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

辛德勒的名单/舒特拉的名单(港)/辛德勒名单

9 / 1,452,345人    195分鐘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演員: 連恩尼遜 班金斯利 雷夫范恩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今日辰光

2012-01-22 00:10:43

你,能抓住什麼


因為《金陵十三釵》,又從電腦里翻出這部老片。
兩個多小時,從頭到尾沒有一絲齣戲,睡了一覺,醒來還想著這片。這便是要寫點什麼才對得起這份心情了。
許久不寫影評,因為懶,也因為能打破懶惰的片子太少。

電影的一大功能是再現,通過攝影機和劇本,將紛繁錯雜的事件熔煉,洗滌,加工,妝點成一道菜餚,供各位看官賞析。

影片裡,留下導演自己的痕跡幾乎不可避免,張藝謀對女性的審美和對中國人性的拷問,馮小剛用嬉笑怒罵的詼諧來調侃憤怒,陳凱歌總喜歡扛起大師範兒,還有那麼點兒國學情結,姜文的雄渾男性主義色彩和英雄氣質。而在schindler『s list里,史匹柏也同樣用自己的視覺在質問世界,什麼是真正能抓住的?人性,從來都不是黑白對錯,不論多麼偉大的人,其實都是小人物。

辛德勒本是唯利是圖的資本家,愛美食、美酒、美色,通過發戰爭財來擴大自己的資本。最開始雇用猶太人,僅僅是因為他們比波蘭人便宜。他對猶太人沒有法西斯的恨意,但也不見得有多少感情,除了那個盡忠職守精明能幹的會計,影片從始至終,看不出辛德勒對哪個猶太人有熟稔,那是什麼,讓一個崇拜金錢萬能的資本家甘願傾家蕩產一無所有,是什麼,讓一個商人能提著一箱箱的馬克去賄賂,又是什麼,讓辛德勒買下那1100個名字?

是愛嗎?
是戰爭不僅充斥了鮮血和暴力,釋放了殺戮和極權,也發散了愛嗎?是愛讓他義無反顧地想牽起那個紅衣小女孩的手,帶領這群無辜的,可憐的猶太人,走出被屠殺的命運嗎?

這僅僅是一個愛字那麼簡單嗎?愛從來也不簡單。
當斷臂的老技工登門致謝,當逃跑出的女孩為父母祈求平安,當人人都在講,辛德勒的工廠是避難所,可以免受屠殺,當那麼多人用熱切而感恩的眼光看著你,他們的生命彷彿就在你手中時,這裡的愛,摻雜了責任感、虛榮心、自我實現的慾望,和極大的成就滿足感。這些東西和納粹的殘暴,阿蒙的陰冷混合在一起,成了一股力量,帶著極大的衝擊波,讓辛德勒向前跑,不惜傾家蕩產地向前跑。

我想到最後,這個本性奢華重利的資本家都不會認識到什麼是生命真正的意義,他只是被推上了這一條路,那些商人所排斥的感性和不理智主導了他,告訴他,必須做這些。

導演這時就引出了一個更深的主題。生命最後一刻,你能抓住什麼?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你還擁有什麼?母親擁有孩子、丈夫擁有妻子,一家人擁抱著互相取暖,面對陌生人卻又自私的可怕。當生存欲和殺戮欲交戰時,往往平日裡認為千斤重的擔子,都被活命這兩個字代替。

人們可以光著身子跑圈而不覺一絲羞愧,經過體檢被告知能繼續勞動的人成了競賽的獲勝者,欣喜萬分。那些老弱病殘就只能歪著身子,等待子彈賞個痛快。沒有人覺得這是不合理的,沒有人覺得這樣不對,也沒有人敢反抗。
面對強權,子彈,毫不留情的鐵血射殺,似乎所有的抗議者都是瘋子,那樣只能是用身子當槍把子。

可真的是這樣嗎?
面對殺戮,猶太人好像從來沒有反抗,他們做買賣很在行,講話很靈光,對著機槍,卻再也說不出話。突然想到中國,或許是因為一直有一個國土和民族的關係,同樣慘烈的屠殺,同樣面對法西斯,中國卻喊出了「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一個人不行,就兩個,十個人不行,就一百個。當人不怕死的時候,再殘弱的生命,也足以令殘暴者恐懼。

寫到這兒想到十三釵里將士排著隊炸坦克的情景,那段拍的很感人,但老謀子卻也只停在了感人上,如果深挖一點,少一點妓女白花花的大腿,可能會少很多謾罵。

生在和平年代,我一直在想那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能讓人捨生忘死,讓人麻木不仁,讓人嗜血殘酷,讓人狂熱沸騰。那是一種什麼樣的信仰或者宣傳,能完全改變人的自主意識,將複雜的人性歸為簡單的黑白二分,去崇拜、去堅信、去遵從、去接受。

還是紛繁的人生中,其實骨子裡都渴望著一種簡單的強權遵從?強權到底是什麼?我們要反抗,我們要民主,為什麼,真正面對壓力,我們又選擇低頭?非得用無數慘烈的鮮血,才能喚起抗爭的勇氣?

生命,到底是什麼?
人,一輩子
你能抓住什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