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祖魯戰士--Zulu

祖鲁战争/祖鲁战争/战血染征袍

7.7 / 42,731人    138分鐘

導演: 安安菲爾
編劇: John Prebble 安安菲爾
演員: 史丹利貝克 Jack Hawkins Ulla Jacobsson James Booth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Favillae

2012-01-21 10:23:24

隨便聊聊,不搞劇透


最近看了Sir Michael Caine的許多老電影,打算做爺爺的忠實腦殘粉,因此不對Introducing當年三十一枝花的爺爺出來的影片說上一兩句,似乎有些不合情理,儘管他老人家不曉得出幹什麼秘辛,自己並不太情願深談捲入此片的來龍去脈。

接演Lt.Gonville Bromhead這個角色時,MC年方31歲,跟Bromhead參加Rorke's Drift之戰時的年齡(33歲)彷彿。兩人相貌上看毫無相似之處,然而不得不承認,MC扮演的Bromhead在第一時間令我驚艷。他那清澈如冷玉的朗朗聲線,他那矜持優雅、彬彬有禮的儀態舉止,似帶嘲諷卻不會令人覺得冒犯的言談笑容,還有藍眼睛與金頭髮,修長而略顯纖細的身段,跑起步來蹦蹦跳跳的姿勢,永遠筆直的身形,stands tall and proud, a man seemingly honest in his beliefs……正如Chard一開始就注意到他,我想沒有觀眾不會注意到他。歷史上的Chard在寫戰報給上級和維多利亞女王時,對Bromhead那可是讚不絕口,當然讚的主題是他出色地完成了副指揮的職責,他在戰鬥中的勇敢無畏、出謀劃策及對Chard的無私協助;在影片中,我們隨後將看到兩人間有愛的互動從頭延續到尾,那種不溫不火不焦不躁的暗暗較勁完全是英國式的紳士風範,而最有愛的,當屬艱危兇險中的合作無間同舟共濟。

說到不搞劇透,其實也沒什麼可以劇透,在wiki上翻翻Anglo-Zulu War和Battle of Rorke's Drift詞條,對這部影片的時代背景和主要內容就能有個大致了解,再看看Chard的那幾份報告,對具體的戰鬥經過就能有個細緻了解。因此我就不詳述劇情了,只隨便聊聊,八卦八卦。

1、Rorke's Drift一戰英軍的神奇表現,首先歸功於武器的先進可能是多數人的想法吧?火器相對於未開化的土著民族原始簡陋的冷兵器按理來說是有先天的優勢,有意思的是,Battle of Isandlwana中英軍配的也是馬丁i-Henry MKII步槍,卻遭受了1300人被殺的慘敗。此役除去戰術糟糕和人數劣勢外,MKII也是被歸咎的因素之一,南非炎熱氣候使其機械裝置在超負荷使用後容易過熱和阻塞,難以實現重複裝彈,原因是碾制黃銅彈藥筒的脆弱結構和黑火藥助推劑的髒污,後來針對此弊病對個別部件進行了改進,如採用了更堅固的拉制黃銅和一種更長的loading lever。
  
2、Rorke's Drift一役中,24團英軍使用的MKII步槍配的並非標準的P1876槍刺,而是過時的P1853。這在電影中也表現出來了。還有眼尖的筒子辨認出Ducky Owen用的是一支MK IV而不是當時的MK II,MK IV尚未問世呢。
  
3、Bromhead患有嚴重的耳聾(可能是在服役期間逐步發展的),這一疾病限制了他的軍事生涯,儘管在1867年4月20日他就獲得了少尉委任,但卻直到1871年10月28日才晉陞為中尉,正是這遲延的晉陞履歷,使他在Rorke's Drift之戰中屈居Chard之下當了副手,後者於1868年7月15日晉陞中尉,比Bromhead早了三年零三個多月(影片中說Chard成為Battle of Rorke's Drift的commanding officer是因為他比Bromhead早獲得委任三個月,這無疑不符合事實)。

4、影片中Bromhead對於自己做副手倒是接受得很快,而且也很服從命令,從沒有試圖挑戰Chard的權威。歷史上的他出身軍人貴族世家,家族軍事傳統濃厚一直延續至今日,他的三位哥哥也都在軍中,老大參加過克里米亞戰爭,早亡,老二老三都是上校巴斯騎士,老二繼承爵位,老三同在24團。影片中Bromhead曾對Chard提及「他父親參加過滑鐵盧戰役,他的曾祖父跟隨沃爾夫將軍打過魁北克戰役」,他父親Sir Edmund Gonville Bromhead確曾參加過瓦爾赫倫遠征、半島戰爭和滑鐵盧戰役,巴達霍斯一役贏得的金質勳章至今仍保留在其家族中,反映拿破崙戰爭時代的歷史小說沙普系列裡亦有關於他父親的赫赫威名及英勇事蹟的描寫,至於他那位參加過魁北克戰役的曾祖父是否實有其人,目前只查到魁北克戰役時間附近確曾有Bromhead家人在軍中服役。他的祖父參加過北美獨立戰爭,1813年晉陞為中將。Bromhead本人到Rorke's Drift之戰時,距離他22歲獲得少尉委任已逾十年(影片中說他72年5月才獲得委任,而Chard是同年2月,無疑也是個bug),故而此戰中面對強敵親臨火線依然從容鎮定,也算不得什麼。電影故意呈現出他「活潑」的性情,加重他「新兵」的一面,只是為了戲劇化效果,就比如把Hook變成了酒鬼和散漫之徒,實際上Hook是個禁酒主義者,而且無疑是個優秀的士兵。
  
5、布爾人亞登多夫描述那個牛頭陣戰術時,說到牛頭佯攻,吸引敵軍,兩翼包抄,我倒想起了漢尼拔在坎奈之戰中配合地形和時機使用的新月陣型。嗯,陣型沒有什麼精妙與簡單,使用得當,收到效果,就是精妙。
  
6、J.R.M.Chard有兩個兄弟,一個在皇家燧發槍團服役,參加過阿富汗戰爭,另一個是牧師。Chard謁見過維多利亞女王三次,他從祖魯歸國後不久,一個姊妹因病夭折,女王也發去了弔唁。關係看來不錯。

7、Bromhead和Chard的交集是命運性的,兩個人生平都因此役而赫赫揚名,同時獲授VC,但此役也是他們軍事生涯的頂峰,日後再無超越。Bromhead晉陞到少校,Chard晉陞到上校。兩人都終身未婚,都病死於中年,前者因傷寒症去世,後者患舌癌去世。Bromhead的遺體葬在今天的巴基斯坦,沒有歸葬英國。Chard生前和他的牧師弟弟共居,病後也由弟弟照顧,死後葬在弟弟教區的教堂里。

8、關於VC,此役中有11人獲授維多利亞十字勳章,大部份為24團士兵,包括Bromhead在內的24團士兵的VC後來藏於南威爾斯邊民團博物館(SWBM)。Chard的VC和Zulu War Medal 1879成了私人收藏,一度(1972-1976)被本片中Chard的扮演者Stanley Baker擁有,直到他於1976年去世。

9、本片再度證明了皇家工兵歷來多才多藝,來造橋樑的Lt.Chard忽然臨危受命成了battle of Rorke's Drift的指揮官,而居然沒有任何腿軟怯戰慌張失措種種新兵該有的現象,不得不說是英軍之幸。此戰若非他和Bromhead協同,休矣。

10、一個連隊理想情況下會配備1名上尉和2名中尉,但在戰爭開始時24團的多個連隊都只有一名軍官(海外服役條件有限),如1營的A連和G連,2營的A、B、C、E連。具體到2營B連,Bromhead的上尉Alfred Godwin-Austen在9th Cape Frontier War中受傷被送回國,所以B連只剩下了Bromhead一名軍官。這位Alfred Godwin-Austen的長兄是印度測繪局長、皇家學會會員、皇家地理學會會員Henry Haversham Godwin-Austen,K2(K2)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1851-1863年間他也在24團服役。然後這對兄弟還有一個兄弟在Isandlwana戰役中被殺。他們的父親Robert Alfred Cloyne Godwin-Austen也是皇家學會會員、英國地質學家。

11、總的來說,這部反映祖魯戰爭的史詩影片其實不能用史詩來形容,當然它表現的是祖魯戰爭中英軍最傳奇也很關鍵的battle of Rorke's Drift,但影片的氣氛距離悲壯肅穆尚有很遠,甚至可說有些喜劇成份,如兩位指揮官在戰場上的口頭抬槓,牧師的醉酒和時刻不忘佈道反對殺戮,英軍中各色人等的奇特屬性,兩軍陣前對壘緊張關頭突然拉起歌來(英軍唱的是Men of Harlech) ,菜鳥槍刺裝不牢跌落地上挨罵,Hook撤離著火的房間時仍不忘偷酒喝,還有一個士兵一歇戰就去看望他的小牛犢,最後,都道:「吾命休矣」,打得灰頭土臉金髮蓬鬆也從不失「色」的Bromhead都爆發出了死到臨頭的狂笑和滿不在乎的「你幹嘛不來殺我呀,Come on,come on」的欠扁樣時,祖魯人居然甩手不打了,表示honor them,for their extreme gallantry。。。甚至英軍以為戰役已結束時的集合點名清點傷亡過程都透著冷幽默,因此,即使看到祖魯人在英軍排槍戰術前層疊的屍體而產生某種罪疚和悲憫心理,也被這時不時跳出來的喜劇效果衝散了,三觀完全覆滅。本片對英軍的刻畫可謂非常完美,極其生動,反之對祖魯人的呈現雖沒有醜化貶低,仍有失挖掘,平面單調,這大概緣於他們對「野蠻人」的了解極其有限吧。

最後,對這部片子感興趣的還可以去看看Zulu Dawn,講Battle of Isandlwana的。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7672/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