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姊妹--The Help

相助/姊妹(台)/写出友共鸣(港)

8.1 / 493,217人    USA:146分鐘

導演: 泰德泰勒
編劇: 泰德泰勒
演員: 艾瑪史東 薇拉戴維絲 奧塔薇亞史班森 愛莉森珍妮 西西史派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安德烈大叔

2012-01-26 09:44:53

《幫助》:社會與個人的雙重選擇


   
   
     種族矛盾、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溫和幽默的敘事、弱勢群體呼喊自由與平等的劇情,造就了《幫助》這部溫和而又充滿力度的影片,憑此《幫助》不僅成功抓住了美國黑白族群體的共同軟肋,也非常成功的在商業與藝術上得到雙重豐收。

  黑人反抗壓迫和爭取自由平等的歷史一直是美國電影題材之中的一塊大蛋糕,美國短短的兩百多年的歷史實在是提供不了太多可供穿越的時間段,除了獨立戰爭、南北戰爭、兩次世界大戰,美國實在弄不出多少能上檯面的歷史題材,所以,涉及歷史和族群矛盾的這段歷史在文學或者電影上都得到了較為充足的挖掘,而《幫助》所挖掘的地方又是這段歷史之中較少人所注意到的關於黑人女性在這段歷史之中的故事。

   美國的南部在半個世紀前再往前一直追溯都是種族矛盾比較激烈的地方,長期的黑奴制度使得南部主要的農業都極度依靠黑人勞動力維繫,黑人勞動力是當地的弱勢群體,而黑人婦女更是弱勢群體中的弱勢者,本片把鏡頭對準了這些社會中最為弱勢的群體,描繪了一群為白人充當僕人的黑人婦女和這些白人家庭主婦之間的各種糾葛、鬥爭與情感交流。這些對於美國曆史而言是一塊傷疤,在種族矛盾趨於緩和的今天再回首這些不堪的往事,除了喚醒一些思考之外,更多的或許反映的是美國社會族群之間的一種緩和與治癒罷。另外除了對種族矛盾的描寫,本片也多多少少的涉及到女權方面的一些內容,如黑人女性爭取權益的努力,片中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等等。影片有三條線,主線是斯基特對於黑人女僕的採訪,斯基特這個人物是黑人女性與白人女性之間的一個維繫點,她是一個由黑人帶大並與之產生深厚感情的白人女性,一方面她是在社會上層的白人利益既得者,另一方面她對黑人婦女產生了深深的同情,並願意為之吶喊鬥爭,而就她本身而言,在白人社會之中,斯基特也是一個較為弱勢的白人婦女,她並沒有足夠的力量改變狀況,但是她知道媒體與文字能放大她的力量。所以這整個故事應該算是一個弱勢個體幫助更為弱勢的群體爭取權益並從中獲得自我解放的一個過程。

    《幫助》算是一部女性電影,裡面主要角色都是膚色不同的女性,整片雖然講的是一個嚴肅的故事,但是其拍攝手法卻較為溫和輕鬆,既沒有俗套的去渲染黑人女僕們的悲慘生活,也沒有刻意的去慷慨激昂的呼喊自由與平等,故事節奏平穩有序,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一切在平穩祥和之中展開,這似乎本身就是一個向美國社會示好的信號,雖然影片的歷史背景處於美國民權運動的風暴眼之中,但是片子對於民權運動基本上是一筆帶過,對於這些黑人女僕而言,這些民權運動的口號太大太遠了,她們要求的並沒有那麼多,而她們也在斯基特的幫助下潛移默化的努力實現這些,這是一群最為真實最為貼近歷史實際的黑人女僕,生活的艱辛被輕輕的一筆帶過,剩下的是一些最為質樸和貼近現實的努力和鬥爭,而這些,我們稱之為生活。《幫助》非常聰明的把握住了火候,這種樂觀積極的態度便成了電影的氣質所在。

    電影積極的力量也在很多方面加強了電影整體的感染力,就黑人女僕的苦難而言,這種不伸張的苦與痛悄悄的流露使得片子的感染力極具加強,比如電影之中艾比琳在無奈之中痛苦的說出自己兒子的死、米妮被丈夫毆打留下的傷疤等等,這些平淡的控訴比苦情的賣弄更具力量,女性的抗壓能力確實是比男性強的,即使在如此惡略的生存環境下,黑人女僕們也從沒有放棄希望,即使受到再多的軟暴力或者是威脅,她們也沒放棄過自己的尊嚴,永遠為了生活而卑微的努力著,而片中對於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描述體現在女性的選擇權問題上,一方面是黑人女性在白人家庭中去留的選擇、黑人女性對於婚姻的選,另外是斯基特對於工作或生活的抉擇,這是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一個印證,這是時代發展的趨勢,反映在大時代之下的細部紋理之中,關於大時代下個體的生存狀況的影片不勝枚舉,此片粗看之下也算,但是細看而言,此片其實更忠實的是生活的本質。

    影片之中幾個黑人女僕角色的性格都很鮮明,人物塑造的很出彩,影片之中艾比琳的扮演者維奧拉•戴維斯無疑是今年最佳女配角最強有力的角逐者。《幫助》的基調定位和人物性格塑造都是相當成功的,當然這兩者相輔相成,或者可以這樣說,影片中這群黑人女僕的樂觀向上的性格便是整部電影的氣質所在,影片之中的一句台詞讓人印象深刻,艾比琳在走出為之服務的白人家庭之後說了一句話:上帝讓我們要愛自己的敵人,這很難做到,但是可以從說實話做起,沒人問過我做自己的感覺…這段艾比琳的內心獨白其實覆蓋了電影裡很多的核心,幫助這個意味深長片名其實也不難理解,艾比琳最後的選擇有兩層含義,第一是選擇做自己,而不是別人的奴僕;第二艾比琳選擇的是寬恕這一切。這種選擇既是和解的過程,也是女性自我覺醒的過程,更是社會向前發展的過程。

    艾比琳最後在斑駁林蔭下走向了自我,在她遠去的背影中,我們看到了飽滿的希望和信心。這是艾比琳的選擇,也是美國社會的選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