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苔衣

2012-01-15 19:57:48

不能不看,不能不說


似乎是很久以前看過嚴歌苓的中篇小說《金陵十三釵》,昨天又看了張藝謀的同名電影。電影對原著做了很大的改動,讓情節更壯烈,讓故事更動人。這是少數電影拍得比原著好的片子。(雖然也有一些瑕疵)
先說那位美國假神父。在親眼目睹日軍衝進教堂蹂躪女學生的慘景過後,忽然間靈魂就獲得了昇華,向一群見到處女身就變成了禽獸的士兵呼號反抗。從此女學生們把他視作教堂的「father」,秦淮女人們把他視作英雄。
看電影時,確實覺得這一幕很是震撼。但是過後仔細想,這一情節過於刻意了,反而顯得不真實。這位神父(姑且這麼稱呼)在此之前是什麼樣的人?向一群無依無靠的學生勒索錢財,糟蹋故去的神父留下的東西,強佔教堂的領地,嗜酒,貪色,勾搭妓女,不折不扣的毫無廉恥可言的癟三形象。在南京淪陷後,在躲避子彈四處逃難的過程中,他當然早已見過了無數次日軍的暴行,燒殺搶掠姦淫良家婦女,這些應該早已見怪不怪了,如果心中那點殘存的良知要覺醒的話,早就應該覺醒了,怎麼還會等到到教堂之後,僅僅是看到幾個女學生被作踐就突然憤怒了,國際人道主義精神突然就爆發了,這變化未免也太迅速太巨大了吧?聯繫後面的情節,神父對玉墨說,自己第一次做殯葬是為了自己的女兒。那麼,如果是這樣的話,殯葬一事對於神父,一定是很神聖的事情,至少在做這件事時會想到女兒的遺願,何至於靠做殯葬向教堂勒索錢財呢?這樣想來,神父初來時的「壞」和後來轉變的「好」都過於誇張了。
好在這樣的過度和刻意並沒有讓電影減色,畢竟電影不同於書本,是短時間的藝術。
  
接著是關於豆蔻、香蘭和小蚊子。
豆蔻重情,香蘭愛美,小蚊子怕死。都是很鮮活的形象。
豆蔻為了給浦生彈琵琶,香蘭為了拿耳墜子,兩人冒著槍林彈雨回青樓,最後雙雙被害。
神父去救她們,最後看到香蘭耳朵上掛的玉質耳墜子,豆蔻手中緊緊攥住的琵琶弦,只有憐惜,沒有追問什麼值得或者不值得。
生命高於一切,尤其是在什麼都保不住的時候越發是真理,但是在豆蔻和香蘭這裡,我不想說她們不該拿命去冒險,為了一些在我們看來雞毛蒜皮的事情。
她們是應該被歌頌的形象。從當初淪為青樓女子的那一刻起,命就已經不值錢了,她們都明白。但是在不值錢的命里,也有一些東西需要珍惜,需要看重。比如她們的琴音,她們的美貌,那是她們的價值,生命里唯一有些重量有些光彩的東西,如果連那些都失去了,生命就只是一口枯井了。
香蘭遇難後,在垂死掙扎時拼命用力抱住了正在追殺豆蔻的士兵的腿,這一臨時前的細節讓我內心為之顫動。瀕臨死亡的人行事會出自本能,但香蘭的本能竟然不是求得自保,而是讓同伴逃生,她本可以死的更「舒服」一些,卻為自己招致了更殘暴的禍難。想來青樓妓館中亦有同病相憐,亦有惺惺相惜,亦有姐妹情分。
玉墨說,琵琶是豆蔻的命啊。話音中多少淒涼,多少無奈,多少始終活在社會邊緣的女子的悲酸,這些,又有幾人能懂得?琵琶是女人的命,不是因為琵琶重要,而是命真的很輕很賤。但煙花女子也有不甘,也要活出自己的獨一無二,甚至也渴望著被愛,渴望著有一個接納自己的人家,浦生的到來,成了豆蔻情感的寄託,甚至願意為了這個半死不活的男人獻出自己所有的一切。
正如煙花,即使消逝,也定要在消逝前綻放最美的一瞬。
小蚊子的貓,也是小蚊子的寄託吧,那些將她視為玩物的嫖客,那些歧視她的所謂的正派人,那些昏暗的世事,那些愚男蠢女,哪裡盛放的下她的愛?好歹貓是個活物,貓不知道主人的貞節與不貞節,貓只知道你對它好,它便依賴你。可惜,唯一的貓也跑不見了。
  
然後是小男孩和李教官。很讓人敬畏的角色。
兩個人都是女學生們的保護者。李教官為此放棄了逃生的機會,並最終為了掩護女學生英勇就義。
男孩是已故神父的養子,從前被女學生們嘲笑,但最終用稚嫩的雙肩扛起了一個男子漢的責任。秦淮女人們去日本兵營,也許還有活路,但是這個男孩子,去了想必是只有送死吧,日本人遲早會知道他是男孩,遲早會憤怒至極將他殺害。男孩一定知道最後的結局,但卻毅然決定。對已故神父的恩情,也算了結。
關於小男孩,也有一個細節很讓人深思。在白人神父去救香蘭和豆蔻時,男孩始終堅持著要跟著去,神父百般阻攔,男孩卻也固執地跟隨。細想之,男孩真的是在乎豆蔻和香蘭的安危嗎?這些青樓女子和他又有何關係?之所以死死地跟隨神父,是因為害怕神父此行兇多吉少,而倘若萬一遭到不測,男孩可以挺身而出保神父安全,或者,男孩心裡也有疑慮,他害怕神父會只顧自己逃命拋下教堂裡的大家,所以他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一歩也不願離開神父。
男孩也許早已在心中下了決定,無論如何一定要保住這個白人神父,因為只有他能救這些女孩出去,只有他能幫助自己完成自己的使命,也許他也早已下定決心,關鍵時刻要放棄自己的生命。於是,最終男孩主動請纓代女學生去日本人那裡,這一舉動絕不是一時的衝動,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他是註定要保護她們的。
  
總覺得這些女學生很幸福。
戰火硝煙中,彷彿整座城市的傾倒就是為了保護她們,她們的恥辱便是整座城市的恥辱,而她們的貞節就是整座城市的純白無瑕。
士兵們用身體去擋坦克,血水衝天,橫屍遍野。
李教官將她們逃難中遺落的皮鞋還回來,眼中的憐愛和欣慰,讓人不得不垂淚。
玉墨的那句「我們什麼樣的男人沒見過,可是她們,她們去了就算還能回來,還能活下去嗎?」說的讓人心疼。
人生而平等。憑什麼妓女就該替女學生去接受凌辱?作為觀眾,我們感動她們的高尚,她們的商女已知亡國恨,可是我們竟然也狠心的覺得她們的所作所為理所應當,妓女的命就是比女學生的賤,女學生就是不能被強姦但是妓女可以。這人生世上的價值是何等的悲哀!
而這些被拯救的學生們,逃離了南京這座空城,最終,書娟說,她連這些女人的名字都不記得。
她只是喊了玉墨一聲「姐姐」,讓玉墨的眼中淚水漣漣。
  
如果說妓女救學生這件事是因為愛國,倒不如說是為了自己的尊嚴。在那條煙花巷子裡,她們從來不曾被人正視過,從來不曾被當做一個人來看待過,她們想要通過這件事得到久違的被讚嘆被尊敬的感覺,哪怕為此獻出生命。
從骨子裡,她們其實都是好女人,她們都渴望與人平等的姿態。
她們穿上了學生裝,剪了學生髮,臉上綻出那樣發自心底的笑,彷彿是洗淨了自己一輩子的污痕,彷彿她們的「有情有義」真的就可以讓世人不把她們看成「婊子」。那一刻,也許是自從被逼良為娼後,最最幸福的時刻。
可是誰也不知道,當這場戰爭結束後,她們是不是還會繼續被歧視? 無言的結局。
  
看《金陵十三釵》的時候,不覺會想起《南京!南京!》,想起《南京!南京!》中的江小妹和唐先生。
江小妹就像這些秦淮女人,她做了姜淑雲做不到的事情,用自己的犧牲換取了避難所的暫時安全。永遠忘不了江小妹走出避難所時高昂起的美麗臉龐,那時的她將走進黑暗的深淵,將走進無窮的苦難,卻那樣自豪那樣清高。玉墨她們亦是一樣的。
而唐先生就像書娟的父親,以為自己的屈從,自己賣國為日本人做事,就可以換來自己和女兒的安全,天真的知識分子想法,彷彿沒有走出過書齋的書生。是日本人的所作所為讓他認清不論自己怎樣忍耐,怎樣苟且,都難逃被殺害的命運,可惜認識到這一點時已經太晚了。
  
電影中的「十三釵」相比於書中的「十三釵」更是可歌可泣。小說里僅是十三個秦淮艷女,而電影中,是失去了豆蔻和香蘭的十二個妓女,和一個稚氣未脫的男孩。這樣的組合更增添了悲劇感,更讓人嘆息。
嚴歌苓和張藝謀都關注到了處在社會底層的妓女們的內心世界。看小說的時候,我被她們感動。但是看過電影,我只覺得她們可悲、可憐。她們大義之舉的背後,其實是最深的無奈和最痛的悲涼。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