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午夜巴黎/午夜巴黎(台)/情迷午夜巴黎(港)

7.6 / 450,128人    USA:94分鐘 | Argentina:100分鐘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
演員: 歐文威爾森 瑞秋麥亞當斯 麥可辛 瑪莉詠柯蒂亞 安卓亞布洛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斑

2012-01-19 14:52:15

普通青年的吐槽,文藝青年慎入


沒有此片的吐槽,今年度的電影總結肯定不圓滿。

這片兒是不少同學的大愛——據姐不完全觀察,這些同學,主要是文藝青年。這也不難理解,」America is my country and Paris is my hometown」 ,連在《穿Prada的女魔頭》這種快餐小說改編來的時尚青春片裡,饅頭叔飾演的文藝大叔going文藝女青年的橋段都要放在巴黎,且要用 Gertrude Stein這句名言做餌,可見在美國人畫的電影座標裡頭,指向鐵塔的箭頭上首先寫的是「文藝」其次才是「浪漫」。而Woody Allen被某些法國影評人稱為「美國電影人裡頭唯一的知識分子」(可見在這些影評人心裡美國電影人的主要構成是中二生)。本片很自然的,和單反拍攝的腳 丫子好基友手拉手,可作甄別文藝青年的雷達使用。

姐因成長環境所限,平素接觸的文藝青年並不多。所以每當同學用45度明媚的表情讚嘆「我大愛本片」,在意識到伊是文藝青年/少年之前,作為一 枚長居在巴黎的普通青年,姐下意識的反應是問「那你一定也喜歡《步步驚心》吧」。這麼對比應該是很不合適的,此時感到受到極大羞辱並露出135度憂傷表情 的同學們,請原諒我,瑪麗蘇穿越劇神馬的我實在所知有限。但是美國的男版瑪麗蘇仍然是瑪麗蘇——談吐無個性見識無創意成功靠外掛戀愛金手指,設定在法國的 現(代主義時期)穿仍然是穿越——歷史無風貌細節無驚喜人物全面譜賣點在醬油。所以接下來我們就直接叫男主瑪麗好了。

其實看完全片姐也不懂為毛瑪麗如此嚮往20世紀初的巴黎。不是說那一階段的巴黎不值得嚮往,那時那地人性解放個性張揚文化聚集思潮湧動,充滿活力激情創意和美感。不過瑪麗的穿越之行肯定不是衝著這些去的。
身為好萊塢主流編劇的瑪麗和屢屢用蹩腳法語糾正別人的Versailles發音的高帥富顯然都沒看過一部由法國前輩女神Isbelle Adjani和法國影帝Gérard Depardieu主演的法國主流傳記片Camille Claudel,這也就罷了,比起進到博物館裡尋找Camille的作品並剖析其與Rodin作品的差異,這兩位顯然覺得對著博物館外面的「思考者」爭論 這位女藝術家究竟是Rodin的情人還是夫人更能體現出他們的文化修養,實在太文藝太高雅太現代了!

在這場關於偉大藝術家的私生活8g的爭論中,瑪麗不但用自身充分證明了「美國電影人的主要構成是中二生」,更用其「博學」反襯出「美國的高帥 富都是裝逼暴發戶」,肯定讓法國影評人們喜笑顏開。而在前後瑣事中,中二生高貴豐滿的精神世界始終不敵暴發戶銅臭骨感的裝逼手段來得吸睛,得不到軟妹子的 仰視敬佩,定亦讓不少觀眾心有慼慼焉。在12點鐘聲響起時,英俊的海明威教爹拿著仙男棒開著南瓜車,叮咚叮咚,灰小伙就戴上了金手指,更滿足了一切(隱藏版的)少女情懷。

要說瑪麗剛剛穿越的時候,雖然各個場景中主要是美國人當道以英語為主因而缺乏巴黎的氣質,但那種紙醉金迷的氛圍尚有幾分夢幻迷人。直到Gertrude對畢卡索畫作評價說——你沒有完全顯現出女神(因是男版瑪麗蘇,配對的就是女神)的美時,這就變成了噩夢。
當其時,超現實主義(電影/繪畫)和現代主義(文學)的興起,是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流行之後,一眾文藝領域的才子才女們開始關注潛意識,換則言之是將注意力從週遭環境轉移到人類本身上,並改變了之後主流的走向。
姐是說,咳,自從出現照相機這個東西之後,「呈現客體的美感」早就不是繪畫或者評價畫作的主因素了。每堂靜物課,主攻Matisse老太太都 要強調一遍——畫畫不是為了再現客體,而是為了呈現屬於畫者的觀察角度和感觀體驗,是為了表達作畫主體對客體的情感及印象。由第三者對畫者說「我覺得這副 畫沒有呈現出客體的美」,你確定瑪麗當時沒有進行空間跳躍一不小心穿越去古典主義時期了滅?(畢卡索不是沒有「正常」的畫,他給小兒子的畫像算是比較以客體為主的)
而與兄一起耗盡家財資助當時尚不被主流評論界所接受的畫家對現代藝術功德無量的Gertrude Stein,其面目的刻畫也就到此為止了。她挑選畫家的標準和方式(對所資助畫家選擇的不同是造成她與Leo分道揚鑣的主要原因),就連她在當時也算令人 側目的感情生活也不著一筆(Gertrude的終身伴侶Alice好像就是出來晃了一下,不知內情的觀眾搞不好以為這是保姆)

另一廂邊Fitzgerald夫婦的作家身份則全然抹去,化身為窮搖咆哮劇裡的男女主角。尤其是Zelda,跟Camille一樣,完全被刻 畫成其男伴的附庸,夜夜笙歌不務正業不僅防害其夫寫作還阻礙他跟海明威搞基,最後還鬧出跳河自殺的情節。瑪麗勸阻她時說的什麼來著,哦,「他是真心愛你 的」,然後精神不穩定的Zelda就聽這個見過沒兩次的外人的話不跳了。雖然說瑪麗你是穿越來的,但你這個「斷言」就跟斷言「順治真的在五台山出家」了一 樣是屬於自說自話的吧,你是怎麼從這兩人紛繁複雜的8g史里看出「真愛」的?(從《最後的華爾茲》來看,姐得不出這麼篤定的結論啊)
至於海明威就越發扁平了,瑪麗也沒說為毛自己為什麼如此尊崇他,向他徵求對自己小說的意見時,說來說去只有一句話梗概,人物個性,作品結構,時代 背景,主題目的,一句的沒有。而海明威的鼓勵則更妙了——只要是勇敢的誠懇的,就是好作品。我說你這真不是小心眼陷害同行麼,你自己明明很注意鍊字的。你 特媽的寫個基友喝酒論雞(和諧)雞的小品文里也要拿and不停玩,你莫不是看瑪麗一臉中二相所以就隨口打發人家吧。

不過無論Gertrude再怎麼醬油,Fitzgerald夫婦再怎麼窮搖化,Hemingway再怎麼臉譜平面,都不及超現實主義三人組來 得坑爹。這三人打醬油就算了,達利也就是被涮了一下他那個在藝術圈子算是奇葩的婚姻關係,布努埃爾徹底杯具了……瑪麗給他提供電影靈感啊。你毛這就跟某鄧麗君 的女fans穿越到宋朝然後對蘇軾哼唱「明月幾時有」從而促成《水調歌頭》的誕生這種情節一樣看得人滿臉是血無處喊救命啊……

從以上情節不難看出,對於20世紀20-30年代的文化思潮的本質,那些畫家作家在wiki說明之外的個性形象,巴黎的氣質——雖然有些同學 喜歡說「沒有美國就沒有今天的巴黎」,而且從某個角度來說是真的——就像沒有西班牙/義大利/德國/英國/中國就沒有今天的但巴黎一樣(巴黎的城市規劃是 參考紫禁城的),但是巴黎真的真的從來沒有被美國人代表過,本篇首引用的那句Gertrude名言足以說明,瑪麗都全然沒有概念。他對於這個時代的嚮往, 只是groupie追星的嚮往而已。他跟他的女神,果然是天生一對。至於被塑造成「文藝界最成功的groupie」的女神是看上了我們瑪麗的哪一點麼,就 不需要追究了,穿越劇不是向來這樣麼。

情節和人物塑造上就是這樣的浮光掠影,瑪麗常穿了。至於畫面麼,WA向來不講究的。
最後瑪現把到法國妹子的場景設置在左岸——如果要評一個電影史上發生求愛劇情最多的地方,肯定就是這裡了,巴黎旅遊局宣傳片的標配背景。晚 上。小風吹著,塞納河淌著,大皇宮的玻璃頂遙映著。姐很自然地期待著,可是在兩人相擁之前,之時,之後,鐵塔都沒有閃燈啊!沒有閃燈啊!沒有閃燈啊!!! 你要不是等著閃燈,特媽的挑這麼一個都被拍爛的地方算怎麼個意思啊。好不好去Monmarte啊,起碼可以俯瞰城市夜景啊!或者去拉雪茲公墓是不是更有氣 質啊!這究竟是為什麼啊!而且能把Versailles拍得這副殘樣的也只此一家,連個正中全景都沒有……這泥瑪作為旅遊宣傳片都不合格啊!
所以這片吸引人的看點……也只有文藝青年方能體會了吧。

好吧,要是從沒來過巴黎的同學還是可以把這個當成文化項目的旅遊宣傳片看的。

最後,歡迎來巴黎喲,「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have lived in Paris as a young man, then wherever you go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it stays with you, for all of Paris is a moveable feast.」在巴黎居住時間並不算長的海明威如是寫(姐忍不住再次吐糟啊,你妹的你是要怎麼用心改才能把一句話修得這麼漂亮啊,你就好意思給瑪麗那種寫 作建議)。姐樂意難得遠來的普通青年提供免費導遊以為地(半)主之誼。雖然姐也只是普通青年,但姐用思考者的小弟弟起誓姐也知道Camille是 Rodin的情人的說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