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韓文喆

2012-01-06 23:48:57

中國式「救贖」-----《金陵十三釵》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如果你第一眼看到這個片名兒,第一印象可能整個電影是以「十三釵」為主要來刻畫的;再看海報,雖然後面不知道要說些什麼,但整個的版面設計會讓人產生分歧。誰才是主角?
 
     作為中國電影史上最大的投資,《金陵十三釵》=《滿城盡帶黃金甲》+《英雄》+《十面埋伏》。 但「質」與「量」之間嚴重失調。 如果一個電影能把投資與「收益」之間處理的非常好的話,那這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電影。很顯然,《十三釵》做的還不夠好。 發佈會的時候,處處設懸念、每一寸膠片都透漏著隱秘,讓你覺得這就好像是個懸疑片。 越是這樣的片子,中國觀眾越是喜歡看。 故事創作里有「把懸念保持到最後一個才是個主題明確並具有說服力的好故事」。 但結局是不是按照這種方式做的呢?
 
     想想老謀子以前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還有最重要的《活著》。 那些才是個完整的故事套路,讓人五體投地的電影敘事。 而《十三釵》缺少的並不是故事,而是故事的清晰度, 如何讓把一個故事講好,如何把一個故事說完整而且懸念做的意猶未盡。電影結尾並沒有告訴我們。 這就好比吃夾心糖,好不容易把糖殼舐完露出溏心,才吃了一口就掉地上了,而你就那一塊夾心糖。。。
 
     不知道老謀子是不是想拯救中國電影「低質量、高產量」的現狀, 以前拍的文藝片是好電影,但是沒有收益。從電視學裡說「收視率是萬惡之源」,電影票房也足夠說明一切,但是老謀子不會把「電影中心」與「電影製作」聯繫起來。 從21世紀剛開始,他老人家就不會抓重點了,力圖表現電影裡所有的人,想做到「每個人物都有血有肉」。這種方法只會讓人感覺「太亂了」。
 
     看過《十三釵》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講關於「救贖」的電影,會讓人首先想到的是《辛德勒名單》。 但不一樣的是《辛》是以一個人為中心指導,一個群體來救贖另一個群體的電影;但《十三釵》你永遠都不知道這是誰在救贖誰。 李教官救贖女學生?「神父」救贖女學生? 妓女救贖女學生?神父救贖妓女?還是。。。? 是的,裡面每個人都有血有肉,但沒有重點,誰才是電影主角?誰扮演一個「救世主」身份? 拿《辛》與《十三釵》來看, 中國人的血腥歷史,被西方的人道主義精神輕而易舉地遮蓋了,民族的恥辱成為謳歌他者謳歌人性光輝的一個背景。
 
     剛看到這個電影的名字,我會聯想到《火線追緝令》,七種犯罪代表天主教的七種罪惡。 我想...如果把這十幾個風塵女子的每個人的死都蘊含著七種含義的話,那才是符合這個電影名字最好的答案。但要想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講述十三種精神,確實不容易。 隱喻的暴力美讓人感覺張藝謀正在一步一步邁進「電影商品化」的行列, 豆蔻死的那一段不難看出老謀子的暴力美學在效仿大衛芬奇,但只是個萌芽、一個雛形。
 
     畢竟是學攝影出身,色彩處理、機位設置、拍攝地點都是這個片子的成功之作。 當一個電影的地點選在教堂,多少都會幪上一種宗教的色彩。 教堂是個神聖、純潔的地方,日本兵衝進來殺人、強姦,更與教堂的意義成為一個反面的對比。妓女入住教堂在電影裡應該更進一步的表現其不可替代性。講到「宗教」,老謀子的把握非常不好,這是對神職人員的嘲弄還是要表達電影的對比? 電影特效有的就過份多餘了。李教官拉開槍栓,彈殼瞬間迸出。 這是過份強調中國人的憤怒還是重點刻畫李教官的拯救行為? 總感覺佟大為的出現在這個片子的整體構建沒有一個太大的作用。
 
 
     影片給人一個大大的「?」 處處都是「?」 影片的結尾許多觀眾都已經猜到,但對於老謀子的風格還應該加一點「。」 《十三釵》形式上是個好片子,但是沒有明確目的,一大幫人忙活過來忙活過去,不知道幹什麼。
 
     再怎麼說也是老謀子的電影,中國電影產業主要還是靠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 好像這些老牌電影人的電影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里都有一個共性---「商品化」。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