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耕Jerome

2012-01-18 05:01:34

張藝謀——被撕裂了的中國導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題記
    《金陵十三釵》未上映之前,我個人對張藝謀的期望很高,該部影片也在我去電影院貢獻票房的行列。不久一位朋友對該片的差評讓我走入影院的推動力消失,但觀影的慾望卻絲毫不減。
     豆瓣瓣友在網上展開了好差評的拉力戰。為什麼那麼多人看了電影就罵他,說他江郎才盡;而看了電影拍攝的過程《張藝謀和他的金陵十三釵》就對他褒獎有加呢?
     對於現在的張藝謀,好與壞的評價已無法左右他。近年來,他一直在小心翼翼的試著中國大陸電影的深水區。骨子裡的他是個執著的反叛者創新者,而面子上他必須維護所有中國大陸電影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是什麼撕裂了他?是中國現有的電影體制與電影發展模式。
     國家的最高權利擁有者始終不忍放棄電影這個陣地。電影身上的擔子太重,政治的功能太多,出現了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政治性大於藝術性的怪現象。若當政者真是想給人民洗腦,不如去看看《意志的勝利》吧。藝術上的優秀才能感染人吸引人。直到現在,大陸電影的獎項依然會頒發給一些毫無藝術價值的電影,這是對藝術的巨大蔑視,是對「雙百」方針的違背。中國商業片時代開啟以來,執政者看出了電影產業的吸金功能。「經濟大於藝術」「金錢至上」成為信條。若是國家真想掏世界人民的腰包,不如去學學美國的電影產業制度。然經濟成為藝術的強大後盾。
     綜上,在政治大於藝術,經濟大於藝術的環境之下老謀子成為了御用導演,成為了搖錢樹。沒有政治上的認可,你拍出來的東西不讓放。《活著》送審,被當局以「懷疑黨的執政能力」槍斃。沒有經濟上的支撐,電影作為工業產品,是做不出來的。頭上他頂著政治經濟的壓力,他直不起腰,而心中對藝術的追求又使他努力在框框裡完成藝術的極致。實踐證明,他很累,而且至少在大方面上他是失敗的。就以《金陵十三釵》論,他使用的基本電影元素是對政治的妥協。「南京大屠殺」中的「妓女」政治上的安全的。她們可以有人性,可以是立體的,可以被救贖。「「妓女」只能出現在民國,「新社會」是沒有這種人的。」官方的邏輯很可笑。「南京大屠殺」就更轉移國人的注意力了,當下國內矛盾嚴重,物價飛漲、住房就業難、貧富差距懸殊、環境惡化等。該片恰好有讓國人把注意力關注日本之功效。「南京大屠殺」是國恥,每個炎黃子孫都不該忘記。但是一次又一次消費國恥就是一種心理變態。另外,全片沒有給人以明確的情緒宣洩點,到最後,影片的張力已經不能支撐敘事走下去了,就簡單的以人物獨白加主觀鏡頭的方法草草收場。張藝謀不去觸及任何可以引起審片員不適的情節,因為作為中國投資最大的電影的導演,他的任何越軌都對不起投資方。
     不過,我們應當看到張藝謀的藝術堅持。這一點是他依然偉大的原因所在。他對影片細節品質的把握很到位,場面調度的技巧十分高超。畫面的構圖不拘一格,尤善於用慢鏡頭、主觀鏡頭、前背景縱深。浪漫主義風格明顯。而且一如既往去追求張氏的風格,人物的服裝、造型設計考究,色彩、光線象徵化地運用。老謀子御用團隊中的陳其鋼,他的配樂在電影中一定程度上渲染了氣氛,推動了敘事。水鄉民歌是十三釵的具體化,而西方聖歌似的旋律則是一種救贖與解放。不過,我對於在其他作品中陳氏的配樂不敢恭維。
     有人評價「這是張藝謀在《活著》之後最好的作品」我覺得悲哀的是,今天功成名就的老謀子比不上十多年前那個關懷現實的自己,問題顯然出在深層。電影不是給錢就能發展起來的。所以苦了張藝謀這樣的體制內的成功者,也苦了那些體制外的落魄者。電影人被集體綁架,他們怎麼可能推動中國電影的發展?!從這個層面講《金陵十三釵》不單單是南京的「處女保衛戰」,更是老謀子通過電影唱出的一曲電影人的生存悲歌!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