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社長

2012-01-19 21:22:15

書和電影放一起:我心中的金陵十三釵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電影金陵十三釵看完後,一直沒寫點什麼,原因在於與我之前想像的不同,並且準備看完小說金陵十三釵後來在做一個對比。

 

   其實電影對於小說的改編還是蠻大的,有好有不好的地方。只是整體看完後,覺得張藝謀就是個棒槌,這部電影本應該是一個機會告訴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平民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可是他糟蹋了。就如美國媒體批這部電影所說,怎麼能在表現人類大災難的一場電影中假如「性」的元素。張藝謀似乎在影片中刻意的討好美國,但是又不得要領。

 

 在沒看作品之前,我知道這個故事,覺得這是個非常好的故事,至少基礎非常好,也會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故事,對我們的歷史,也對我們的現狀。一開始我認為基督教在這裡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失望,電影只是把宗教當做了一個擺設,而小說對此也並沒有深入,至少我認為沒有抓住精髓。看書的時候,封底摘錄了小說中的描述英格曼神父一段話,是關於對生命抉擇的疑問。拎出來看很震撼,但是在書中讀到後,卻覺得薄弱了很多。先說我對金陵十三釵中牧師和基督教的作用的看法。這個故事雖然講的是一群妓女為了一群女學生的故事,要表達的不是一群妓女應該為一群純潔的女學生去死,而是對於生命的拷問,對於生命平等,生命可貴的理念的傳達。引發人們思考的是,不管生命是純潔女學生的,還是下賤妓女的,都是應該被愛護,被尊重的。這也是基督教義里一個重要的價值觀,也是普世價值觀中重要的理念,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都擁有自己生命的權利。而貫穿始終的應該是這個有基督教信仰的神甫內心的掙扎,包括在生命抉擇的過程中,與上帝的對話。

  一群妓女為了女學生去死和一群妓女該不該為女學生去死,是兩回事,但是處理不當,很容易混為一談,而誤導大眾。這一點小說處理的並不是很好,一共17章,從妓女赴死是從16章開始的,很是虎頭蛇尾,小說前面一直是作為鋪墊,什麼鋪墊?就是英格曼神父為了這群女學生的生命不斷的在放棄,從他心愛的福特小汽車,到三個軍人,再到要這群妓女去代替女學生。我想起之前在網上看到網友的評價,說這就是一場「處女保衛戰」,看電影我不覺得,但是看書真的有這種感覺。在小說中,是英格曼神父首先想到要捨棄那群妓女來保全女學生的,之後才出現小說封底的那段描述,整個下來就薄弱很多,讓人感覺不到那是神甫對於信仰對於生命的拷問,而更多的只是一種大局已定後的矛盾。

 

  相反,電影處理的要好多了,首先的鋪墊是女學生和妓女之間的交集,有鬥爭也有互相的幫助,女學生在閣樓上要自殺,被妓女救下後妓女主動提出代替他們去。電影中先自己赴死提出再有牧師安排的處理比小說中先牧師打定主意再說自己提出赴死要更加有張力,顯現出在人類大災難面前,一群所謂下賤骯髒的女人的人性的光輝,再加上基督信仰對於生命的理念,相得益彰,震撼每一個人的心靈,我們都該思考關於生命的問題?生命不應該被漠視,每一個生命都是可貴的。可是張藝謀又棒槌了?他太急功近利的去討好美國人了,以致於把英格曼神甫換成了貝爾演的一個美國入殮師,一個從只在乎美女在乎錢吊兒郎當的美國人在看到日本人對女學生的殘害而穿起神甫衣服當起這群女學生的保護者的轉變。電影著重的去表現了一個美國人的轉變,一下子就拉低了整部電影。雖然後來貝爾也在問陳喬治,「上帝不是說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嗎?」雖有掙扎,但是也過於輕了。我認為,生命的抉擇的過程是應該被刻畫的更加深刻的,但是小說和電影都做的不夠好。

 

  小說中對於歷史背景的交代要全面些,包括唐生智棄城,自己坐飛機跑了(這個王八蛋!),留下混亂的國民黨軍隊和手無寸鐵無處可逃的老百姓等死。還有日本違反國際條約槍殺中國戰俘。在電影中的中國軍隊是非常英勇驍勇善戰的,而小說中的則表現出中國軍隊的混亂和中國士兵的善良和老實,才會上了日本鬼子的奸計。電影裡士兵的那一段我是從頭哭到尾,看著他們一個個戰死,而看小說的時候,更多的是胸悶。憤恨唐生智這個王八蛋棄城,憤恨國民黨的腐敗,也可憐中國老百姓,被一個比我們少那麼多的日本欺凌,屠殺。電影和小說展現的都是抗日戰爭的兩個方面。

 

  電影裡那個日本軍官長谷川,讓我想起了羅曼波蘭斯基《鋼琴家》裡的那個熱愛音樂優雅的納粹軍官,可以看出張藝謀的刻意靠近。但是這樣是不夠的。

 

  張藝謀忽略或者更改了小說中的三處,我個人覺得是非常不應該的。

  一、成年後的書娟在軍事法庭上找到了趙玉墨

      軍事法庭對日本罪刑的控訴和裁決,我認為應該是展現出來的。為什麼?因為日本是有罪的!日本在中國放下的滔天罪行是要受到審判的。趙玉墨就是證據。

 

  二、日本違反國際條約,槍殺中國投降士兵

      同上理,這都是日本人犯下的罪行的證據,讓不了解抗日戰爭的那段歷史的外國人知道日本的狡辯都是虛妄的粉飾,日本犯下的罪行並不比德國納粹少。也讓看這部影片的日本人看到這張的證據而無從狡辯。

 

  三、最後就走女學生的人到底是誰?

      除了英格曼神父人物的更換我覺得很不合理以外,還有就是最後救走中國學生的人。電影中是在一個漢奸父親的幫助下貝爾修好了卡車逃走的。而在小說中,是一個名叫「魏特琳」的女士。魏特琳女士是誰?魏特琳和拉貝日記裡的拉貝一樣,都是在日本侵華中幫助過中國人的外國人。可以說是具有國際人道主義精神的外國友人。但是他們很長一段時間不被中國人所熟知,甚至受到抨擊。為什麼?因為他們來自西方,來自資本主義國家,在中國的那段時期,資本主義國家所有的一切都被認為是不好的,邪惡的。

     有了拉貝日記,這部影片完全可以向魏特琳女士致敬的。但是沒有,我也不明白是什麼原因。

 

  總的來說,電影和書不算是特別的完美。在信仰的張力和歷史的張力方面,都處理的不夠好。張頤武說:「對於張藝謀導演來說,真實的歷史的巨大的「事件」效應幾乎很少直接地進入他的電影。如《紅高粱》中的「打日本」僅僅是電影最後的一個片斷,幾乎是電影故事的一個孤立的段落,而《活著》中的歷史只是人物的個性和命運得以生成的一個背景而已,但這次卻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導演直接面對中國現代歷史的最重大的事件的南京大屠殺的直接的表現。」


  但是我覺得,這一次和《紅高粱》沒有太多的差別。

----------------------------------------

  最後說一點,就是關於日本侵華歷史的問題。這個問題,日本沒有像德國那樣認罪,除了我們常說的有美國從中作梗以外,其實中國有一群人是要負非常大的責任的,他們同樣是罪人,因為黨派之爭,他們是如何對待那些抗日老兵的?(可以了解一下孫春龍,他現在在做的就是用民間力量關愛抗日老兵)。還有那些曾經當過慰安婦的中國女人。他們現在又如何?有人為她們討回權益嗎?那些日本戰俘為什麼在中國好吃好住做了幾年牢最後還回去了,為什麼中國沒有得到日本的賠款?這些問題,想必很多人心中都有答案。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