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elaine

2012-01-19 04:53:45

眼不見為淨與同理心


我想說一個關於同理心的東西,來揭示人在極端情況下得心理和情感。

看金陵十三釵,充斥著死亡。一個個生命在眼前瞬間銷殞。從國軍的戰士,隊長,到女學生,到浦生、香蘭和豆蔻……如果他們是我們從不了解和知曉得人,也許我們還能麻木些,就像看戰爭片中無數陌生的臉孔被擊斃到底,雖然嘆息但並無心痛。可是,電影中我們知道了他們,了解了他們,通過隻言片語,我們窺見了他們的內心世界,知道了一個個有血有熱,有情有義的生命個體,再不能麻木地去看待他們的生死。我們看到佟大為淚流滿面地在門口看著祈禱的女童們,輕輕放下那隻黑皮鞋,知道他心中是在和她們一同歌唱著聖歌,為那些陣亡的戰友哀悼,那一刻,只剩他一人孤身離去,面對絕無可能存活的未來,他並沒有絕望,就像完成著最後的使命一般,保護著這群女學生。當他被炸的下半身稀巴爛,歪躺在牆腳的時候,他帶著炸藥包跌落下去,我們再不能忍住淚水,因為這個生命,太頑強,太英勇,太高尚,太悲壯,親眼看著這種死亡過程,把自己的情感推倒一個極點,在這個點上,我們幾乎到達了忘我,與主人公化為了一體,親自體驗了一種結束生命的過程。

高潮繼續更迭,那個與妓女們拉扯打架的少女,我們並不知道太多她的情況,而她留給觀眾的印象也只是任性和倔強,並無太多積極的特徵。於是,一顆子彈穿牆而過,她瞬間死亡,我們只是被驚嚇了一次,她倒地,我們並無心疼的感覺。再往下,浦生的死,我們似乎也只有同情,因為鏡頭並未給他太多的時間再受傷前做特寫,於是我們對他不了解,不會太心痛。可是,豆蔻和香蘭的死,把整部戲推向了真正意義的高潮。

有句話叫眼不見為淨。就算知道她們的結局肯定是死,但是不知道死的細節,也許對活著的人是種安慰。所以她們的同伴是幸運的,因為神父告訴她們是被流彈打死的,並沒有太多痛苦。可是鏡頭卻給了觀眾時間和機會,去解釋這個「眼見為實」的過程。這個過程極度慘烈和殘酷,香蘭和豆蔻,一個是為了一對耳環,一個是為了一捲琴弦,而大膽重回危險之地。在香蘭打開佈滿灰塵的首飾盒,取出翡翠耳環帶上,破碎的鏡子裡映出的是一個無比鮮活和艷麗的生命,像一朵不管風雨都要綻放的野花般的生機。然而,無知無畏地跟著豆蔻,重新去找丟失的琴弦,她瞬間就中了子彈。大家注意到她臨死前還拉住日本鬼子的大腿,為了不讓他們追上豆蔻,為了保護豆蔻。這時候,我們不得不動容,因為此刻我們已經足夠了解,香蘭是一個有情有義,美麗善良的女子,甚至帶著一些傻氣。日本鬼子用雙腳無情的將其碾死。相比於香蘭,豆蔻的死更具震懾力。她雖然身為妓女,但是卻在浦生身邊表現出無限天真爛漫,她看見俊美的浦生被擦洗乾淨,知道浦生也是出生在浦口,有了一種莫名的歡喜,在戰爭的絕望歲月,她似乎找到了自己小小的寄託,還妄想著有朝一日,戰爭過去,她能和她的小情郎回家種田,天天談著琵琶給浦生聽。多麼美好的願望,多麼溫情的含笑,就在她跳入秦淮河一瞬,支離破碎。鏡頭切換到她被日本兵綁在椅子上,盡情凌虐,她發瘋般地咬爛了一個日本鬼子的耳朵,惱羞成怒下,刺刀粗暴地捅進她的腹腔,鮮血剎那間噴濺出,染紅了昔日精緻的屏風。神父在找到她們倆屍體的時候,鏡頭同樣展現了更多的東西,一個是死了還被扒光衣服,渾身刀痕,下體遭受毀壞的女人;一個是捆綁在椅子上,血水順著髮絲滴落在潔白肌膚上的女人。這些鏡頭,還原了我們「眼不見為淨」背後的真實,讓我們第一次直觀的感受到那種極度悲慘的死亡。

過了這一段,我的心似乎再也掀不起漣漪,因為我已經能想像到,不管是女學生,還是妓女們的結局。

女學生們經歷過一次有驚無險的強暴,又從小蚊子口中聽到日本人叫她們去唱歌,其實是意味歷史將重演。她們幼小的心靈充滿恐懼,於是一個個排著隊,爬上了塔頂準備自殺。玉墨在不知出於一種怎樣的心理狀態下,喊出了「我替你去!」。我知道她並不是喊著玩得,她知道那意味著什麼。把學生們勸下來,妓女們在地下室討論,有人說:「他們連廁所都不讓我們進,我們憑什麼用自己的命去救她們。」玉墨說,就算是答報她們在日本人來時,把日本人引開的救命之恩吧。並且勸說大家,「日本人應該也不會要了我們的命吧。」以此來自欺欺人。其實,那群女孩,如果沒有戰爭,生活在教堂里,也算是相對幸福的一群人,相比這些妓女,她們並不知道男人可以怎樣折磨女人,怎樣侮辱女人,她們並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的兇殘。而這些妓女,雖然「總比她們能應付」,但是,這種應付,無外乎就是豆蔻的下場,看到這裡,我的心揪成了一團。如果,她們親眼看到了香蘭和豆蔻,她們不會有這樣無畏的勇氣。但是,她們還一個個開開心心地穿上了女學生的衣服,見了女學生的頭,仿若回到純真的處女時代,她們欣喜的像一些情竇初開的丫頭。看到這裡,我的心更悲涼了。神父在外面,對喬治說:「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錯了,因為上帝總教導我們生命是平等的,是女人,還是女孩重要?」這句話,我認為是全文點睛之筆。因為他第一次響亮地獨白了內心的困惑,難道妓女就應該比女孩的命賤?難道就因為她們是妓女?生命是平等的,無論妓女,還是女孩,誰都不比誰重要,誰也不應該替誰去死。去了十三個女孩,死十三條人命,去了十三個妓女,還是十三條認命。但是,玉墨和約翰都在心理達成了一個默契的共識——他們想拯救十二三歲的少女,因為他們曾經,都在那個時代有過無可挽回的傷痛。就像完成兩個人的心理救贖,犧牲了剩下十二個人的命。

我不能苟同全劇所表達的精神,我並不認為,妓女的犧牲是值得的,因為在我心裡,甚至因為幾個鮮活的生命形象的表現,讓我更傾心於這群妓女,而不是那陌生和稚氣未脫的少女。到最後,我明白她們的下場,豆蔻的悲劇將重演。日本人發現了被欺騙,會更加暴虐和變態,甚至歇斯底里,比豆蔻和香蘭的結局更悲慘的,大有可能存在!她們砸碎鏡子,把鋒利的玻璃藏在懷裡,這樣,更是斷了自己的後路,因為一旦反抗,死亡就會加速襲來。最後,車子終於發動了,約翰帶著女學生成功出了城。西沉的太陽,少女的獨白,這裡並沒有再放剩下的人的結局,可能是為了緩和觀眾的情緒,給大家一種「眼不見為淨」的安慰,給予一絲未知的、虛假的希望,也可能是因為電影本身已經很沉重,無法再背負更殘酷的寫照。一切的一切,就這麼簡簡單單結束,電影落幕,燈光亮起,人們長呼一口氣,漸漸離開了影院。

而我,還是一個人在座位上,很久很久,不能齣戲。我不能簡單的不去理會,因為我,天生的敏感,賦予我強的可怕的同理心。同理心,即對對方狀態的一種真實感知,我能知道對方的疼痛,恐懼,和絕望,我理解他們身體和心靈的所有痛苦,哪怕只有1%,我也能感知到強烈的壓抑和痛苦。

也許對於世上所有的痛苦,骯髒,醜陋和死亡,所存在的無外乎三種狀態——:一種是眼不見為淨,不去想,不知道,冷漠,忽略,於是不會有痛苦,很快就會忘記;一種是當事人,在痛苦絕望中掙扎,到達了極點,也就向命運低頭認命,坦然接受自己的結局,於是沒有了恐懼,沒有了痛苦,就像香蘭和豆蔻,也許死的時候,她們會比看著他們死的人們更輕鬆些,因為她們可以得到解脫;而第三種,即像我這樣的人,在一旁觀看,洞察了一切苦痛,感同身受的人,這種人才最痛苦,他們放不下,忘不了,他們痛苦,糾結,反覆抑鬱,甚至比遭受者的精神折磨更大。殘忍的畫面,血泊裡的生命,過了身體痛苦的極限,自己並不知道自己有多慘,而至親至愛的人在一旁哭泣,才是最痛苦的。

世界總是充滿了光明,同時充滿了黑暗,就像你看到鮮花遍野,也必定有垃圾場臭氣熏天。很多時候,人們的生活像一個盒子,打包了所有美好的東西,讓陰暗的東西阻擋在外,不去想,不去看,然後快樂的活著。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