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戰馬--War Horse

战马/雷霆战驹(港)

7.2 / 165,701人    146分鐘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編劇: 李和 理查寇蒂斯
演員: 艾蜜莉華特森 彼得穆蘭 傑瑞米爾文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Ron Chan

2012-01-21 10:27:15

以生命的名義反戰


《太陽帝國》、《辛德勒的名單》和《拯救大兵瑞恩》這樣的二戰電影或許是史匹柏拍膩了,這一次他把鏡頭對準了一戰,不同是背景,相同的是用情感向生命致敬,《戰馬》秉持了史匹柏氣勢磅礴的大片氣質,用一匹馬的視覺向世人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和細膩的情感,在頒獎季中,它雖然不及《藝術家》和《後裔》聲勢浩大,卻也算得上是一部具有時代特徵,能夠感知生命的輝煌巨作。


和《拯救大兵瑞恩》不同,史匹柏並不沒有打算將《戰馬》拍成一部十足壯烈的戰爭片,電影無時無刻都圍繞著「友誼」而展開,無論是人與人,還是人與馬,又或者是馬與馬,《戰馬》在細節上的細緻打磨,成功的彌補了它在敘事上的一點小缺陷。它深度挖掘了戰爭背後疾苦的一眾小人物,並不在爆破和槍林彈雨中展現慘烈,而是透過演員的表演將人與馬之間的互動填充一絲溫情,雖然電影煽情確實過了頭,但是它卻精準的拿捏住了人性,透過這些情感,史匹柏再度將生命觀和價值觀擺上檯面,所以,戰場上每個人都是失敗者,《戰馬》也就不再單純的是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它繫在每個人心中的情感成為支撐該片的一個柱子。仔細琢磨,電影倒是充滿了諷刺意味,只是它濃烈的情感構架模糊了它,但是反戰卻是影片的核心主旨。


如果按照史匹柏的說法,影片是一部勵志的電影。雖然它一直以一匹馬的視覺來審視戰爭,並讓電影感人至深,但是說它勵志未免還是有點牽強。一戰時期,整個歐洲戰場因為戰死的馬達到了1000萬匹,這個驚人的數字著實讓人類蒙羞。《戰馬》中主角「喬伊」——一匹馬在被迫的情況下上了戰場,離開了自己的好朋友,這本身就是一種唾棄人類私慾的表現,只是放在一戰這樣的大背景下,它就顯得更加的突出。人類總愛為自己的臉上貼金,總有無數讓人同情的藉口,透過喬伊的視覺,人類不再具有扮演「上帝」的資格,在這個平等的世界中,不光只有那些臨危受命,戰死沙場的士兵值得我們記住。好在,史匹柏軟化了這些諷刺,它所展現的是一個具有人文色彩的一戰,即便戰爭殘酷無情,卻依舊無法阻擋情感在這個動亂的時期悄悄蔓延,因為此時的喬伊不光是為了友情而戰,它還為了自己的生命和尊嚴而言。於是如果以這種角度來看《戰馬》,它就顯得極其的莊嚴而肅穆,這才還原了一個真正的戰爭。


《戰馬》的小說被歸類為「兒童文學」。然而在電影中,它卻顯得極為的成人化。當然,它還是十分的單純,只是不同年齡段的人會有不同的心得體會。這是史匹柏高明之處,電影可以分成幾個小段,它從不同的段落截取出不同的含義,既有面對戰爭無可奈何的小市民,也有沙場上只為求生的戰士,實際上這些人物拼湊出一個極具說服力的生命宏圖,戰爭下的人們唯有依靠情感的栓系才能堅強的活下去,這是戰爭時代唯一賜予人們的生活動力,也只有這個才能維繫生活的意義,而回過頭來看《金陵十三釵》,或許它缺少的正是這種靈魂式的歌頌。


《戰馬》並不是一部被誇張化了的戰爭電影。它充滿了人性的救贖,無論是法國的農夫,德國的小兵,還是英國的小市民,他們無不充滿了愧疚感,但是迫使他們站出來的原因也是圍繞著戰爭所帶給他們的絕望,如果失去了生活的意義,那麼《戰馬》也就淪為了一部爛片,好在它並不是爛片,所以在嚴謹的生命觀和價值觀背後,它延續出來了許多意味深長的情緒,這不光淡化了戰爭,還從另一個角度切入,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去思考生命的含義,而這些元素都集中在了一匹馬的身上,所以它顯得英勇,所以它讓人動容。


配合約翰·威廉士大氣而磅礴的配樂,《戰馬》凸顯出了大片應該有的特質,而在這些特質背後,是它用生命的名義對世界,對人類提出抗議,這才是《戰馬》真正的意義所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