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5,934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2012-01-09 07:46:01

奧斯維辛之後,寫詩也是野蠻的


看這個故事之前看過很多口誅筆伐它的文章。但是看的時候我還是抱著看一個故事打發時間的心態來度過這145分鐘。這故事的內容讓我不由得想起了前陣子看的辛德勒的名單,同樣是拯救,只是這個故事裡多了一個選擇---救誰?

有人說,在中國或者中華文化里,用少部份人的性命去換取多數人的性命,本質是一種對人性的泯滅。說中國人永遠拍不出拯救大兵瑞恩那種為了一個落單的士兵而犧牲那麼多人所反應出來的對每一個生命尊重的價值觀。他們說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多數人服從少數,大部份人壓迫少數,甚至某些人借社會的名義去掠奪大眾財富的歷史。

但看一看世界各國,還不是多數人選出來的人管理這個國家。還不是少數人掌握大眾資源,還不是媒體替他們說話,還不是有英雄為了大眾赴湯蹈火。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看喋血雙雄,小莊等人為了給那個女孩治病,還不是喋血教堂了。當白鴿飛起,耶穌石像碎裂,四個倒地,小莊倒地,連教堂的小牧師都被殘忍殺害的時候,有誰當時質疑過用這麼多人的生命去換取一個人的眼睛哪個更重要?說我們的文化里沒有對生命的尊重,簡直就是扯淡。

拯救誰,在當時的背景下,任何一種可能都有。妓女為了自保,閉上眼睛不去想女學生死活完全有可能。同樣,因為報答,去為她們犧牲也有可能。只是,在張藝謀的故事裡,一切顯得那麼生硬。當那群女學生聽到有人為她們去送死的而從鐘樓上下來的時候,難道內心裡就沒有一點點醜惡?當妓女在地窖里說著那些慷慨激昂的陳詞時,我都被噁心得不行了。這可是玩命,不是領獎,走什麼台啊!張藝謀不懂得該沉重的時候沉重,永遠跟隨著時代娛樂至死,這才是中華文化當下的悲哀。

辛德勒的名單和它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無論是男主角的人性昇華還是故事的沉重性,都表現得恰到好處,我覺得貝爾的表演已經彌補了男主角的某些不足,但是情節的選擇,特別是那場激情戲,簡直是,唉,不知道說啥好了。故事沒有說服力的表現出那些妓女是如何實現人性的昇華,那些女學生同妓女的價值觀的衝突和轉變也沒能有力的說出點觸動人心的東西。這些,是張藝謀的弱項,就像英雄一樣孔洞,很遺憾,他的細節描寫沒能對得起這個沉重的故事。金陵十三釵,本不應該是個娛樂片。

片子前半段可以看一看,那個士兵,那次悲壯的犧牲,在之後的內容已經有損前面的這一切努力了。

金陵十三釵也許會得奧斯卡獎,但一定不是因為這個片子的水準,而是因為資本的運作。這片子在關鍵問題上的處理之失敗使其和辛德勒的名單存在著一個檔次的區別。甚至,我覺得它不如《南京!南京!》在表現人性之處來得豐滿和可信。

人們說,奧斯維辛之後,寫詩也是野蠻的。而金陵十三釵藏著鋒利的玻璃去與日本人同歸於盡之後,少女心中期待的是他們依然那麼妖艷的甩著屁股回到教堂。經過這樣一次洗禮,她(或者導演他,又或者導演眼中的你我)到底應該肯定什麼,否定什麼,我有些不解。

戰爭是歷史的鏡子,得以照見人性,得以反思,得以重建人們的精神家園。在戰爭衝突中,我們看到貪婪,看到冷漠,看到殘忍,然後找尋製造這一切的根源,彌補人性的不足,並竭力重建信仰,避免災難的再次來臨。我想,這是戰爭題材的重要意義。《生死朗讀者》跟我們講述的那個善良的女人因為愚昧而害死了三百條人命的故事就是一個成功。身為受害者,是否應該去寬容現實中大眾的無知和自私,並竭力避免未來的人再次落入這種慘劇中來,通過這個沉重的故事,它給了我們啟示。

面對這段歷史,現實中的我們做了什麼?從我們的教科書里只看到了仇恨,卻沒有多少為了改變未來而作的努力。當妓女為了少女的生命而甘願去送死的時候,我真希望那些女孩子能剛烈的縱身跳下,來證明白己靈魂的純潔,對他人生命的尊重,作為這個民族的希望。要知道,她們可是比那些妓女受過更好的教育,卻在這樣的時候做了最讓人恥笑的選擇。當那幾個女學生希望的眼神閃爍的時候,我突然笑場了,腦海里居然是周星馳的回魂夜裡那個穿著紅色衣服要在凌晨十二點自殺變厲鬼的女人面對周星馳說「給你錢還不行麼,幹嘛一定要現在跳呢?」本來面目猙獰的她居然眼睛發光的轉身問「多少錢?」。太諷刺了。

我們可以想見日本軍官也愛音樂,也會思念家鄉,也戰死他鄉,因為他們本身也是人,也有喜怒哀樂,也會恐懼。但戰爭中的人,都被戰車所綁架。他們本就是聽從天皇的不完整的個體,於是在一聲號令之下,那些辛勤勞作的車伕,熱血的中學少年,甚至為人師表的教師就這麼奔赴殺場,集體瘋狂。在我們的戰爭故事中,我們鮮有思考為何會發動戰爭,從個人,到群體,從國家到大眾。我們只能從少數歷史學家的研究中得到少得可憐的解釋。難道這麼慘痛的教訓里,這麼多人,就只能看到這些?太單薄了。戰後的歐洲,遠比戰後的亞洲更加文明,不是物質上的,而是在這場殘酷戰爭之後所建立的價值觀上,因為他們離野蠻更加遙遠。

歷史的變革於其說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如說是被百般凌辱活不下去後的憤怒,是被蠱惑後的破壞性發洩。是被唱著讚歌的殘忍和冷漠。推翻滿清的時候,漢人對滿人大肆殘殺。那時的人們,心中滿是憤怒。原來憤怒才是改變歷史的推動劑,而不是建設一個人人平等的國家,不是善良和對新生活的構建。

2011年年終,韓寒寫了三篇博文。很多人對他非常失望。因為他不再那麼站著說話不要疼了。在他騎著賽車走遍全國之後,他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世界,一個真真切切活生生的世界,不完美,有憤怒,但也有珍惜。這才是真的悲天憫人,才是關注社會的當下,而不是站在那裡叉著腰迎合著憤青以各種尖酸刻薄的口吻對社會大喊,這個不好,那個不行。那你呢,又做了什麼。簡單的毀掉一些東西容易,傷害那些弱勢的人群也很容易,特別是打著最美麗的旗號。

台灣的陳文茜曾經評價過去的韓寒,空有口號,毫無建樹。現在,我想,她可以收回這句話了。我們這一代人,不僅僅有不滿,還有努力,有堅持,最重要的是,能誠懇的面對自己,面對現實,面對歷史。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自然應該寬容張藝謀在面對歷史,面對生活,面對人性時表現出來的空洞和淺薄。因為他代表的不是一個人。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