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ylvia小皮兒

2012-01-24 02:33:08

找到自己的風格


這段時間在看楊照的《故事照亮未來》,前兩天剛好看到關於奧克蘭 Athletics這段創隊史紀錄的相關文章,在這裡貼一下。


=====================================================
 

在一個看似大者恆大的世界裡,如果現實上你就是個「小者」,該怎麼辦?

我講的不是國際局勢,不是高科技產業,而是美國的職業棒球。

讓我們先看看美國職棒「大者恆大」背後的道理:

原理一,美國職棒聯盟堅持近乎絕對的自由競爭立場,不對各隊設限,沒有薪資上限,也沒有複雜的選秀次序安排。換句話說,各隊愛怎麼花錢、花多少錢去找怎樣的球員,悉聽尊便。

原理二,每支球隊都有主場,主場所在城市愈大,潛在的球迷就愈多,不只是球隊可以擁有比較多席位、比較豪華的球場,電視台願意出的轉播金也必定水漲船高。換句話說,人口愈多愈富裕的城市,其主場球隊會有愈高的收入。

原理三,人都是自私自利,不會嫌錢多的,職業球員當然也不會例外,所以表現愈好的球員,當然會爭取愈高的薪資。換句話說,荷包愈深的球隊當然愈有條件聚攏一群最好、最能贏球的球員。

原理四,人都是現實的,球迷當然不會例外。愈能贏球的球隊愈能吸引球迷支持,不管是買票進場看球,或在家中開電視看轉播貢獻收視率的動機,都會隨球隊贏球增加,隨球隊輸球而減少。換句話說,贏球的,愈來愈有錢,愈有錢就能爭取到更好的球員,保證贏更多的球賽。

這套道理,一環扣一環,沒什麼漏洞吧。問題在,如果你的球隊,主場就是個小城市,那怎麼辦?如果你的球隊能付得起的薪水,就是只有紐約洋基隊的三分之一,那怎麼辦?就只能認命收一些次級球員,在聯盟後段班載浮載沉,等待「輸球——觀眾減少——收入減少——好球員被挖角——輸更多場球賽」的惡性循環,終於把你逐出市場嗎?

道理看起來似乎只能如此,不是嗎?然而現實上卻不見得是這樣。奧克蘭運動家隊,每年能付的薪水真的只有洋基隊的三分之一。然而最近幾年,他們年年都在強隊前段班之列,甚至還一度締造過連勝二十場的隊史紀錄。

  奧克蘭運動家隊的秘訣

運動家隊的經營者,不怕人家知道他們逆勢崛起的秘訣。這秘訣說穿了,簡單到讓人難以相信,他們縮小目標,在選擇球員時,不看他們有什麼樣的神奇美技,不看他們曾經幾回在關鍵時刻扮演球隊救世主,甚至不看他們生涯紀錄上什麼最輝煌、最特殊的項目,只看打擊者的上壘率,尤其是獲得四壞球保送的次數;以及投手不讓人家打出全壘打的本事。

真的就這麼簡單。要當運動家隊的球員,在打擊上,你至少每十個打席要有一次保送,達不到這種比率,你就算有再亮眼的其他成就,也不可能受到教練青睞,送上大聯盟去。要當運動家隊的球員,要當投手的,平均每場比賽不能送出超過半支全壘打,要不然管你球速再快、變化球再精準,嘿嘿,人家不要你就是不要你。

運動家隊的邏輯思考,幾句話就可以說明清楚。棒球比賽里,防守上最大的傷害,就是被對手打出全壘打。全壘打不只是一口氣灌進四個壘打,而且打者帶壘上跑者全數化為比分,更麻煩的是,全壘打讓防守者毫無用武之地。所以守住全壘打,不讓全壘打出現,就大大降低了輸球的可能。

同樣道理,進攻上最便宜、最有把握的武器,莫過於對方奉送的四壞球了。選球精準、耐心十足的打擊者,從投手手上討到四壞球,一樣讓對方防守者全無施展機會,只能眼睜睜地斷送一個壘,而且還能在心理上擾亂投手,甚至製造投手及其他野手間的內訌心結。賺到保送,絕對有效提高贏球機會。

只看上壘率和全壘打失分率,這樣的球員不難找,而且這樣的球員別的球隊不見得識貨,也就能用相對低廉的薪水爭取到。一旦整個球隊都由這種特色的球員組成時,又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球隊文化——那就是耐心、謹慎、不冒進、不貪功。

運動家隊磨功一流,打擊者不隨便出棒,投手也不隨便逞強跟強打者對決。一定是仔細處理每個球,將失投減到最少的投手,才能不被打出全壘打;也一定是眼光利,每一球都跟球、黏球的打者,才能常常賺到四壞球保送。

這些球員散落到別的球隊,或許發揮不了什麼作用。隊友、教練可能嫌他們龜毛,球迷嫌他們拖慢球賽節奏,會有各種力量逼著投手激發英雄氣概投快速球跟打者對決,逼著打者改揮大棒尋求長打。可是在運動家隊,他們的龜毛個性得到肯定,甚至得到獎勵,一支個性整齊的龜毛球隊,化成巨大的戰力,拖垮、打敗了許多陣中充滿英雄、明星的球隊。

這些球員幫運動家隊打出了好成績,可是他們不太可能倨傲,用跳槽來爭取加薪。因為贏球的關鍵是整支球隊的風格、個性,不是單一球員。陣中球員如果單飛去了別的沒有耐心、不是龜毛文化的球隊裡,他們也無從發揮起。

  風格對團隊的貢獻

就這樣,奧克蘭運動家隊在看似被「大者恆大」鐵律籠罩的職棒市場上,創造了奇蹟。奇蹟不是真正的奇蹟,而是運動家隊總經理比利•比恩(比利 Beane)獨具慧眼,看出了風格、個性,對一個團隊可以有多大的貢獻。在別人都是各自為政、英雄主義的職棒世界裡,耐心、龜毛的統一風格,就能打出一條成功大道來。

這是真正的創意,管理上的創意。而美國職棒場上驗證過的創意,何嘗不能適用於高科技產業,或國際局勢上呢?

高科技產業上的決戰點,不見得一定在誰網羅了最多與最優秀的研究、營銷人才。許多公司的崛起,靠的是明白單純的風格、個性,企業環繞著一種風格,建構其管理鎖鏈、孕育其組織節奏,這種公司顯然比較容易找到市場上的利基,集中焦點把事情做好,也相對比較禁得起景氣的波動變化。

作為一個註定的「小者」,台灣是不是也該思考,我們要在「大者恆大」的國際舞台上如何自保、如何發展?找到自己的風格、個性,經濟貿易上的風格、社會文花上的個性,很可能才是讓我們不至於懵懵懂懂終遭大國權力利益吞噬的重要法門吧!


=====================================================


原文作者:楊照
摘自《故事照亮未來》之【風格】找到自己的風格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