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5,934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joker

2012-01-15 07:38:19

一堆好劇照和好鏡頭拼在一起不一定是好電影——攝影師張藝謀披著史詩狼皮的作品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到豆瓣五顆星的檔次,我原本想給四星,但是仔細一看,四星對應的是「推薦」,三星對應的是「還行」,我想了想,還是給三星。
不出意外,任何一部商業炒作宣傳過份的電影都會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把各種意見的人吸引來,以致於一群跟這部電影八竿子打不著的人也來看電影,然後發表一些扯淡,隨後扯淡在這群人中得到應和蔓延,甚至蔓延到更廣泛的層面。
任何一個電影網站的一部小眾電影,影評的觀點往往都是有共性可言的,而商業宣傳過份的,就會有各種不靠譜出現。例如當年讓子彈飛,有不少人公然嫌他血腥嫌他色情嫌重口味。我幾乎沒聽到有人這麼說電鋸驚魂,儘管電鋸驚魂的口味重得多。這就是因為會這麼說的人看來電鋸驚魂這名字就扭頭走了,不說話了。而讓子彈飛讓太多人甚至追隨著文藝姜文而來的人走進電影院,看到的卻是如此強悍,口味如此重的電影,難免要發牢騷噴口水。
金陵十三釵面對的就是這情況,6億的投入讓投資方不得不祭出各種宣傳利器,以期獨霸影院,尤其是打壓《龍門飛甲》。於是無數被名族大義被香艷情慾被激烈戰爭被各種影片中細枝末節的東西吸引來的人坐在電影院看一部講人性的片子。
事實上,戰爭場面在影片中只有一部份,時間不長,從情節和邏輯上來講,對整部影片的一個累贅。你沒有聽錯,整部片子最花錢的地方是一個累贅,該刪,這個後面再說。而香艷情慾更無從談起,這部電影中的尺度甚至沒有《南京!南京!》大,後者好歹還有全裸出鏡,一堆女屍被抬上車,都是全裸。而這部片子唯一的床戲一閃而過,就露了他們兩個頭。不過這部片子居然沒有後者嚴肅,張藝謀是怎麼在極小的尺度中仍然被貼上「消費妓女、消費處女」的標籤的,我們後面也會提到。至於名族大義,我覺得在這個問題上,第五代導演中佼佼者馮小剛和張藝謀不約而同地幹了一件欺騙中國人民族情感的事情。前者號稱《唐山大地震》,地震的東西卻只有幾十秒,劇情的重心一直在家庭親情而非災難上。後者的《金陵十三釵》,大打南京大屠殺的名族情感牌,電影卻並未從民族國家層面表達主題,而是專注於個人的救贖,儘管張藝謀識時務地在片名中「去國家化」,增加了香艷氣息,告訴人們這只是講了南京大屠殺時候一群女人的故事,但不論宣傳還是觀眾的心理預期,都註定了帶著強烈的民族情感去看。看完電影以後滿世界的仇日言論問候小日本祖宗,就是影片失敗的一個表現,因為導演想表達的其實是人性的救贖,甚至是美的本身,看了電影以後誇讚旗袍玻璃的人,其實都比問候小日本祖宗的人懂電影。當然我只是就電影論電影,撇開電影,小日本祖宗還是可以問候的。
我前面一直在從側面談,一直沒有深入電影本身。看上去像在噴這部電影,事實上有人應該奇怪我的標題了,為什麼說這是好劇照和好鏡頭?其實單單某些鏡頭抽出來看,這電影還是很有意思的。
影片最燒錢的戰爭戲,節奏緊密,剪輯緊湊短促,如此多的短鏡頭快速拼湊在一起,還能和音效緊密結合,看得十分過癮,甚至不輸國外大片。戰爭中的爆破戲不愧是從外國抓來的專業爆破。許多人也許注意不到瀰漫的大霧,大霧是專門從國外進口的材料,不到五分鐘就能製造瀰漫全城的大霧。
看過電影的人都會對教堂裡的彩色玻璃有印象。據說此玻璃耗資巨大反覆燒製,才得到張藝謀認可。影片中玻璃也營造了一個非常巧妙的視角。影片有一個鏡頭,樸素的女學生從彩色玻璃的彈孔中窺看妓女們。從五彩斑斕的偷窺孔中,妓女在光亮中,女學生在陰暗裡,妓女衣著光鮮旗袍五彩斑斕,女學生穿著藍螞蟻一樣的校服,妓女神態自若大方奔放,女學生神態拘謹不自然甚至偷偷摸摸竊竊私語。妓女的形象從五彩玻璃中看去,更覺得美艷。內外兩個鮮明對比之下,女學生純粹對美的嚮往頓時就表露,而對於妓女的由衷厭惡也得以表露。
影片中的旗袍也是一絕,不由得讓人想到花樣年華中張曼玉如同走馬燈般的換旗袍。而這裡卻是一組群像,這麼多這麼美的旗袍被一齊展現,震撼力不言自語。十三釵講著南京話穿著旗袍,風姿綽約千嬌百媚,洋鬼子從背後看過去,玉墨的背影婀娜多姿,不由得令人浮想聯翩,這份美與整個團隊的苦心打造密不可分。
影片中有一個三分鐘長鏡頭,堪稱世界級長鏡頭甚至史上最牛長鏡頭。兩個妓女帶著琵琶弦往回走遭遇日本兵,一路狂奔,上樓過橋鑽洞,中彈倒地等等。一系列動作從水平運動到升降運動,包含了手持、軌道、升降、穩定器、水下等拍攝方式全部是一個連貫的鏡頭。外國導演也有玩長鏡頭的,但是基本上都是文戲,用大段的對白來充斥,比較有趣的,也只有《黑色追緝令》中兩個殺手順著走廊邊走邊扯大段台詞,最後攝影機直接伸出窗外再回來。但這也沒有這樣一個長鏡頭中演員從頭跑到尾,還要上樓還要鑽洞還有中彈倒地還有跳樓進水,連尼瑪攝影師都跳進水裡!!!我相信很多人沒注意到,有人是在看到跳水的時候一愣,才反應過來是個長鏡頭的。攝影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此,讓觀眾察覺不到攝影機的存在。
蝙蝠俠克里斯蒂安貝爾的演出也是得到了觀眾一致認可,不論無賴還是英雄,不論悲傷還是狂喜,不論調戲美女還是怒斥鬼子,都拿捏得恰到好處,當然劇本給他的發揮餘地也確實很大。
至於影片各種精緻無比的細節,更是讓人嘆為觀止。英國的爆破特效團隊喬思•威廉士,都,日本的美術指導與龍套演員、香港的服裝造型指導、韓國的斯坦尼康攝影師、 澳洲的後期聲音製作、挪威的合唱團、土耳其的動作替身、義大利的教堂設計。南京話的廣泛使用,無錫評彈改編的秦淮小曲,幾百畝的建築,真材實料的古董道具……不勝枚舉
戰爭戲,十三釵的出場,史上最牛長鏡頭,奧斯卡最佳男配的精彩演出都是經典,甚至有些可以載入影史。但是鏡頭打磨得再好也只是好鏡頭,劇本雕琢得再好不過是好劇本,何況原著小說本身並不好。就像優秀的畫面感是張藝謀與生俱來的優點一樣,不會講故事是張藝謀與生俱來的硬傷。張藝謀公認的好電影,沒有一部不是先有優秀的小說的。這部小說原著在作者的作品中不過是三流貨色。影片並不沉重也不厚重,甚至許多時候都是香艷的。這不能怪別人,只能怪張藝謀,張藝謀把一部三流小說的故事想做成一流電影。他處心積慮的為文字穿上絢麗的旗袍,營造震撼的爆破,甚至找來蝙蝠俠奉獻精彩演技,他為了這個小故事做了很多很多……
他所作的,說得好聽一些,就是把一個故事講長了,說難聽一些就是講了一個糟糕的故事,劇情有硬傷,捯飭再好看也是白搭。
在影片中,蝙蝠俠克里斯蒂安貝爾扮演的假牧師和妓女們的自我救贖是一條線索,他從一個只知道伸手要錢、泡妞、酗酒的小混混,迸發出人道主義精神,成為一個敢於奉獻犧牲的高尚的人。妓女也從原先自私自利的被女學生看不起的人,最終犧牲了自己拯救了女學生,也為他們的職業——妓女贏得了救贖。與妓女們層層鋪墊,從與教堂格格不入,到傷兵來到表現出善良,到被女學生搭救,到主動替女學生赴死。最終救贖不同的是,前一秒還躲在櫃子裡的小混混,看了看身上牧師衣服,下一秒立即就成了上帝的代言人,衝出去與獸性大發的日本兵搏鬥,在一部精緻到每根頭髮的電影中,情節突兀得令人吃驚。
影片的最燒錢的的戰爭場面拍得很震撼,不論是場面的震撼,還是其表現出的中國軍人的血性都很好。但是可惜的是,這段堪比歐美戰爭史詩中戰爭場面的戲,和影片主題,和後面的戲沒有半毛錢關係,不但沒有有機結合,甚至顯得喧賓奪主。如果刪掉戰爭大戲,這部片子的視角更多聚焦在一起,不至於被分散注意,主題能被更好地表達。
至於神槍手李教官把女學生鞋子撿回來,兩妓女回去拿琵琶弦等不真實的橋段,我倒覺得尚可,影片橋段好不好不完全在於真實不真實,而在於有用不有用。有些片子裡就充滿了稀奇古怪的狗血的東西,但是這些都能和前後緊密聯繫,就沒問題。比如《追殺比爾》最後,殺手們不但可以把武士刀帶上飛機,飛機上還有專門用來掛武士刀的鉤子,這一段簡直狗血到了逆天,但是這麼一掛,影片的結尾就能出現前面那把殺人如麻的武士刀,把前後聯繫起來,也暗示接下來殺手依然要大開殺戒。所以說,這兩個看似狗血的東西倒不該刪,前面看似震撼的戰爭戲刪了也不可惜。
最後為影片兩處有爭議的地方正名。一處是洋鬼子和玉墨的愛情。有人覺得是混混與婊子赤裸裸的勾引,我覺得不然。他們的接觸從挑逗開始,但隨著他們彼此的自我救贖,混混成了英雄,婊子也有情義,他們對於彼此也從當初赤裸裸的調情變成了對彼此有認同的愛情。他們有五次獨處,每一次獨處,就是彼此感情更近一步。
二是十三釵替學生挺身而出,有人說是狗血。我覺得,一是她們在相處中,十三釵由衷喜歡學生,心疼他們。二是十三釵對於自身妓女身份的反感,因為妓女身份被人看不起,她們想完成自我救贖,所以願意替代他們。三是在裝扮的過程中,十三釵驚喜地發現,自己在約翰假牧師的妙手下洗盡鉛華,竟看著真像女學生。這對於長期被看不起的妓女而言,是一份久違的純真。此三者共同作用下,才是她們這義舉的原因。
《十面埋伏》之後,張藝謀曾說,他「與時俱進」地認為,電影表達不了太深刻的東西。這就註定了他這輩子再也拍不出好片子。要知道一部電影院數字電影要有一百多G,壓縮的也有好幾百M,一本電子書頂多幾十M,誰說電影不深刻!拋開玩笑。我以為《英雄》之後,張藝謀已死,而他能否置之死地而後生,中國導演能否扛起中國電影,才是我心中最為關注的。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