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千禧三部曲I: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DRAGON TATTOO [2011]

龙纹身的女孩/千禧三部曲龙纹身的女孩(台)/龙纹身女孩

7.8 / 493,173人    158分鐘

導演: 大衛芬奇
編劇: 史蒂芬柴里安
演員: 魯妮瑪拉 丹尼爾克雷格 羅蘋萊特 史戴倫史柯斯嘉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ORENZO

2012-01-23 18:42:14

原著、瑞典版和美版《龍紋身》的對比


和米粒、D君合譯的字幕:http://www.douban.com/note/197327157/

讀了原著,又看了兩版電影版,發現有許多的差別,兩版電影都對原著進行了改編,鄙人不才,來對比一下幾版的不同。

首先說原著。原著的敘事手法運用了雙線敘事,一邊是布隆維斯特對海莉之死的調查,一邊是莎蘭德的生活以及對布隆維斯特的調查,原著作為三部曲之首,展開很慢,在書的近三分之二篇幅處兩位主角才正式碰面,合作揭開了海莉之謎,並最終解決了溫納斯壯腐敗案件。自兩位主角見面之後的劇情可謂急轉直下,揭秘又快又狠,篇幅很小。同時,書還囊括了當時的瑞典金融現狀,以及布隆維斯特試圖揭露溫納斯壯金融腐敗卻反遭起訴的案件,以莎蘭德的角度披露瑞典女性被暴力虐待的不堪現狀。書可以說是囊括了犯罪、政治、新聞等眾多因素,用懸疑的線索串起作者的社會關注點。不惜筆力的「社會派」的現實主義批判,使這本書充滿了人文關懷,這也是書獲得較高聲譽的原因。

再來看瑞典版,瑞典版幾乎刪除了書中百分之40的內容。細節刻畫與不重要的人物直接刪除,布隆維斯特與溫納斯壯的對決一筆帶過。電影將中心還是放在尋找海莉的懸念上。不僅如此,瑞典版還修改了原著中多處重要的情節,這在下文中會一一指出。因此瑞典版的翻拍更加注重了懸念的設置,卻忽略了重要的原著的精髓:對社會現實進行深刻鞭笞。

而芬奇的版本,於保留小說的內容無疑優於瑞典版,原著中大量細節都被原封不動地搬到了螢幕上,不僅保留了布隆維斯特和溫納斯壯的案件始末,以及用非常帥氣的高速剪輯把莎蘭德最後巧妙鬥敗溫納斯壯的智勇雙全一展無遺。劇情上雖然有幾處改動,但是卻是為電影服務,剔除了冗長的關於溫納斯壯開皮包公司詐騙政府資金的金融故事的鋪陳,布隆維斯特作為自由記者對金融腐敗抨擊也相對弱化,亨利范耶爾對於范耶爾家族的龐雜陳述也大量簡化,電影反倒是將布隆維斯特和莎蘭德的感情線凸現出來,為故事增添了一點浪漫情節。芬奇續用了《社交網路》中的那高速的剪輯、緊張的漸進式迴響配樂,氣氛營造十分高妙,觀影過程讓人目不暇接,故事講述得扣人心弦、滿滿當當,總體來說的確是非常成功的改編。

三版的具體對比和區別如下:

1:首先在選角上,美版布隆維斯特和莎蘭德的選角都很不錯,克雷格符合布隆維斯特的外型要求,當過兵、有魅力,完勝瑞典版。魯妮-·瑪拉和瑞典版的勞米·拉佩斯各有千秋,但是魯妮-·瑪拉在外型上更符合原著,畢竟原著中她身高只有1米55。而范耶爾的選角美版也完勝瑞典版,因為根據原著,他是個很瘦很高但矍鑠的老人,瑞典版的顯然不太符合。此外幾個小配角如畢爾曼那個變態監護人、瘟疫等人的選角我倒覺得瑞典版的選擇更符合原著,但是畢竟是配角,所以也沒有太大的關係。

2:書中詳細介紹了溫納斯壯開皮包公司詐騙政府資金的始末,也交代了布隆維斯特聽取了一位友人的建議而大膽撰文發表卻遭到暗算的細節,瑞典版和芬奇版都將這段大刀闊斧地刪減了。

3:書中布隆維斯特是被判罰三個月的牢獄之災加上十五萬克朗的損害賠償,瑞典版保留了牢獄之災,美版則為了縮短時間線將牢獄之災免除,並將罰款數額增倍,直接增至60萬克朗。

4:書中布隆維斯特第一次接到弗洛德的電話他身在辦公室,而美版布隆維斯特是在家裡的聖誕派對接到電話的,插入了Nokia的小鈴聲以及對布隆維斯特的家庭和女兒有信仰的描述,公開了布隆維斯特有家室還和愛莉卡保持長期肉體關係的戀情,這一片段將原著中的幾處描寫合在了一處,而瑞典版則沒有把這個偷情關係表達出來。

5:書中的范耶爾陳述海莉事件的時候告訴布隆維斯特其實海莉在他小時候照顧過他,但是布隆維斯特那時候太小,不記得了。瑞典版直接設定為布隆維斯特不僅記得海莉,還對海莉葆有感情。而美版的設定則是直接將這段刪除,布隆維斯特尋找海莉的原因只是好奇心和利益驅動。

6:范耶爾對他的家族進行了十分細緻的陳述,並引入數十位嫌疑人,家譜繁之又繁。瑞典版和芬奇版都對這進行了刪減。但芬奇版對於布隆維斯特整理范耶爾家族家譜的照片牆給了更多特寫,幾位疑犯也在故事陳述過程中慢慢揭秘,顯得更加扣人心弦。

7:書中描述了莎蘭德的上司阿曼斯基對莎蘭德的複雜感情,瑞典版直接剔除,芬奇版進行了簡化,以阿曼斯基之口直接陳述出來,並暗示莎蘭德的經歷很坎坷,而瑞典版直接把莎蘭德童年弒父的經歷演出來了。

8:莎蘭德電腦壞掉,書中說是因為別人倒車壓壞的,而她在地鐵站裡的事則只是有個乘客摸了她的頭,她痛踢了那個人。瑞典版改為電腦是她在地鐵站里與人爭端弄壞的,同時增加了地鐵站莎蘭德與幾個痞子的惡鬥,以顯示莎蘭德的極端個性,芬奇版改成了莎蘭德的電腦被搶,她機智地搶了回來,以顯示莎蘭德的智慧果敢。

9:原著中,基本到三分之二的篇幅莎蘭德才和布隆維斯特真正見面。瑞典版讓莎蘭德在監視布隆維斯特的時候就頻頻現身,而後來又安排莎蘭德主動幫布隆維斯特解決了日記裡的五個數字串的謎題,莎蘭德戲份陡增。芬奇版則更符合原著,謎題由布隆維斯特的女兒提示,由他自己揭開。但是美版的設定是,莎蘭德為布隆維斯特指出遊客也拍到過海莉,而非原著中布隆維斯特自己發現的。

10:原著中,西西莉亞是個很重要的角色,56歲的她和布隆維斯特不僅有過數次偷情,也是布隆維斯特很長一段時間的懷疑對象,並且她長時間受到家暴虐待,這個角色豐滿了小說對於部份瑞典女性殘酷社會地位描述。瑞典版和美版對都這個角色進行了弱化,估計是覺得布隆維斯特和她發生關係本來就很詭異, 而且布隆維斯特在原著中也太花心了。

11:莎蘭德在原著中報復畢爾曼律師戲碼十分精彩,莎蘭德通過偵查和駭客手段對畢爾曼的生活瞭如指掌,報復也非常果斷兇狠,顯示了莎蘭德的智慧。而瑞典版則是暴力有餘,智慧不足。美版稍微多保留了一些莎蘭德的對白,並且增加了莎蘭德回訪畢爾曼的一場戲,更突顯了莎蘭德的個性。此外,美版把莎蘭德在畢爾曼肚子上紋身的五行縮減到三行,是為了在大螢幕上更加一目瞭然吧。

12:美版布隆維斯特手機老是沒信號,這符合原著的前段描寫,但是後來布隆維斯特去馬丁的房子前打莎蘭德的手機打不通並非沒有信號,而是莎蘭德在查閱資料的時候不想被人打擾而關機了。

13:書中布隆維斯特發現馬丁殺死蓮娜安德森之後去馬丁的房子找他,馬丁卻已經在那裡等他了,瑞典版改為謎題由莎蘭德揭開,布隆維斯特被馬丁用酒迷暈,瑞典版裡的男主顯得太弱了。而美版只改動了一個地方,即馬丁並非在屋子裡等布隆維斯特現身,而是打完高爾夫回家時檢查了布隆維斯特的房子,然後回去自己的屋子劫持了布隆維斯特的。這個改動絕對是神來一筆,既比原著中繁冗的莎蘭德檢查攝影頭和記錄交代經過顯得簡練乾淨,高爾夫球桿也正好符合後來莎蘭德順手拿走的武器。

14:書中馬丁劫持布隆維斯特後對他進行了毒打,之後更是解開他的褲帶,吻了布隆維斯特,並且通過他的自述,讓大家了解到馬丁被自己的父親強姦的過去。瑞典版統統剔除,美版則剔除了毒打和同性親吻,估計是覺得觀眾可能接受不了吧。而之後莎蘭德揮桿打倒馬丁,書中其實也是狠狠打了四桿,而馬丁駕車逃竄,其實是撞上了卡車,瑞典版和美版都對這進行了改編。

15:書中對於莎蘭德和布隆維斯特的性描寫,並未十分細緻,而美版則為了突出兩人的肉體關係,增加了戲份,更有噱頭,也表現了莎蘭德的強勢性格,更重要的是暗示莎蘭德對布隆維斯特的感情。

16:書中布隆維斯特僅在馬丁之死之後才找過一次安妮塔,而且通過竊聽安妮塔的電話找到了遠在澳洲的海莉。瑞典版則省略了這個內容,直接讓阿妮塔死掉,通過莎蘭德的留言讓布隆維斯特找到了海莉。而美版則採用了掉包計,在倫敦的安妮塔即是海莉本人,估計是預算不夠不想去澳洲,或者覺得改編亦可吧。

17:關於最後對於莎蘭德巧妙拿走溫納斯壯的錢的那一段瀟灑的復仇,書中寫的很細緻,瑞典版則一筆帶過輕描淡寫,僅保留最後一個莎蘭德的金發笑容,看來噱頭十足,實則味同嚼蠟,莎蘭德的聰明智慧一點都沒展現出來,而美版則延續了原著中的細節,而且飛速的剪輯加快了節奏讓人目不暇接,十分精彩。

18:書中很強調的一點:莎蘭德一直覺得馬丁不是個仇恨猶太人的人,他只是個憎恨女人的人,這符合書的原名《憎恨女人的男人》,而且表現了莎蘭德對於女性地位不公平的意識覺醒,以及她自強的性格。可惜兩版電影都沒能好好把握住這個精髓,芬奇版最後的莎蘭德的悲涼轉身,不如書中那般決絕鎮定,多了好萊塢浪漫愛情片的感情震撼,少了一位獨立依附於男人之外的堅強女性。或許女人總是繞不開一個「情」字,但至少書中的莎蘭德還是會痛定思痛,大聲喊出「莎蘭德,你這個可憐的笨蛋!」然後把貓王扔進垃圾桶,頭也不回地瀟灑走掉。


儘管如此,美版的改編還是十分讓我滿意的,不僅將原著中並未講得出彩的懸疑故事講得精彩絕倫,敘事功力深厚,更是把原著中的細節一一搬上螢幕,遠勝瑞典版,讓原著迷十分感動。而最好的是,美版依舊抓住了小說的不少精髓,大背景很有震撼力。有人說美版肯定是拍不出北歐的蕭瑟氣氛,我倒是覺得這版拍得很有韻味,銀白的厚雪絲毫不亞於瑞典版,而且原著也並非是一本格外精彩的小說,芬奇改編出來的故事倒是講得滿滿當當,已然很不錯,只不過故事講得太滿,留給觀眾思考的空間就少了一些。


總評:四星半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78491/?start=100#comments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78491/?start=200#comments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