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Jacqueline

2012-01-23 00:56:55

還是很感動的。。忍不住為張藝謀說兩句話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一直很欣賞張藝謀的一點是,他的電影似乎不停的在嘗試和探索各種風格,從《紅高粱》到《大紅燈籠》,到《活著》,到《有話好好說》到《三槍》,《山楂樹》……一直到《金陵十三釵》,儘管有好有壞,褒貶不一,但他一直沒有停止嘗試新的風格,探索新的表達方式,題材,故事,無論是不是叫好叫座,對自己的作品有一種篤定,不再被外界的評價左右,這樣的導演,他對自己的事業應該有種堅守和執愛吧。
    整部片子的調子低沉壓抑,嚴肅的選題,戰爭的背景,在故事的講述方面內斂有餘,以致在看完之後總也沉浸在那種壓抑的情緒中,對劇中的種種轉變,種種表達不能釋懷。
    個人覺得玉墨這個形象還是很成功的。玉墨的轉變做足了鋪墊,層層構架,最後作出犧牲的決定,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其他的妓女真的就那樣從容而且一致的做出那樣的選擇了嗎?既然是挖掘人性的,其他人的選擇難免有些單一:在戰爭和危險面前,有些人會逃避,甚至倒戈,對於這些出身下層又未受過多少教育的人而言,都是有可能的。即使是表達對於邊緣群體的人文關懷,這種發掘未免有些難成立。
     關於所謂「蘇菲的選擇」,到底十二個妓女換女學生值不值得,竊以為不是一個值得重點討論的話題。對於少女的崇拜情結是東方國家的一種共同弊病。在許多東方人傳統的價值觀裡,妓女就是不登大雅之堂,就是沒有少女值得珍視。一批是半河槳聲半河燈影的秦淮河畔賣笑女子,風塵遮住容顏,醉笑陪君三萬場。一批是豆蔻年華初長成的少女,明眸皓齒,淺笑生姿。但這並非導演所要表現的意圖。這些女子和未長大的女學生一樣,都是戰爭中的花朵,導演不曾下定義,說哪個更值得珍惜。但是妓女們在她們或許並不高明也不先進的道德觀裡做出了最需要勇氣的抉擇。這就足夠表現,這些社會最底層的邊緣人群對生命的尊重和勇氣。她們,軍人和米勒都覺得那些還是孩子的女學生應該擁有更美好的一個少女時代,豆蔻年華,於是決定犧牲。在很大程度上她們的選擇是那個時代的集體無意識表現。米勒在猶豫的時候說,上帝不是告訴我們,人人生來平等嗎,那女孩和女人,選誰?導演不曾給出答案,劇中人卻都不約而同的在自己的價值判斷中,做出自己認為最值得犧牲,來保全他們眼中最純潔,最美好,最脆弱而值得珍視的女孩子們,哪怕代價是他們自己。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把美揉碎了給你看,在金陵十三釵做出選擇,保護比自己弱小的女孩,希望她們不再擁有一個不幸如同自己曾經的年少時光,然而當她們洗去脂粉踏上遠去的卡車,分明又有一種被揉碎的美所帶來的悲哀。就此而言,導演並沒有什麼處女情結,他承認了秦淮女子的美——女孩和女人,都是戰爭裡的花朵。
     片子的不少細節還是讓我很感動,導演的人文關懷處處可見。戰爭中人性的光輝和醜陋如此強烈,最脆弱的美在強大的國家機器前,要求的不僅僅是活著,還有尊嚴,還有良知,還有生活的質量和對生命的敬意。比如佟大為飾演的軍人俯身輕輕放下女學生落下的鞋子,比如扣在死去的漢奸父親臉上的帽子,比如豆蔻和姐妹回去,一個取琴弦一個拿耳環,為的是給臨終的小兵演奏一曲《秦淮景》。在戰爭中,人不僅要活著,更要有尊嚴的活著,不僅要安全,要健康,要溫飽,更要精神追求很身心的健全。軍人放下的鞋子,地窖的胭脂水粉香氣,忘不掉的耳環,一定要取回來不能將就的琴弦,十二個女子臨行之前收拾乾淨,打扮漂亮,洗去脂粉,素麵朝天,是源自他們對生命的愛與敬意,對美的追求與尊重。甚至於連最冷漠的日本軍官,也有輕彈鋼琴唱歌的一面。
   高大明亮的落地窗戶也許是片子裡面唯一的亮色調,它籠罩著教堂,籠罩著逐漸復甦的人性和喧囂戰爭中安靜明亮的女孩子。那些秦淮河的女子踏上日本人的卡車後她們的故事就結束了。只有書娟平靜的訴說,平靜甚至聽不出對那些秦淮女子的感激,平靜的讓人覺得這麽輕,心頭卻又這麼重:一直到現在,我都不曉得那些秦淮河女人最後的結局。連她們一個個名字都不曉得。我也沒有看見日本兵怎麼把他們帶走的,所以我老是幻想,幻想我再一次站在大窗戶前頭,看著她們走進來。結尾那扇煽情的彩色玻璃窗變幻著色彩,彷彿上帝的眼睛。只是上帝僅僅是靜默的注視,不曾言語。在迷離閃爍的一片光影中,柔婉的《秦淮景》再次響起,秦淮女子踏歌而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遙遠恍若來自另一個世界。
    戰爭中的花不應該開在瀰漫的硝煙和堅硬的兵器上。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