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分居風暴--Nader and Simin:A Separation

一次别离/分居风暴(台)/伊朗式分居(港)

8.3 / 258,721人    123分鐘

導演: 阿斯哈法哈蒂
編劇: 阿斯哈法哈蒂
演員: 佩曼莫阿迪 萊拉哈塔米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蘇束數蜀黍

2012-01-17 18:02:58

一次離別中的幾個關鍵字


如果不是金球獎的極高呼聲,我想我不會去看這部11年3月拍的電影。
  
  
伊朗是個地理上並不遙遠的國家、卻在制度上讓人覺得非常遙遠,家庭生活也實在不是我所喜歡的題材,或者是暫時還不想面對的題材。大部份電影,只有切身體會,才能有更好的感悟(即使是科幻片也是有現實映射)。我還沒做好成家立業的準備,只能把這種體會慢慢放到後面,如果不是金球獎如此高的呼聲,或許只能它在奧斯卡得獎後,我才會看(笑^^)
  
  
關鍵字:伊朗
  
《一次別離》真是一部非常讓人驚訝的電影,在我們的鄰國伊朗,每次出現在電視中的畫面都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喊口號、舉著武器、或者某某核科學家從伊朗回來云云。這點很像印象中曾經的中國,現在的朝鮮。
  
事實上伊朗是怎麼樣的呢?
  
從《一次別離》的街頭可以看到伊朗城市,男人們穿著襯衫出沒在大街小巷、婦女們包著頭巾在城市中穿行,街道上比較乾淨、交通有秩序、不乏能看到世界各國牌子的汽車;學校明亮、乾淨,行政大廳、法院擠滿了熙熙攘攘的人。
城市中的這一切跟世界上大部份城市大同小異。
  
導演沒有刻意的去批判社會想像,也沒有去揭露真理真相、電影截取的只是家庭生活中的一小段故事(當然也可能是因為伊朗有著嚴格的電影審查制度)。跟販賣苦難不同,這其中並無苦大仇深的沉重,表現的皆是這個國家、社會、民眾平凡的生活縮影——他們所思所想跟世界上大部份人沒有什麼不同。
在這個戰爭一觸即發的時候,《一次別離》站在電影的角度在對世界說:我們並無不同,不是你們眼中邪惡軸心,我們都一樣。



關鍵字:宗教

假如你熟讀世界近代史,你會知道伊朗是一個政體非常奇怪的國家(歐美人看我們也覺得非常奇怪)——在伊朗,伊斯蘭教擁有至高無上的道德權威,是公共生活的最高標準。政府、議會只擁有非常有限的權利,總統的當選,必需要有宗教領袖的支持,如果不支持,那麼總統便要下台,甚至民眾根本不會選他。
但相對來說,伊朗在中東地區又比較民主。多黨制保障了伊朗人民參政的權利,民主選舉使其人民有著多元的公民生活方式。

神權的極端與民主的多樣——這正是伊朗社會潛在的最大矛盾。

從電影中可以看到,當保姆瑞茨為納德患了老年痴呆症的父親換褲子時候,內心非常掙扎。伊斯蘭教非常注重婦女的內心純潔,無論是對陌生人展示她美貌與解除陌生人的身體都是違反教義的。再打電話諮詢了他人後,瑞茨才幫年邁的父親換了褲子。
此處體現了保姆瑞茨的道德觀念完全來自於道德信仰,屬於宗教範疇。
而主人公之一納德在明知道保姆瑞茨是孕婦、並且沒得到丈夫許可的前提下來照顧他父親,並在推了瑞茨後拒不承認、撒謊。這在伊斯蘭教義中是犯了重罪。

這裡筆者要解釋下伊斯蘭教義:
1.婦女作為在家庭的組成部份,地位上平等,權利低一級,主要體現在婦女要受到丈夫保護這一方面。所以外出工作必須得到男人許可,何況是照顧一名陌生男性。
2.撒謊在伊斯蘭教來看是重罪,不止在今世受到刑法,在後世也要丟進「火獄」。
3.殺害嬰兒等於謀殺罪。

其實納德的做法可以理解——他無法丟下女兒與父親,去坐牢。可以看到,納德的生活與道德觀念更多來自於社會生存法則。

這也正是影片中導演所想要表達的「矛盾」之一——宗教道德與生存法則的矛盾。



關鍵字:家庭

影片中表現了兩組家庭

納德和西敏,納德在銀行工作、西敏是一位老師。他們與女兒特梅、老年痴呆症的父親生活在一起。為了女兒特梅能有一個好的教育壞境,西敏準備移民,但納德不想丟下年老體衰不能自理的父親。

納德對父親的感情以及家庭的傳統觀念,與妻子為了女兒的未來而出國,是家庭中主要矛盾。這是影片中第二個「矛盾」——傳統與未來矛盾。
影片的開始兩人正在法院辦理離婚,是西敏在威脅納德,法院沒有支持離婚。離婚不成的西敏決定搬回娘家去,失去女主人的家庭需要一個人照顧年邁的父親。此時另一個家庭插入了納德一家的生活

哈德特和瑞茨,哈德特以前是個修鞋匠,欠了別人一筆錢,瑞茨是一名孕婦,帶著小女兒在納德家做保姆。他們代表著伊朗窮人的生活狀態。瑞茨因為尋找納德的父親時被車撞到去看醫生,把納德的父親綁在床上出門,引起了納德極大憤怒,把她推出家門。
之後瑞茨流產,哈德特把怒火全部發在納德家身上。

這又成了影片中第三組「矛盾」——納德家與哈德特家的矛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