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海倫

2012-01-07 23:05:15

從老謀子和《金陵十三釵》來說說中國觀眾


中國的觀眾對國產影片是非常苛刻的。我們看好萊塢大片的時候知道他們是好萊塢商業片從來沒追求過什麼深度。我們看歐洲文藝片的時候知道它們是歐洲文藝片也很少苛責過沉不沉悶。但是在看國產電影時,商業屬性太強我們就罵沒深度只為賺錢。藝術屬性太強我們就罵沉悶無聊不具可看性。事實上在商業片裡找深度或在文藝片裡找娛樂性就和在茅房坑裡找能吃的玉米粒一樣無聊且註定杯具。(不好意思我粗俗了…)

優秀的國產電影的確仍不多,文藝片矯情裝深度的不乏,商業片乏味堆砌純銅臭的更多,所以遇到像《金陵十三釵》這樣千載難逢的兼具商業性和藝術性,可看性和深度,甚至兼具中國的和國際的(既等於看國產片也等於看引進大片的狀況…) 的影片實屬難得。還有人雞蛋裡挑骨頭,探討所謂影片題材煽不煽動妓女救處女的情節設計有沒有問題的, 著實太無聊了。電影永遠是電影,如果你像探討學術議題和嚴肅文學一般看待它就太沒勁了。

觀眾苛責導演的同時,也實在該跳出過去的思維定勢,苛責一下自己。中國觀眾的成長環境是很不典型和混亂的。就像中國依然沒有完整的類型片的劃分,影片類型依舊稀少且分配及不均,投資和製作者對拍攝類型跟風一樣;中國主要的觀眾群一樣見風使舵跟風嚴重,混淆類型片混淆期許。多數類型片不僅依然缺失,更加因此未形成固定的受眾群體。

這一切或許有根可循。追溯中國電影的發家,是從藝術片開始。從一個嚴格來說沒有電影市場沒有固定觀影群體的年代到今天,不過短短二三十年的光景。在沒有觀眾的時代,多數第五代導演(張藝謀,陳凱歌,婁燁等)從揭露和表現帶東方文化因子的藝術片開始,引入西方的電影資本拍攝,在歐洲電影節發家。名譽,資金,第一批觀眾群都是從那樣的市場和時代背景中建立起來的。

那時候的導演們,或多或少的受電影節品味的左右,經意的或不經意的為迎合西方藝術片觀影者的品味, 誇大的或矯飾的反覆刨鋤過中國敏感的煽情的政治和文化元素,過度的為影片注入所謂藝術片「份量」的人性的文化的意涵和深度。
 
而在那樣的影片氛圍中培養起來的觀眾,觀影習慣中更傾向於在這群導演的作品中尋找深度,尋找鞭撻和反思。甚至尋找「禁片」中所可能包含的隱喻和投射。這樣的觀影習慣,並沒有隨時代完全消磨和改變。

幾十年間,張藝謀經歷了他從「東方主義的」的藝術片到農村片到城市片,再到從《英雄》開始的商業巨製時期的轉變。但觀眾卻始終一定程度上堅持不變的從他的影片中尋找文藝片的深度,意涵,人性的探討反思鞭撻。很多次,都失望而歸。我們的確要承認,張藝謀的很多次的嘗試並不成功,甚至是失敗的。但是影片是有類型有拍攝初衷拍攝目標的,在有限的的時間中能專注的和突出的重點是有限的。 《十面埋伏》《黃金甲》的確不好看,零星亮點諸多紕漏,但是在這類以拍武俠片商業類型片為目的開啟拍攝的影片中尋找藝術性和深度也算是蠻橫無理的要求了。觀眾在看《變形金剛》《綠巨人浩克》的時候不會追究深度,不會尋找人性的探討,那也不能因為他拍過個《菊豆》拍過個《大紅燈籠高高掛》就這樣要求張藝謀。 《十面埋伏》《黃金甲》都不是優秀的電影,但張藝謀最終能拍成《金陵十三釵》, 它們都是幕後功臣。其實回頭看來,張藝謀一直在進步,一直在尋找和嘗試,一直也沒有被罵聲左右他的嘗試和堅持。60多歲的人了,多少第五代導演都能拍啥拍啥不然就在家享清福了,說賺錢絕對也早就賺夠了。這樣不屈不撓的繼續拍所謂的國際大片,張藝謀又為哪般呢。第五代導演中,我覺得他是非常值得敬佩的。張藝謀十年磨一劍,是幾經抨擊打磨在不斷地嘗試挫敗和積累中逐漸修煉成熟的。

觀眾對國產電影苛刻,對張藝謀更甚。但是這部《金陵十三釵》他確實成功了。他在商業片中找到了藝術的出口,在堅實嚴密的敘事結構和故事性之上抓住了「真」的東西,抓住了觸動人心的情感根基。他也掌握了拍攝「可看性強的」電影的節奏,從兩個半小時的光影過程中,快與慢的拿捏,長與短的把握,我覺得幾乎算無可挑剔。即便是他始終被人稱讚說是歷來為他所長的畫面,我也覺得少了很多匠氣和土氣,雖然是偏傳統的攝影和構圖風格,但是是大氣藝術的,是精緻一絲不苟的,也是符合影片氣質的。這樣的影片,算是奇蹟般的被口味刁鑽的中國觀眾磨出來,真正能從茅廁里挑出可口的玉米。(純指小機率事件發生的難得程度,茅坑絕對不是用來隱喻影片的...)

看了記錄片,了解到其實07年他已在籌劃此片。這部影片的醞釀和爆發期是很長的。直至幾個月前,大家還對他噓聲四起,多少人讓他滾回去拍藝術片,多少人說他喪失了深度和藝術性,但是他沒有被左右影響。作為一個不會講英文未留過洋的陝西攝影出身的導演,他要拍國際大片,要賺美國票房,要好萊塢觀眾開始學習看字幕觀影的習慣。這樣的野心實在令人生畏。而他經歷了十年罵名也沒改變初衷,這自視甚高的傲氣和拗勁也驚人。張藝謀的這次嘗試和成功,必需要說在中國是史無前例的。幾十年過去了,老謀子算是浴火重生了,我們觀眾也該是時候掂量掂量自己了。觀眾不提高,我們又怎樣讓中國電影提高呀。

(呃...更正一下,最後一句完全是站在觀眾的立場激勵自己...和有興趣被激勵的大家...我並不認為因果關係是觀眾提高了,電影才能提高。電影必然才是改變觀影習慣的因。成熟的市場才有成熟的消費者,如果拍攝者有一丁點點的恨鐵不成鋼,想改變也必須靠自己。只是許多人都在分析我們沒有成熟的市場,我以微薄的個人觀點想聊聊我們非成熟的觀眾群。)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