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有質量的磚

2012-01-19 18:09:24

《十三釵》落敗金球獎,六個億輸給三百萬羞了誰? [轉]


好文傳看。

不說張藝謀,還是說說說豆瓣!豆瓣此次絕對有被六億公關。很危險,豆瓣一直以中立客觀獨立於混亂污濁的網際網路江湖,此次給《十三》分數達8分以上很危險。以此為例,豆瓣衰敗可預期。警惕!!!

-----------------------------------------------------------------------------
 題記:從《金陵十三釵》的實際成效看,我們可以直白地講,——以其才、其識和其志,張藝謀轉不過妓女這個彎。

  當地時間1月15日晚,美國第69屆金球獎在洛杉磯揭曉。在最佳外語片獎角逐中,《金陵十三釵》落敗,伊朗電影《別離》(又譯《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摘冠。

  這次金球獎5部電影被提名角逐最佳外語片獎,《金陵十三釵》以迄今最昂貴中國電影(號稱投資6億元人民幣)、一個囊括了包括「一線好萊塢明星」的26個國家創作人員的「全球化團隊」、「一切都向好萊塢看齊」(製片人張偉平語)的巨大陣勢入圍,而《別離》是一部僅投資50萬美元(據悉後期曾因資金困難不得不更改拍攝計劃)、演員不過10人(純伊朗本土演員)的「家庭電影」。

  《金陵十三釵》以資金之強、陣容之大、技術之優,而且以「一切都向好萊塢看齊」的「全球化」追求,何以敗給《別離》這樣一部以本土特色為基調的小製作電影呢?

  《別離》講述的是一個在當代伊朗社會背景下的兩個家庭糾紛的故事。劇情的主線講述一對中產階級夫妻納德(Nader)和西敏(Simin)之間因為是否移民海外而發生的離婚糾紛;劇情的副線講述,納德雇用了一位代替離家的妻子的女傭拉滋(Razieh)照顧他病癱的父親,因為發生解僱糾紛而將女傭推出門而致使她摔倒流產——拉滋的丈夫胡加(Hojjat)是一個失業並因欠債不還而被監禁的木匠,他向法庭控告納德有意將拉滋推下臺階,是故意謀殺她腹中的胎兒。

  美國批評家給予這部電影空前一致的最高讚賞,認為它是一部非凡的電影,因為導演法哈迪(Asghar Farhadi),以深贄的誠意和精湛的電影藝術,不僅將現代伊朗社會中的人生做了以小見大的展示,而且他對現實人生的追問遠遠超越了伊朗本土而具有當代世界的普遍意義——他在對伊朗兩個家庭的現實生活問題的細緻揭示中,同時將當代世界生活中的傳統與現代、個人與社會、貧窮與富裕等多重矛盾做了深刻的、富有啟發性的展示。美國批評家認為,這個電影用現實主義的手法揭示出了出人意料的人物性格的深度真實——它的每一個鏡頭都在真實地引人人生的情感和真實層面,是一部觀看後就不可能從心靈中消除的電影。

而《金陵十三釵》這部號稱表現「救贖」精神的「大片」中,不僅「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真實被嚴重虛化和弱化,電影中的數十個男女角色都只是作為一部蓄意渲染和炫耀超歷史的「秦淮歌女風情」的「史詩大片」的電影道具。在電影中,由美國影星貝爾扮演的「拯救者米勒」,是一個在美國西部片中的「混混英雄」的類型角色拷貝,他從一個貪財的混混「轉變」為一個中國難民的拯救者,如耶穌顯聖一樣,毫無邏輯;而13位秦淮女妓在「南京大屠殺」後的十二月寒冬的教堂中,如在今天的T型台上做超時空的時裝秀,不僅風情萬種,而且衣艷膚鮮,如花瓶中不敗的塑料插花——然而,就是這群被標記為「秦淮商女」的電影尤物,在完成了一場炫人眼目的電影美色秀之後,又忽然集體一致地懷揣玻璃刀代替十三位女生去迎接日本侵略軍的殘暴了——導演說這部電影表現的是「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災難中,超越「狹隘的民族主義」的「人性」。然而,這部電影讓觀眾看到的,卻幾乎是惡作劇式的邏輯在串連著一幕幕極具煽情力的鏡頭。

  在陳述《金陵十三釵》的拍攝動機時,張藝謀說:「嚴歌苓的這個小說在這種空間很小的地方,有了新的突破。以小女孩孟書娟的視點展開敘述,就是一個突破點,它非常值錢。小說讓我想到一個定格的畫面:通過彩色玻璃,一群花枝招展的女人走進教堂。我為這個獨特鏡頭而激動。」(2011年12月16日《南方週末》)

  無論張藝謀在《金陵十三釵》中注入了多少「愛國」、「全球」和「人性」的色素,《金陵十三釵》給予全球觀眾的,就是這個「通過彩色玻璃,一群花枝招展的女人走進教堂」的在歷史非常災難中的「粉色鏡頭」。在30萬中國人被日軍屠殺、一片瓦礫的寒冬十二月的南京城,還有一座天堂式的教堂在彩色玻璃背後展演著會說英語的中國女妓衫薄裙輕、酥胸半裸的「秦淮景」——這就是張藝謀為之激動的南京大屠殺的「獨特鏡頭」。

  從張藝謀的創作談和電影的畫面效果來看,他不是沒有下足工夫,但是工夫都下在這個「秦淮景」的粉色中了。張藝謀想獨創一個「妓女救國」的「新畫面」,但是這個畫面上只有「妓女」的出位,沒有「救國」的誠意。美國有電影批評家認為,《金陵十三釵》是一部華而不實、缺少藝術誠意、充斥低級噱頭的大雜燴式的肥皂劇,確非誣言。從《金陵十三釵》的實際成效看,我們可以直白地講,——以其才、其識和其志,張藝謀轉不過妓女這個彎。

  一部電影的優劣,自然是不能以角逐國際大獎的成敗而定。但是,《金陵十三釵》以「一切都向好萊塢看齊」的追求而在美國遭受的批評和抵制,相比較於《別離》向觀眾表現的電影家對生活真實的尊重和電影藝術的誠意。因此,1950年出生的張藝謀導演能否從1972年出生的法哈迪導演身上借鑑到一點積極的電影精神呢?

  我認為,對於那些如《金陵十三釵》一樣標舉「一切都向好萊塢看齊」的「全球化」旗幟的中國電影,《別離》給我們兩點重要的啟示:其一,中國電影的發展,需要的是立足於本土的國際化視野,而不是盲目模仿的「全球化」技術;其二,在這個高技術化的時代,堅持現實主義精神,即真誠關注社會人生,是電影生命的根本之源。如果中國電影家能夠從目前以投資昂貴為「大」、以包攬國際明星為「強」的誤區中走出來,能夠以深刻的誠意,進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當代中國生活的感受和追問,中國電影的未來必然別有洞天。

轉載自 http://bbs.chinanews.com/web/blog/2012/0118/22532.shtml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