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聽風聲音

2012-01-17 22:07:42

你的孤獨有我的一半


王巍巍

        少年時看今何在的小說,裡面有一句:不要死,也不要孤獨的生活。「孤獨」,這兩個字是多麼的陰鬱和詭譎。單親家庭的孩子是孤獨的,他所期待的正是遇到另一個人可以同他分享那份孤獨。用這兩個字來形容《生人勿近》,我想再合適不過了。
   你又如何否認?缺乏關愛,沒有朋友,個性懦弱,常常受人欺負,只有腹黑的種子在主人公的心中悄然滋長。「尖叫!像豬一樣尖叫!」當12歲的奧斯卡站在暮色中的雪地,用他的小刀不斷戳向眼前的樹,彷彿那正是他的死敵。樹木不會反抗,小男孩細弱的嗓音卻凸顯了他的無力。
   「你在做什麼?」少女愛莉的出現讓奧斯卡迴轉身。「我住在你家隔壁」,「我不可能成為你的朋友」。愛莉強調著「不可能」,便逕自離去。這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
   「不可能」是相對的,事實上生活中的很多故事都從「不可能」而發生。而奧斯卡與愛莉也由此被命運的紅線緊緊牽在了一起。
   奧斯卡,12歲的孤獨少年。他個性並不古怪,卻總是形單影隻。他的愛好是收集報紙上各種兇殺案的新聞。揮舞小刀在樹上發洩自己的憤怒。他渴望朋友,卻沒有朋友。他可能自己也不知道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
   或許我們可以談談孤獨。那不是一個多麼文藝的詞彙,也並非與生俱來。國王是孤獨的,因為沒有人敢藐視權貴;殺人犯是孤獨的,因為他受人唾棄;理想主義者是孤獨的,因為他不被理解;自卑者是孤獨的,因為他不願直面人生;奧斯卡是孤獨的,因為他過於平凡,被人欺負,也不受重視。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孤獨感比罪惡感要可怕的多。沒有真正孤獨體驗的人恐怕根本無法理解為什麼死亡反而是解脫,也沒有辦法理解一個看似正常人夜夜的哭泣。
   奧斯卡的孤獨是被動的孤獨,是渴望得到關愛的孤獨。他外表懦弱,不懂得反抗,在私下裡對人有著莫名的恨意——可是並沒有付諸實踐。
   第二次遇到愛莉,兩個人之間的距離明顯拉近了一步。一塊小小的魔方成為兩個孩子情感傳遞的載體。愛莉當然也是孤獨的,因為她是不老不死的吸血鬼,除了採血人,她甚至沒有可以交流的對象。她對奧斯卡說「我不可能成為你的朋友」,是緣於自己的身份,「不可能」並不代表「不想」。奧斯卡對她說「你聞起來很怪」,少女表面上說不介意,卻在男孩走後低下了自己的頭。
   第三次,奧斯卡問愛莉「你從沒收到過禮物嗎?」愛莉說「沒有」。沒有朋友,就不會有禮物。愛莉當然知道,可是當奧斯卡想要把魔方送給她時,她卻說「那是你的。」那時候他們剛剛知道彼此的名字,還不是朋友。
   第四次,愛莉對受到欺負的奧斯卡說「你必須反擊回去」。「可是他們有三個人。」奧斯卡說。「那你要更努力的反擊,」愛莉的目光堅定,「我會幫你。」此時的老採血人站在窗戶里看著兩個孩子,他在想些什麼我們還無從知曉。
   奧斯卡的反擊之路應該是從這時候開始的,當然,12歲的少年和少女之間也有一些其他的情感在萌生。這樣說可能有些不妥,因為愛莉只是看上去只有12歲,實際上她究竟有多大,並沒有人知道。而我所使用的「她」在此時竟也變得可疑。奧斯卡抱住了愛莉,愛莉說了一句話:如果我不是一個女孩,你還會喜歡我嗎?
   沒錯,用並不漂亮的話講,這部電影講述的其實是變性小吸血鬼的愛情故事。可是這個句子並不適合放在文章的開頭,就好像我們不該從電影的伊始就知道愛莉的身世一樣。吸血鬼、殺戮、同志、未成年……影片的沉悶之感似乎立時消散,多年的觀影經驗讓我們知道伏筆和暗示越多,電影的結尾就越精彩。
   不過既然是恐怖片,電影的結局也實在有夠驚悚。在那之前我們還是先看看小男孩奧斯卡的「反擊」,我想稱之為「孤獨的反擊」。
   「to flee is life,to linger,death」——愛莉說離開是自由,逗留是死亡。殺戮對於吸血鬼來講只不過是為了生存,況且在人類世界裡,從來也不缺乏殺戮。愛莉內心的掙扎和無可奈何是能夠從她的表現里看出來的。她不是魔鬼,因為她在小愛人的面前表現得極為克制。說到這裡,我突然想到:你,我,大家都是很普通的人,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所有人都不再理會你,所有人都厭惡你,這時候出現一個人,他/她教會你痛恨世人,在你危難的時候幫助你,甚至殺死或者坑害了你的敵人,你會怎麼想?
   「好孤獨啊!」有一天,當你獨自一個人蜷伏在這世界的某一個角落,會不會想起曾經有一個人和你分享那份孤獨。從小看電影總是同情反面角色,想到所謂的壞人是有著怎樣悲慘的過去:與世界格格不入有什麼錯,究竟是你們錯了還是我錯了?
   當奧斯卡在初認識愛莉時間她「你是什麼人?」「我和你一樣。」愛莉回答。對,沒錯。我和你一樣,我們同樣孤獨,被世界所遺棄。
  
   我們看著吸血鬼電影,有《夜訪吸血鬼》的掙扎,有《驚情四百年》的刻骨銘心,有《范海辛》的驚心動魄,有《暮色》的天真和幼稚。可是並沒有電影來表現孤獨。
   奧斯卡在不經意間發現了愛莉的真實性別,愛莉身上的傷口顯示著「她」永遠停留在自己被閹割的那一刻。「be me a little,」當愛莉注視著奧斯卡,她的容顏變得蒼老,200多年的孤獨和寂寞全部寫在了臉上的皺紋里。
   愛情是和年齡、性別、種族無關的!12歲的小孩子,你能說他們不懂愛情嗎?恐怕他們知道的比你還要多,還要深刻。一個是經歷了200年的人生,一個是12載滿含對人世憤怒卻渴望關懷之心。
   奧斯卡再一次面對欺負自己的人終於做出了反擊,用棍子狠狠抽打了對方。這導致了在影片結尾時奧斯卡遭受報復時的幾近喪命。
   在泳池裡,少年被壓入水中,這是最殘忍的報復。反擊的代價如此,這世界上才會有那麼多懦弱的人。愛莉的出現拯救了奧斯卡,可也從此將其帶上了不歸路。新採血人的誕生,似乎與已死去的老採血人有那麼幾分不同——「吻你」,12歲的奧斯卡坐在列車上,他的手指在面前的箱子上敲著,窗外是蒼茫的土地和片片飛雪,斯德哥爾摩的銀裝素裹從此便遠離了兩人的世界。那一刻,我似乎看到了窗口裡老採血人的眼睛:我什麼都不能改變,因為我已經老了。
  
   當然,我並沒有認為愛莉帶走奧斯卡是一場陰謀,奧斯卡的新「採血人」身份不會影響兩個孩子之間的情感。同原著里明確指出老採血人並非愛莉過去的戀人相比,我更希望把電影裡的老採血人看成是愛莉的過去的戀人——很顯然,導演沒這樣幹,老採血人採血失敗,愛莉是憤怒的,其中看不出一絲的感情。可是老人的付出實在很多,被抓之前自我毀容,死亡之前甘願成為愛莉最後的晚餐……他說「不要去找那男孩」,語氣里不知是嫉妒還是其他。
   《生人勿近》獲得過2008年翠貝卡電影節最高獎、2008高森博格電影節最佳北歐電影獎及柯達最佳攝影獎,在08年著實讓世人驚艷了一把。雖然和《暮色》並沒多少可比性,但不得不說,《暮光之城》從第二部開始就已經相當狗血。
  
   多說幾句,在影片的半個小時左右,小奧斯卡從雪地裡撿起魔方的那一刻,影片的光線控制得實在很完美,少年的面孔在螢幕上柔美非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