就在這時,殯葬師出現了,這一改動挺好,但是也很好萊塢。因為只是一味的ingelman神父,情節有些沉悶。所以換來了一個只為金錢——最起碼錶面如此——的同志,來陰差陽錯的接替偉大神父的工作。來了,就四處搜羅錢,連募捐箱都不放過。不能離開教堂,見到如花似玉的婀娜多姿的翠喜樓的姑娘們,心花怒放。隨著情節的深入,他的人格當中善良、人性的一面被不斷髮掘,皈依了人性的上帝了。他的轉變,是以剃鬍子為標誌的。跟玉墨的床戲,中國人,不大習慣,可能老外覺得自然,呵呵,別忘了,我們的藝謀,是奔著好萊塢的獎項而去的,無可厚非。即,人家只要是為老外和money拍的,呵呵,又回到了紅高粱時期了。她部份的滿足了外國人的中國式想像,是在他們固有的東方學視角下的中國旅遊指南。剃鬍明智後的殯葬師,在見到了昔日的同伴後,已經自我完善與崇高化了,不會為了自身的小命開小差,他身後,有大義在焉。這既高度符合我中華文明數千年來捨身取義的古訓,又極完美的詮釋了美國式的英雄主義的拯救主題。好,兩方面落好。篇末進一步點題,補敘其心理變化的根據,自己的女兒和這些小女孩一樣大,就如同尋琴弦的小姑娘和浦生的一見如故。
       佟大為的教官角色有了很大改變。小說中是落魄亡命乞憐式的拿槍到教堂躲避。而電影中,幻化成了英勇拯救他人的僅次於上帝、殯葬師的第三號英雄。第一次,為救女學生,暴露自己和弟兄們,使得自己的部隊傷亡慘重只剩一個人繼續戰鬥。成了神槍手,與小日本,鬥智鬥勇,最終壯烈成義。死都不進教堂,只是為了不連累岌岌可危的救贖之地。但是在戰鬥中,始終不忘把自己半路撿的那個小孩子兵拖來拖去,這手法,依然是好萊塢式的——雖然這是人性中光輝燦爛的東西,因為中國人,抱定了誓死不當俘虜或亡國奴的決心,以前的老電影尤為突出,女人,必定在好色淫蕩的鬼子糟蹋前自戕,革命軍人一定要在彈盡糧絕的窘境如狼牙山壯士,捨生取義。此角色在情節結構上,是必不可少的。自己不喜歡的地方是佟大為的兩次落淚,久經戰陣的老革命,不會再為了人的生命的消散而像我這個懦弱男人一樣淚流滿面,他們的淚早已經哭干,並且這種表演形式也不如換一個含蓄點的手法,過於直白,且小兒科。
       增加了漢奸曹可凡。呵呵,可惜沒有和玉墨的對手戲。像魯貴,屬於電影的潤滑劑,少了他,也行,但是有點軸。他的死,倒是又一次映襯了日本鬼子的窮凶極惡。別的人物沒有太大變化,基本忠實於原著。
       主題上小說和電影一致。都是表現人性的,只不過電影更加的把他具體化了。甚至連懂英語、會彈管風琴的日本軍官也是英俊瀟灑,彬彬有禮,但是這樣倒更能襯出其骨子裡的狠毒沒有人性——斃掉曹可凡的那個傢伙的話,不能當真,僅僅為他的上司找藉口而已——當然,這種模式——塑造小日本的模式我們早就見識過n多遍了,不稀奇。嚴歌苓很會找地方,偏偏讓故事發生在教堂里,一面是面目猙獰的日本鬼子,一面是心靈皈依的救贖的聖潔之地,並且是一群純潔的花兒一樣的無辜少女virgins,對比強烈之極。且內部還有玉墨們與virgin的對比,玉墨們內部的對比(比如那個不視死如歸的抱貓的姑娘,這樣挺好,人性的複雜就在此顯現,否則就成了今天的朝鮮了)。這樣電影的情節就有了張力,就更好看、好玩兒。
       有人說,十三釵的中國化元素很多(只有旗袍很明顯,但是它早已在王家衛等人的手中由中國式的私物,轉變成了西方人想像中國的國際化道具了),在中國發生的故事,中國人,當然不少,但是給我感覺,還是美國化的東西相對講更多。講故事的方式、鏡頭的運用、主題的選擇。。。其實都是國際化的,在這裡,國際化就是美國化。
       極其佩服張藝謀的鏡頭畫面,好美!一幅幅油畫搬到了電影中,恰切的烘托、表達、突出了主題。但是說實話,猶如曾經滄海難為水。看過了拯救大兵瑞恩,一切的二戰的戰爭鏡頭就不再期待,後人真的幾乎無法超越。所以集結號的近似於直接抄襲,沒勁。十三釵,還好,但是其場景設置,可是跟拯救瑞恩有點太像了,或許仍然是處於國際化考量。教堂的彩色玻璃出現了很多很多次,既是觀察的視角,可使人物如萬花筒一樣變形,或美麗聖潔。或妖艷性感。同時也是直接的表達救贖,有時也現出無奈的反諷,教堂里有血污,殺戮,上帝只能黯然俯視大地,默不作聲。
       聲音。戰鬥場景的音效做的很好,子彈的聲音在我的喇叭裡如臨其境。整個電影的配樂因其教堂的背景,救贖之中人性的主題,故而神聖莊嚴的宗教音樂很多,當然也是國際化的需要。只有偶爾幾處,以蘇州評彈的女子隱隱約約的唱腔為烘托點綴。臨赴宴前的幾個女子的彈唱,讓人慨嘆美之將碎的悲情。
       十三,於西洋人來講是不吉利的數字。必有出賣背叛或死亡,但是嚴歌苓把題目定為金陵十三釵,更多的是飽含了中國式的讚美。以人性為祭奠之旗,豎起一座偉大的豐碑。
在原創性上來講,它,不如山楂樹。那是一個老老實實的純淨的故事。這個,是一個充滿了奪獎功利慾望的西方化敘事語境下的東方人的故事,僅此而已。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