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諜影行動--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谍影行动(台)/谍网谜踪(港)

7 / 212,636人    127分鐘

導演: 托瑪斯艾佛瑞德森
編劇: 彼得史卓翰
演員: 湯姆哈迪 蓋瑞歐德曼 柯林佛斯 約翰赫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舊居

2012-01-23 15:56:47

基情,讓小金人走開


【關注基情,請直接跳到分割線後】

骨灰級的卡斯壓陣、極其簡煉的對白、含蓄而流暢的鏡頭,無可挑剔的Costume和美指、油畫般迷人的畫面色調、陰鬱而不失張力的配樂。暗潮,在不動聲色的水面下湧動。光憑這12分鐘的前戲,加上疑雲重重的諜戰情節,難怪是奧斯卡的熱門片。

我最心水的就是導演對於含蓄細膩的執著,簡直無以復加。

透過汽車的後擋風玻璃,我們看到蜜蜂在車廂里飛舞,Mendal不經意地揮揮手將蜜蜂趕開;Peter則不勝困擾地聳肩揮臂大動干戈;Smiley靜靜地注視著即將飛臨的蜜蜂,然後不動聲色地迅速搖下車窗,讓蜜蜂瞬間飛離囚籠。即使背對鏡頭,人物為人處事的性格特點,一覽無遺。

在Control的暴怒中不歡而散的會議段落里,整個群戲聊聊幾組鏡頭,卻運用了豐富的場面調度技巧,機位的高低擺放、搖移推拉和鏡頭景別變換,配合人物的台詞和演繹,在場人物的性格刻畫淋漓精緻。

聖誕party上的令人難忘的三角戲:Ann在畫面左側近景處背對鏡頭,留給觀眾一個活潑好動的年輕背影,老態已顯的Smiley則在右邊中景位置側向而坐、充滿幸福地看著愛妻,當Bill從左側入畫、在中央遠景處面對鏡頭坐下後,赫然插在了Ann和Smiley之間,此時攝影鏡頭的焦點落在了正全神貫注於妻子的Smiley身上,失焦後模糊了的近景和遠景里,Ann忽然安靜了下來,頭部微微轉動,似乎與Bill的視線方向產生了耦合,而Smiley則在發現妻子的變化後,不解地扭臉向側後方看去,鏡頭迅速變焦到遠景,此時Bill正對Smiley做著微笑的小動作。一個18秒的固定機位鏡頭,三人的關係呼之欲出。

於是,一股濃濃的老牌英國貴族式的淡定和矜持,浸滿了整部電影。那幫英國製片人找到Tomas Alfredson這個瑞典人當導演,絕對沒有找錯。

導演的興趣還不止於此。對於敘事的過渡鏡頭,都玩得特別帶勁:場景間的鏡頭切換迅速而乾脆,使得影片在保持內在節奏(Internal Rhythm)緩慢基調的同時,提升了外在節奏(External Rhythm)的緊湊性,令敘事過程更加完整,電影的節奏感也趨於平衡,不至於因為太過緩慢而令觀眾失去耐心。

Peter接電話的鏡頭在聽筒裡的畫內音漸隱時立即切入Smiley在客廳看電視的鏡頭,電視節目營造的畫內音在扣門聲響起後嘎然而止,鏡頭立刻切換到Smiley坐在Peter駕駛的汽車內; 結尾處,胡里奧伊格萊西亞斯演唱的"Le Mer",作為聖誕party的背景同期聲響起,伴隨著Bill和Jim相視而笑的曖昧,轉換為畫外音,見證了Jim射殺Bill,以及Ann溫馨的回歸,最後一曲終了響起掌聲一片,似乎也在為Simley重回Circus而喝彩。

看似跳躍的鏡頭組接,充分利用畫面內外聲響作為鏡頭切換的樞紐,顯示出極佳的技巧和節奏感,簡潔、高效而含蓄,就好像英式英語中的RP音,對每個音節都要求完整且清脆俐落的發音,絕對沒有美國佬那種含混且拖泥帶水的捲舌音。怎一個犀利了得啊!

矮油,無需我再贅述了,這樣的調度技巧,都是經典,都是經典。雖然,導演有那麼點點挑戰觀眾的注意力和跳躍性思維能力的意思。。。

------------------------------------------我是分割線------------------------------------------

但是,看完整部電影,卻總是有種不給力的感覺。不爽~~!

思前想後,終於悟出了道理。導演童鞋,寧要基情、不要小金人!!!

其實,整部電影中,最感突兀的是Jim作為教師出場的那一段。沒有充分交代的,就讓一個「死人」出場,搞復活節彩蛋嗎?之後,Smiley造訪時又讓Jim搞得神經兮兮的。此後Jim的閃回部份被分割了好幾次,無形中人為增加了觀影邏輯的跳躍性,且毫無必要。雖然閃回是影片的又一特色,但是,過多使用造成時空上的跳躍,如果不能與主線一同處理成線性的、類似平行蒙太奇的效果,必定會幹擾觀眾對主線發展的理解。同樣是諜戰經典,同樣是主線與閃回並用,「德黑蘭43年」就處理得相當清晰,閃回的發展脈絡基本是按照時間先後順序依次展開,不會讓人看得一頭霧水。

可導演為何如此強化Jim的段落?雖說,Smiley的推理過程中Jim的證詞發揮了相當的作用,但是這完全是可以縮編的,Jim戲份的增加直接削弱了Tailor/Solider/Poorman等人的戲份,極度弱化了片名主題,直到影片過了1個半小時後才點出片名的含義。

片中,有一個情節引相信大家一定會笑場,就是那個莫名其妙出現的Peter的同性朋友。這個場景總共只有三個鏡頭,但時間卻達1分05秒,且對白意義含混不清。看到Peter痛哭流涕時,我發覺我長期觀影磨練出的直覺沒有錯,一定是那麼回事。。。可就是琢磨不透導演的葫蘆里賣的什麼東東。

終於,影片的最後,場景閃回到聖誕party,背景響起了"Le Mer"輕柔的旋律,鏡頭掃過人群,停留在Bill身上,他似乎在尋找什麼,我想當然以為那一定是Ann。結果,鏡頭給到了Jim身上,於是兩人相互走近後,曖昧地相視而笑。那感覺,Bloody基情,盡在不言中啊!!鏡頭再切,場景已轉回到現實,肅殺的秋天,Jim舉槍射殺了Bill。當子彈在Bill的面部鑽出一個小小的血窟窿時,鮮血瞬間流淌下來,彷彿是懺悔的淚水,而此時鏡頭一轉,Jim的臉頰也掛著同樣的淚痕。我擦,我明白了。。。導演苦心加強Jim這條線索,就是為了這一時刻啊!!!!啊,啊,啊,啊!!!!

結果,又被豆瓣上關於小說的一段筆記給雷到了 —— 「這個人是我的朋友、安恩的情人、吉姆的朋友,說不定也是吉姆的情人。 This man was my friend and Ann's lover, Jim's friend and for all I know Jim's lover too; 董老師,真不用這麼小心翼翼地歪曲原文wwwwwww我們都懂的wwwww」

部落格上的朋友說:「現在啥片都要搞點基情」。~~~我勒個去~~~

For Mr. Queer or For Mr. Oscar, it’s not a proble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