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夢幻舞神--The Tango Lesson

探戈课/梦幻舞神/Laleccióndetango

6.7 / 2,472人    100分鐘

導演: 莎莉波特
演員: 莎莉波特 費伯維恩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Mora

2012-01-25 17:17:42

轉:袁嵐《從對立到共存:女性主義者的一次反思之旅——評探戈課之女性主義審美特徵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作者:袁嵐

摘要

薩莉 波特,這位英國女導演在編、導、演,甚至原創音樂及演唱等多方面的 才華,以及其對女性身份的思索和獨立的個體意識,使得她的影片呈現出特有的迷人氣質。她始終以一種不斷髮展、變通的眼光將個人對於女性主 義理論的理解融入到電影的實踐創作中。本文運用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對薩莉 波特帶有自傳意味的作品《探戈課》進行了詳盡的文本分析和文化讀解,闡明其是如何以一種反思和辯證的方式來探討建構女性主體和調和兩性關係的問題,並最終得出和諧共處方是兩性關係的出路這一結論。

關鍵詞 薩莉 波特 女性主義 女性主體 兩性關係

 1992年,一部《 奧蘭多》 (Orlando) 為薩莉 波特 (SallyPotter) 贏得了廣泛讚譽,也使得越來越 多的電影人和觀眾注意到這位在英國頗具影響力的女 導演。薩莉 波特在編、導、演,甚至原創音樂及演 唱等多方面的才華,以及她對於自身女性身份的思索 和獨立的個體意識,使得她的影片呈現出特有的迷人 氣質。

從薩莉 波特的創作歷程來看,她的絕大部份作 品都在探討女性身份和兩性關係這一主題。從她的一 部部作品中,我們也不難體察到其以一種不斷髮展、 變通的眼光將個人對於女性主義理論的理解融入到實 踐 中 去 。如 果 說 1979年 拍 攝 的 短 片《 驚 悚》 (Thriller) 是薩莉對父權制經典敘事方式的一次大膽而通俗的解構及批判;那麼根據伍爾夫同名小說改編 的電影《 奧蘭多》 則通過主人公跨越 400年時空及 改變性別的奇妙旅程,對於傳統價值觀所建構的男性 形象和女性形象進行了批判,並最終給出建構具有雙 性氣質的大寫的「 人」這一解決途徑;而拍攝於 1997年的《 探戈課》 (TheTangoLesson) 卻以一種反思和辯證的方式來探討兩性關係的問題,並最終 以和諧共處作為兩性關係的出路。這三部具有代表性 的作品,從對男性主體地位提出置疑和批判,到開始思索男性自身作為主體的困惑和無奈,再到最終拋棄兩性二元對立觀念,使女性走向男性並與之共存,這一探索過程正好體現了多年來薩莉 波特本人對於女性主義理論不同時期湧現的各種流派和觀點的個人理解。薩莉波特是一個善于思考的導演,她的影片總 是凝練而精準地傳達她個人的觀點。但是,本文並沒有通過份析以上三部影片來闡釋薩莉 波特女性主義電影探索之路的意圖,而是選取《探戈課》 這部帶有自傳意味的影片作為本文分析的目標,因為這部影片所表現的正是一位女導演對於如何建構女性主體及調和兩性關係的新的探索和實踐。

一 反思與探索—— —以探戈喻兩性之關係

即使出現於上世紀末,《探戈課》依然具有標新立異的特質。從表面上看,影片講述了女導演與男探戈舞演員之間並不曲折的愛情故事,全片重點講述了 兩個事件:學探戈與拍電影。在兩個事件的發展過程 中,他們從相識、產生矛盾,到最終的和諧,是由 12次探戈課串連起來的。影片最為有趣的地方恐怕在於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都使用了真實姓名,而所扮演的角色與他們在現實中的身份也是一致的。薩莉波特扮演的女導演薩莉希望自己成為一名探戈舞者,從 而主動向一名阿根廷探戈舞蹈家帕布洛 瓦隆學習探戈舞,並最終決定拍攝一部由瓦隆主演的關於探戈舞 的影片,這部影片便是呈現於我們面前的《探戈課》。 以如此方式將現實融入到影片的創作中來,這不僅僅 是一種前衛大膽的嘗試,更是薩莉 波特本人獨立個體意識的流露。薩莉 波特是這部影片絕對的創作主 體,她除了承擔影片的編劇、導演、主演之職責外, 更與大衛 蒙申合作為影片配樂,並親自演唱片中的插曲。由此可以說,這是薩莉 波特最為個人化的一 部影片,也是她頗具女性主義美學特徵的影片之一。

女性主義運動在經歷了第一次浪潮、第二次浪潮 的兩個高峰階段之後,如今面對的是上世紀末以來的 多元文化互融共存的歷史語境,那種以「 反父權」為 核心的二元對立觀念已經無法對當下的現實進行有效 的言說。上世紀激進自由派女性主義者凱特 米利特 (KateMillet) 在《 性政治》 (SexualPolitics) 一書 中指出,性即政治,這裡「 對『 政治』的定義不是 那種狹義的只包括會議、主席和政黨的定義,而是 指一群人用於支配另一群人的權利結構關係和組 合。」 ① 她認為男性與女性的關係也是一種政治關係, 「 男性處於支配和控制的一極,女性則淪為從屬和服 從的地位。」 ② 由此可見,二元對立是兩者關係的本 質,「 婦女要得到解放,必鬚根除男性統治」。 ③ 以 純粹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來看待兩性關係,貶低男性、抬高女性,這無疑會從一個男權的極端走向另一個女權的極端。而在現實中一味的強調「 分離」, 強調差異性,而忽視同一性,只會使女性自身與社會更加隔絕,使男女兩性處於分裂隔離狀態,從而失去對話交流、互補共生的可能,這並不能使女性獲得真正的平等和解放。

在多元化的後現代語境中,當人們重又開始尋求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的時候, 既講對立又講統一的辯證思維方式無疑也將對女性主 義者重新思索兩性之「 差異與平等」及女性話語產生 巨大的影響。女性主義的研究者與實踐者也開始認識 到差異性是兩性關係的基礎,正是由於差異,男女兩 性的互相吸引和結合才能成為可能;同一性是兩性關 系的追求目標,正是由於同一性的存在,作為差異的 兩性才有對話、交流的可能;在同一中包容差異,在 差異中尋求同一,這才是兩性關係最為理想的平衡狀 態,才能達到兩性的和諧共處。女性主義運動從兩性 二元對立到尋求同一共存這樣一種觀念與思維上的變 遷,正是《探戈課》所要表達的主要思想。

薩莉 波特的聰明之處在於她使用了一種迷人而巧妙的方式來表現影片的主題,探戈舞—— —既作為敘事的一個重要元素,又作為一種隱喻緊緊契合著影片的主題,是兩性關係的絕妙象徵。薩莉 波特曾經在 一次採訪中談到:「 起先只是男人做出女人現在可以 做的那種特殊舞步。探戈在開始時是男人和男人跳 的。在 19世紀 20、30甚至是 40年代,男人學會了 在舞蹈中服從另一個男人的舞步。只有在能很好地服從後,才能很好地引導另一個人。只有在他們知道如何引導另一男人的時候,他們才會請女人來跳舞。 ……他們對於和其跳舞的女人的感覺非常敏銳,他們對於那個角色也深深崇敬。在阿根廷,女人作為服從方是沒有什麼可以被視作輕蔑的。只是在西方世界, 人們才會將此和被動性相聯繫。」 ④ 由此可見,在薩 莉 波特心中,表面的引領和跟隨並非是探戈舞的真正精髓,它的本質是主客體的互為依存與和諧共生, 其中男性的主體地位必須依靠女性客體才能實現,這 正是探戈舞為何可以作為隱喻和諧的兩性關係的原因 所在。

二 不可超越的現實—— —兩性之共存與依賴

透過影片的表象,薩莉 波特將個人對於兩性關 系的思索通過敘事過程舒緩而有節制地表露出來。影片以女性作為推動敘事的動力主體,以女性的視角來 探索和實踐兩性何以共存—— —這一多年來為女性主義 者們爭論的問題。但是,薩莉 波特的探索和實踐決 不是激進、偏頗的,這部女性主義電影最為特別之 在於它所體現出的創作者本人的一種勇於自我剖析的精神以及付諸行動的勇氣,從這一點上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1.從自我反思到走向男性—— —兩性溝通之橋樑

在影片的開始部份,構思劇本、學習探戈、整修 房間三件事穿插進行,表面上看似沒有關聯,但是, 倘若從更深的層次來讀解導演的意圖,就會發現,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是如此的緊密。

首先,女導演薩莉在腦海中構思自己的劇本:這 是一個關於美貌和死亡的華麗故事,描述了一個服裝 設計師無法容忍媒體過於關注他的三個女模特,而三個女模特先後離奇死亡的事件。這個表面看似普通的 懸疑故事實際上傳達了一種十分激進的觀念—— —兩性之關係是極端對抗的。從彩色影像中我們可以看到, 三個高挑、美麗的女模特分別身著鮮艷的紅、黃、藍 三色華麗服飾從臺階上一步步走向臺階下的男人。這 是三個絕對符合傳統觀念上對於美麗所下之定義的女人,是那種可供男人和媒體作為色情意味觀賞的對象,同時這三位過於高大的模特也不可避免的從視覺 上對男人造成一種威脅。而導演選擇的服裝設計師是 一個極度畸形的男人,他給觀眾的感覺不僅僅是雙腿 的缺乏,似乎腰部以下都是缺乏的。這位設計師的扮 演者 DavidToole原本是一位舞蹈演員和舞蹈工作室的教師,導演本人精心的選擇,是為了讓我們看到一位有悖於傳統觀念對於男性的想像的男性。這位設計師不僅從身體上確實被「 閹割」,而且還面臨著精神 上的「 閹割」威脅—— —他的模特受到關注的程度超越了他本人,這是激進的女性主義者對於一個陷於極度 的「 閹割」恐懼狀態下進而憤怒到要剷除女人的男人 的想像。在這個想像的劇本中,那個最受寵愛的紅衣 模特曾經試圖反抗,槍殺設計師,而她最終還是在追 殺倉惶而逃的設計師時被不明方向的子彈射殺。由此 可見,男權勢力是無比強大的,存在於生存空間的各 個角落,充斥於社會的方方面面,孤軍奮戰的女人是 絕對無法勝利的。薩莉所構思的這個名為「 Rage」 (憤怒之意) 的劇本暗示了雙重含義:一方面表現了男人對於女人造成的威脅的憤怒,一方面表現了女人 對於男人謀殺女人的憤怒。這種激進而絕對的兩性二元對立觀點,始終與憤怒、謀殺、反抗交織在一起的 兩性關係,勢必會使兩性失去對話和交流的可能性, 從而造成更加惡劣的結局。同時,從另一個角度來 看,當女性主義者在批判某些文學作品中潛在的「 厭 女症」情結的時候,是否也該反思自身作品中所暴露的「 厭男症」情結呢?高大的女性和畸形的男性所形 成的對比本身就存在著與菲勒斯中心主義同樣狹隘之 嫌疑。隨著影片劇情的發展,我們將看到薩莉是如何 一步步地拋棄了這種極端的兩性二元對立觀念。

其次,薩莉在構思劇本的間隙多次去學習探戈舞,它為何會如此的吸引薩莉?這與探戈舞之精神實質有很大的關聯,更重要的是薩莉從令人目弦神迷的 探戈舞步中看到了一種完美而和諧的兩性關係。她越 是迷戀探戈,越是發現自己難以釐清思路構思劇本, 她時常在構思劇本的過程中停下來,在桌旁練習著探戈舞步,甚至停止寫劇本,外出去學習探戈。薩莉的這種轉變暗示出她已經開始反思自己原本對於兩性關係的觀念,期望突破兩性之二元對立而尋覓一種和諧共生的關係,這種轉變並非為他人引導或左右,而完全是自發的、主動的。當薩莉第一次看到帕布洛的探戈舞后便立即主動向他表達自己對其舞姿的仰慕之情,同時詢問對方是否會教探戈舞。一位女性主義者至此開始主動走向男性,為兩性的溝通與交流搭建橋樑,從而提供一種可能性。

再次,在寫劇本與學探戈的過程中,還伴隨著發生了維修房間這一事件,從表面上造成了薩莉外出學探戈舞的合理理由。然而,房間的維修過程是極度誇張的,事實上,房間的問題絕沒有嚴重到需要如此大 動干戈的地步。同時,薩莉對於維修房子的態度也是 讓人疑惑的,她似乎對房子需要維修並不感到煩惱, 反而有一絲快意,她也未曾因為一點小問題就使房間幾近被拆得天翻地覆而感到憤怒,反而很平靜地離開。如果我們將維修房子與寫劇本和學探戈這兩件事聯繫起來分析,似乎更容易看出導演此時的用意。從情節上看,薩莉的劇本寫作是在這個房間進行的,當她思路出現障礙之時,便停筆練習探戈舞步,而地面 上的裂縫正是在練習時發現的,從而她才不得不修理房間、外出。這看似不經意的事件實際上是靠因果鏈條相連接的,如果我們將這個房間作為薩莉保護和建構自我的一種象徵之物的話,那麼在房間中寫作就是薩莉建構自我的一種方式,而那種方式是激進的;薩 莉發現房間的裂縫和漏水問題是她對自己的兩性二元對立觀點的一種剖析,一種自我批判,一種對於衝出舊有觀念的期盼;而出走則意味著薩莉已經衝出了原有的侷限,以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兩性關係,並勇於去付諸實踐。在此,房間的解構恰恰像徵著女性主義者對於兩性二元對立觀念一次徹底顛覆。

2.從矛盾到和諧—— —兩性溝通的必經之路

影片的另一情節是帕布洛邀請薩莉和他共同參加 一個巴黎的演出。二人排練和學習的過程雖偶有爭執,但是舞步確是向著越發和諧的方向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愛情也慢慢滋生著。然而他們的演出 在帕布洛眼中是失敗的,他們對彼此的指責事實上也道出兩性之間的問題所在。帕布洛說:「 舞台上強弱 的舊觀念要丟棄,你搞混了有力和張力,先要冷靜才能強而有力,先要慢才能快,所有的舊思維都得丟棄 ……跳舞時你什麼都不要做,只是跟隨,跟隨,否則你會妨礙我的移動,毀掉我的自由,讓我無法跳動, 什麼都做不了。」薩莉的回應則是:「 ……你像是在 跳獨舞,無視我的存在……我像是在舞台上遇到陌生 人……我覺得失去了你……」帕布洛所謂的「 舞台上 強弱的舊觀念」並非只是存在於舞台上,也同樣存在現實中的兩性之間。薩莉將傳統的兩性強弱觀念帶到 探戈舞中,她強烈的主體意識破壞了探戈舞步原有 的和諧而使之具有了某種對抗性。進而他們在電話中的爭吵與互相指責更使他們喪失了溝通的可能性,彼此都認為對方根本不了解自己,只是在利用自己。這種由於誤解而產生的分裂向我們呈現出兩性之間所缺乏的理解和包容,兩性之間的溝通與對話並非來之容 易,只有當雙方都拋棄了狹隘的觀念之後,平衡才有可能獲得。

最終,薩莉在聖彼斯教堂一幅壁畫的啟發下幡然 醒悟,意識到應該如何定位她與帕布洛之間的關係。 壁畫作為全片的點睛之筆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猶太 人雅各獨自在山谷中遇到陌生人,與陌生人征戰到天 亮,雅各才驚覺自己永遠也贏不了,因為那個陌生人 是天使,或上帝,也可能是他自己。雅各與天使的無 謂爭戰猶如帕布洛與薩莉二人的爭吵,或者說兩性之 間的鬥爭。盲目的攻擊是永遠也無法勝利的,甚至毀 滅對方的同時也意味著毀滅了自己,這種毫無結果的 爭鬥沒有出路。薩莉主動要求和帕布洛重新開始並約 他在教堂見面,再次表明她自覺的反思精神,她懂得 從開放的角度理解性別壓迫的內涵,懂得在適當的時 候主動地妥協,並且願意努力去嘗試與異性重新建立 和諧的關係。他們二人在壁畫前模仿壁畫中天使與雅 各征戰的姿勢,從情節上告訴他們的冰釋前嫌,實則 表明—— —兩性的關係就如壁畫中的人物,雖是擺出爭鬥的架勢,然而更關鍵的問題在於彼此的依賴和支 撐,任何一方都是不可缺少的。

3.消解對立,二合為一—— —兩性關係之完美結局

影片的最後一部份,薩莉要與帕布洛合作拍攝關 於探戈舞的電影,當然這種合作是有前提的,薩莉表示跳探戈時她可以跟隨帕布洛,拍攝電影,帕布洛必 需要跟隨她。這看似是一種交換條件,實際上這正是兩性關係的有趣之處—— —彼此對對方的主動權是可以 在不同的客觀情形下轉化的,而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很難想像男性和女性始終只有一方處於絕對領導權的位置,還能建立起真正和諧的兩性關係。影片結 尾薩莉在歌中唱到的:「 你是我,我是你,兩人合 一,一人即是兩人。」這種消解兩性的二元對立,擯棄嚴格劃分兩性界限的思維方式,才是使男女主人公 最終能夠坦誠相待,邁著優美和諧的舞步消失在夜色中的關鍵所在。 至此,一位女性主義者對兩性關係 的探索和實踐在一片祥和的氛圍中結束。對於影片這 樣的結尾,我們不能說是過於理想主義的。事實上, 當兩性雙方懂得了努力去搭建彼此溝通的橋樑,學會以一種更加博愛寬厚的胸懷去理解對方,那種達到 衡之後所顯現的畫面自然是美好的。薩莉波特不惜 花費多處筆墨來營造男女主人公和諧相處的唯美氣 氛—— —河邊起舞、機場送別、雨中探戈—— —旨在說明建立平等美好的兩性關係並非不可能實現以及實現之時夢幻般的美麗。

 三 不曾放棄的女性主義立場—— —附有前提的妥協

《探戈課》 這部影片所探討的是女性主義者如何 在解構兩性二元對立觀念的同時逐步走向男性,並最終與男性和諧相處這一主題的。但是,我們不能視這種具有自我批判意識的反思行為為消極的妥協,相反,女性主義者在這一走向男性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獨立的個體意識,從未放棄女性主義的基本立場,而只是拋棄了以往偏激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學會以 一種更加開闊的、辯證的眼光來重新審視女性主義理論和實踐。

1.個性鮮明的角色設置

首先,《探戈課》 的女主人公是一名導演,而且是一位作者型的導演。影片的開頭,我們看到一位身著西褲襯衫擦拭圓桌準備寫作的婦女,並且以特寫鏡頭強調了一支鉛筆在稿紙上寫出的「 Rage」。這種刻 意和直接了當的強調其實是在闡明這是一部描繪女性 心理歷程的電影,是薩莉 波特通過敘事和影像所進 行的一次寫作。「 女性寫作」這一概念於 1970年由 埃萊娜 西蘇提出,是當代西方女權主義批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對於西蘇而言:消解「 二元對立」 的思維模式,「 解放這種語言中心的意識形態:確立女性為生命之源、權力以及力量的地位,及呼喚新女性話語的出現,顛覆父權語言中心主義 (菲勒斯中心主義) 的壓迫即令女性失聲的父權制二元系統」 ⑤ 是 女性寫作的目標之所在。多年以來,「 女性寫作」不 論是指女性主義批評還是女性主義創作,一直都是女 性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重要組成部份,在凸顯個人作品 的風格之時,強調「 女性寫作」本身就是對於女性主 義美學立場的一種堅持。影片不僅強調女性的寫作, 更加強調這是一位具有雙性氣質的女性,從視覺影像上傳達出的這種資訊其目的正在於消解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不得不說明的一點還有:這位寫作的婦女首先所做的是用抹布在擦拭原本看起來就很乾淨的圓桌,然後拿出雪白的稿紙準備寫作。我們很難說這不是刻意的安排,很難說不是薩莉 波特想在此強調她要抹去原本已經由男性寫出的話語,開始在一片空白中重新書寫女性的話語。從這兩個方面來看,薩莉 波特的確是將女性主義美學立場堅持到了極致。

其次,片中女主人公職業的設置雖然與薩莉波特本人的導演身份有著很大關聯,然而,從她本人所從事的舞蹈、音樂、詩歌等等方面的工作中強調出導演這一職業,恐怕正是為了與那種多數情況下被認為 應由男人來當導演這樣的傳統觀念相抗衡。導演這種職業強調的是一種領導權 ,是一種支配和控制的能 力。薩莉 波特在這裡恰恰是通過職業的設置來闡明女人同樣也可以掌握這種權力和具備這種能力。

最後,影片中薩莉與帕布洛兩次關於命運的討 論,更是將薩莉設置成為拯救者的角色,而將帕布洛視為被拯救者的角色,同時表現出了女性主義者對於 猶太人這一邊緣群體的關懷。帕布洛身為阿根廷的猶太人,始終面臨著和平與反猶主義共存的局面,面臨著對自身身份無從建構的困惑,他覺得對自身的命運 缺乏掌控的能力,迷茫而無助。當他與薩莉從猶太 堂出來後表示:「 在猶太教堂不自在,在天主教堂更難受。」他覺得無論在法國還是阿根廷,都沒有歸屬感,他害怕自己變成「 無根」的人,來去無蹤。帕布洛一方面認為自己就像一個漂泊者,一方面又因這種身份感到迷茫不安,不認為這是自我的主觀選擇,而是命運的安排。由此影片又很自然的藉助帕布洛身為猶太人的困惑引入了導演個人對於邊緣種族群體生存 狀態的思考,壓迫不僅僅存在於兩性之間,也存在於種族與階級之間。這是一種非狹隘的、開闊的眼光, 體現出女性主義者在經歷了多年的女性主義運動之後 的成熟與真正的人文關懷,使影片由單純探討兩性關係的深度提升到了人類社會的壓迫問題。帕布洛不止一次問薩莉他們相遇的原因,而薩莉的言談舉止便給出了答案。在這部影片中,女性與男性相遇是為了拯救一位在命運面前迷失而無力的男人,薩莉不相信 「 命運天註定」,不相信「 有超能力控制我們」,認為 「 意志力得以讓我們用機遇去創造命運」。她這種對個人命運的掌控能力和強烈的主體意識與傳統意義上的 那種自然地接受命運和社會規定給她們的固有角色的 女性形像是大相逕庭的。她不僅要充當一個拯救者, 而且是一個可以為男人接受的、並非高高在上的拯救 者。這是這部影片最為迷人的地方,是一部難得的可 以使兩性觀眾都為之感動的女性主義電影。

2.「另類」的舞蹈段落

影片中有兩處並未承擔重要敘事任務的舞蹈場 面,而在本文不得不提到是因為這兩個舞蹈段落均以 一種賞心悅目的方式來比較隱蔽地表明導演本人的女性主義立場。

薩莉 波特總是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來顛覆傳 觀念對於兩性的規定和設想,堅定地表達著自己的女性主義立場。在廚房跳踢踏舞的段落編排巧妙生動,在這裡展現踢踏舞姿不是主要目的,而是意在說明由穿圍裙的男人與廚房內的鍋碗瓢盆一起合奏出的協奏曲同樣是美妙動人的,同樣是完美和諧的。 廚房不一定只是女人的天地,男人也不是不能進入廚房,這種將踢踏舞與做飯完美融合的方式暗示男人在廚房內的遊刃有餘絕不是什麼困難或痛苦的事情。而當帕布洛處於廚房這一小空間的時候,薩 卻在飯桌旁出神地注視和等待著。當帕布洛衝出廚 房一步躍於壁爐之上時,我們似乎又覺得他是那樣的高高在上,似乎在說明下廚房為女人做飯並非意味著男人就是屈尊於女人,就意味著地位低下。這 一轉瞬即逝的細節既維護了男人的尊嚴,又同時表明女人下廚房也同樣沒有理由退居「 二等公民」之 位置。這一段落最終以帕布洛單膝跪地邀請薩莉 他一同在巴黎出演探戈舞來結束,再次傳達了薩莉 波特關於兩性關係的觀點—— —男女雙方的主導與被 動根本上是個辯證的問題,這種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從來就是流動的,互相轉化的,如此兩性才能以一種平衡而和諧的狀態發展下去。

影片臨近尾聲的四人舞蹈段落,是影片中最為精彩華麗的高潮段落,也是最凸顯導演女性主義立 場的段落之一。黑白攝影的光效完美地展現了一段複雜而絢麗奪目的探戈舞,薩莉在與三位男士交錯旋轉的對舞中,是絕對的主角,是一個可以在男人 的世界中作為異性仍舊遊刃有餘的主角。這段舞蹈音樂是根據探戈教父皮亞佐拉的一段探戈曲改編, 由馬友友重新演繹。此時,大提琴溫暖低回的音色與歡快的手風琴相配合,既暗示著薩莉與帕布洛更加成熟的兩性關係,也顯現著男女和諧相處的愉悅。 同樣以浪漫的情懷來展示兩性關係,薩莉 波特從來 無意去將男人設置為中心。與西班牙導演卡洛斯 紹 拉 (CarlosSaura) 的電影《 探戈》 (Tango) 相 比,同樣是描繪一位導演拍攝以探戈舞作為敘事形式的電影的過程,同樣也探討了兩性關係的問題, 然而紹拉的出發點是以那位男導演為基礎的,片中的舞蹈段落則出現兩位女主角圍繞著男舞者翩翩起舞的段落。從這一點上來說,薩莉 波特想做的就是要顛覆已經為大眾所習慣的以父權製為中心的美學立場,讓我們看到女性成為引導者的事實和這種事實的美麗奪目。

3.深具女性主義美學特徵的視覺造型

《 探戈課》 所凸顯的女性主義美學特徵瀰漫於影片的各個方面,不僅從敘事情節上做文章,其視覺造型也是別具一格。

首先,最為突出的特徵—— —這是一部黑白與彩色交錯的影片。片中的現實空間為黑白影像,彩色部份為薩莉主觀想像的世界。這種作法除去為了將現實與想像進行明了的區分,更主要是為了打破人們固有的欣賞習慣,從一開始便要標新立異,提醒人們這是一 部不同一般的作品,不能以常規的欣賞習慣來讀解這部影片。

其次,影片中多次通過鏡頭來強調薩莉凝神注 視的眼睛,從而將這種「 凝視的快感」賦予給影片 女主人公。蘿拉 穆爾維在她的《 視覺快感和敘事電影》 一文中說道:「 在一個由性的不平衡所安排的 世界中,看的快感分裂為主動的 /男性和被動的 /女 性。」穆爾維對經典好萊塢電影中的這種視聽語言模 式進行了解構式的批判,薩莉 波特也在自己的影片 中顛覆了主流電影中對於男女兩性主動與被動的常 規表現,讓女主人公的看起決定性的作用。然而, 必須強調的是,在《探戈課》 這部影片中,男人所具有的被看的價值並非是其色情感染力,而是男探 戈舞者卓越超群的舞姿。薩莉 波特從沒有將男舞者 視為色情對象的意圖,從始至終,她的觀看都充斥著欣賞的意味,對男舞者舞姿的傾慕是她走向對方、 接近對方的前提。不同於激進的女性主義作品,薩莉 波特沒有以一種對父權制敘事方式處處反其道而 行之的態度來創作的自己的作品,因此使得她的影片具有更加廣闊的視野。

再次,影片不止一次通過視覺畫面和人物形象的對比來打破傳統思維對於男性和女性的想像。片中薩莉的房間不僅乾淨整潔,而且給人一種空蕩蕩的感覺,簡單的幾件傢俱讓觀眾無從判斷這是一位女性的房間還是男性的房間。這是一個像徵著理性的空間, 這種理性甚至在房間被拆得亂七八糟的情況下仍舊 其主人薩莉保持著。置於窗格之後的攝影機使本來已 經躁亂不堪的畫面顯得更加複雜,這種混亂與有條不 紊寫作的薩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是一種在非常規 情況下保持的理性,是一種難得的沉著與自信。而帕 布洛的房間第一次出現在影片中時則是混亂的,雖然各種紙箱表明這種混亂是由於剛剛搬家造成的,但是也不可否認這種與情節本身關係不大的巧合正是導演故意為之的,薩莉 波特所要強調的是理性並非是男 性的專利,理性這種特質本不應將其以一種兩性二元對立的方式進行歸納。在影片中:女人可以是身著西褲襯衫、沉著穩重、條釐清晰的;男人也有可能是著睡衣、感性活潑、缺少計劃的。在影片的另一個段 落中,男女主人公分隔兩地,原本只是簡單的表現彼此思念的情節,卻因他們二人手中各拿了一本書在看 而變得更有趣味。薩莉在看一本 MartinBuber所著的關於宗教的哲學書,名為《 IandThou》 (譯為 《 我和你》);而帕布洛則在看一本關於美國男演員白 蘭度的書—— —《 Brando》。兩本不同的書既表明了他 們二人的興趣之差異,又暗示出他們不同的文化層次。或許薩莉 波特在這裡並沒有貶低帕布洛情趣不高的意圖,但是她卻通過這種對比來標明研究宗教與哲學並非男性的特權,是對認為女性缺乏理性的觀念的徹底否定。

最後,影片中多次將鏡頭對準了探戈舞華美絢麗的舞步,是要將影片的主題給與視覺上的呈現。這優 美動人的舞步來自兩性同時的舞動,和諧也來自兩性之間的理解與溝通,兩性本身誰也離不開誰,失去了彼此,也不可能再繼續演繹人生之舞。薩莉 波特是個關注細節的導演,她的女性主義美學立場總是在不經意間以一種流暢的方式展現給觀眾,值得細細體味。

結 語

《 探戈課》 為女性主義者指明的最終道路是共存,但是其前提是堅守立場。薩莉 波特在本片中致 力於消解兩性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進而消解中 心—— —邊緣這種主從對立的關係。女性主義反對男權 壓迫,但並非要建立一種類似於男權壓迫的女權統治,消解中心的目的並非建立起另一個中心,而是在去中心的同時使邊緣的概念越來越模糊,最終達到平 等共存的目標。薩莉 波特絕非一味向男人妥協,她 從不曾放棄自己的女性主義立場。重要的是她指出女性在爭取自身主體地位的同時,必需要克服自我中心,必須衝出那個封閉的講述私人經驗、控訴男性罪惡的圈子。封閉自守的狹隘觀念無益於樹立辯證的女性主體觀,只有理解了他人才能更好的理解自己,共存是兩性的最終出路,也是全人類的最終出路。薩莉 波特將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引入到女性主義的創作實踐中來,無疑使得女性主義的電影理論和實踐有 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和更加多元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李二仕:《英國電影十面體》,三聯書店, 2006年。

2、 荒林 (編):《中國女性主義》,廣西師範大 學出版社,2005年。

3、 應允力:《女性電影史綱》,上海譯文出版 社,2005年。

4、 張首映:《西方二十世紀文論史》,北京大 學出版社,2005年。

5、 趙一凡、張中載、李德恩 (主編):《西方文論關鍵詞》,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

6、 康正果:《女權主義與文學》,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1994年。

7、 蘿拉�9�9 穆爾維:《視覺快感和敘事性電影》。

註釋:

① 〔美〕凱特�9�9 米利特著,宋文偉譯.性政治 〔M〕.江蘇人 民出版社,2000,P32.

② 劉小莉.女性主義的解構策略何以可能? 〔A〕.中國女性主義 3.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P92.

③同$%。

④採訪內容轉引自李二仕.英國電影十面體 〔M〕.三聯出版社,2006,P131-132.

⑤趙一凡、張中載、李德恩主編.西方文論關鍵詞 〔A〕.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P371.

(袁嵐,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研究所 2005級碩士 研究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