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在血淚交織時--In the Land of Blood and Honey

血与蜜之地/波斯尼亚的罗密欧与茱丽叶(港)/爱在血泪交织时(台)

4.4 / 32,503人    USA:127分鐘

導演: 安潔莉娜裘莉
編劇: 安潔莉娜裘莉
演員: 瑞德薛比吉亞 Zana Marjanovic Goran Kostic Branko Djuric (Ⅰ) Nikola Djuricko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ORENZO

2012-01-27 02:25:28

好一出盛大的諂媚


20世紀90年代的波赫戰爭引發了繼二戰後最大的種族屠殺,波赫塞族人在這場戰爭中因為武裝力量強大,又得到了塞爾維亞政府的支持,相對於波赫穆斯林和克族有較大優勢,很快搶佔了大部份地區。隨後93年柯林頓走馬上任,大手一揮干預波赫內戰,北約勢力隨之介入。這場戰爭中,西方勢力扮演了影響力極大的角色,重創了波赫塞族,扭轉了戰爭局勢。

《血與蜜之地》的故事就發生在波赫戰爭期間,講述的是塞族軍人Danijel愛上了波赫穆斯林女子Ajla的故事。跨越種族衝突的愛戀,夾雜著民族認同感,信任危機和紛飛戰火,在波赫土地上開出一朵血之花。這是安吉麗娜•朱莉自編自導的第一部作品,作為處女作,觀眾或許的確不應該太苛刻,可是電影依舊在多個方面讓人失望。
  
《血與蜜之地》作為一部電影,試圖以小見大,回溯波赫戰爭,通過愛情彰顯戰爭的無奈,控訴戰爭時期人性的泯滅。可是電影的故事實在蒼白無力,毫無新意,無非是把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設定在了波赫戰爭里,巧的是男主角Nebojsa的父親也正好是一位將軍,一樣聲名顯赫,電影只不過故事結尾改成了仇恨贏過了愛情而已。敘事手法也沒有任何突破,平鋪直敘讓127分鐘的電影顯得格外冗長。而除此之外,電影中的人物性格也過於單薄,女主角的大量戲份僅浮於表面,內心獨白卻少之又少,作為觀眾,我們很難窺視到她內心中愛恨的發展進程。電影中女主角回到姐妹身邊決心做臥底的劇情設置,由於缺少起承轉合,顯得格格不入,而男主角的愛情也來的過於直白和簡潔,可信度令人咋舌,兩人之間的感情發展相對突兀。且不說串起劇情的主線----愛情沒有拍好,戰爭場面也是用力過猛,種族屠殺被赤裸裸地搬到螢幕上,尤其是塞族士兵屠殺嬰兒的一幕,實在是過於簡單粗暴。大量的視覺衝擊讓人心靈疲憊,片尾設置的高潮反而讓人沒什麼觸動了。這一點上,《血與蜜之地》真是不如同樣是戰爭題材的《金陵十三釵》,起碼《金陵十三釵》中整部電影的感情渲染是循序漸進的,而《血與蜜之地》,則顯得太刻意了。
  
如果《血與蜜之地》僅僅作為一部電影,筆者認為它還是中規中矩的,可是考慮到電影所折射的史實,我不得不再扣去一星,原因即是電影的斷章取義,立場不公,形如一出盛大的諂媚。
  
戰爭片不是隨便一個導演就敢拍的,因為戰爭帶來的傷痛太大,倘若導演不依據史實,不熟知戰爭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戰爭中人物的命運,拍出來的作品不但會有失公允,更會讓銘記歷史的人們情懷無處釋放,傷疤再度揭開,殘忍程度無異於一場心靈的屠殺。
  
在安吉麗娜•朱莉寫的這個故事中,塞族人的形像一概為男性武裝分子,殘忍兇狠,殺人為樂,不但隨意屠殺男性穆斯林,姦淫穆斯林婦女虐殺嬰兒,還利用無辜的穆斯林女性當人體盾牌,圍剿反擊的穆斯林。而另一面,波赫穆斯林人則全部是清一色的婦孺老幼,手無寸鐵,是明顯的弱勢一方,就連女主角,都是個拿著畫筆的弱女子。一方拿槍一方拿畫筆,一方強權一方弱勢,故事的開始朱莉便主觀地讓天平大幅傾斜,孰褒孰貶一目瞭然。的確,人們都為塞族人屠殺7000穆斯林男性的歷史而深感震驚。 ① 然而完整的事實僅僅如此嗎?  

據波赫塞族方面戰後統計,死於波士尼亞戰爭的塞族人之中,只有19%是軍人,其餘全部為平民;1996年,一名波赫穆斯林指揮員當著聯合國維和部隊官員的面承認,他親手殺死了大約200名塞族居民,而一個穆斯林突擊隊則抓獲了7000名塞爾維亞平民,並將他們全部殺死。② 即便是被作為塞族人最大暴行發生地的斯雷布雷尼察,不僅是穆斯林的墳墓,同時也是塞族人的墳場:自1992年波赫內戰爆發至1995年7月斯雷布雷尼察被塞族攻陷期間,整個斯雷布雷尼察地區至少死亡3227名塞族居民,僅在該市市中心就有446名塞族人被虐殺,參與犯罪的穆族暴徒多達469人。而所有這些暴行,「都具備文字與影像等各種證據材料」 。③ 即使是在塞族攻陷斯雷布雷尼察前夕,斯雷布雷尼察的穆斯林守軍仍舊在發動對附近塞族居民的偷襲,用「割頭」方式處死多名塞族平民。
  
追根溯源,1992年3月1日對波赫塞爾維亞平民婚禮大開殺戒,開了波赫種族清洗第一槍的,正是波赫的穆斯林極端分子;不顧佔人口三分之一的塞爾維亞人的激烈反對,強行於1992年3月3日宣佈波赫獨立的,正是狂熱的穆斯林好戰分子伊澤特貝戈維奇。這場戰爭始於民族分裂,而哪裡有民族分裂,哪裡就會有美國人的身影。當波赫議會不顧塞族的反對於1992年3月3日正式宣佈獨立後,美國和歐洲便迫不及待地於4月便給予承認,由此引發了這場長3年半的戰爭。戰爭中受害的不僅僅是穆斯林,塞族人受到的打擊是一樣沉痛的,曾經以塞族人口為優勢的波赫,如今塞族人數已遠遠低於穆斯林。塞族人姦淫婦女,屠殺嬰兒,那穆斯林人對塞族人就手下留情嗎?北約派出的碾壓式的軍隊,舉的是維和的旗幟,為何只給穆斯林和克羅埃西亞人建安全區,塞族平民難道就不需要保護嗎?毫不休止的轟炸,讓整個塞拉耶佛陷於戰火之中,毀滅式的襲擊,莫不是都只落在了塞族人的頭上?如果說塞族人對穆斯林的屠殺是非正義的,那北約所謂的「維和」也絲毫不高明到哪裡去。 而事實上,即便是駭人聽聞的塞族屠殺7000穆斯林男性的歷史,也在02年被一位維和的英國老兵爆出內情,在這位英國部隊中的「菁英分子」眼中,西方國家對波士尼亞地區的政策最終「徹底地失敗了」,「軍事力量原本完全可以避免大屠殺的發生,但是卻一直沒派上用場。」 ④也就是說,正是維和部隊的入駐以及對塞族人民的不公平態度,激怒了塞族武裝力量,導致大量穆斯林平民的死亡,釀成了歷史上的慘劇。
  
以上種種事實,在安吉麗娜•朱莉的電影中顯然我們是不會看到了。關於種族衝突,孰是孰非很難一錘定音,就連現今居住在原波赫地區的各族居民們,也不知道該如何回溯那一段歷史,因為他們對彼此的仇恨來得太快,太無緣無故,以致於很難說錯僅僅存在於某一方。一段歷史的回顧,需要的是理性的分析,客觀的評價以及公正的判斷。而顯然朱莉是不打算和平地講這個故事,她只是看到了她眼中的歷史,便揮毫潑墨出這樣的一片血與蜜。可惜的是,電影不但沒能融化20年來波赫種族之間的如冰山般的隔閡,反而再一次激起了民族情緒,在Youtube和IMDB上被責難無數。顯然安吉麗娜•朱莉作為聯合國親善大使,非但沒有客觀地了解戰爭的史實,而是態度完全一邊倒,將立場完完全全地傾向了她的美國政府,這種將真實雪藏,片面還原歷史的手法是非常不負責任的。一部電影如果被摻入了過多的政治目的,人們便不免懷疑電影的客觀程度,無怪乎IMDB觀眾評分僅僅4.2,就連美國本土的電影評論網站爛番茄該片好評率也僅僅百分之57,Metascore算出的美國評論對該片的平均評分也不過56分,而不少經歷過波赫戰爭的網友也留言說:朱莉永遠也不會明白戰爭帶給他們的感受。相反地,獲得200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項的電影《無主之地》,對比之下則好評如潮,導演用他憂傷的喜劇之眼注視著這場戰爭,拍出了一部經典之作,這口碑的高下立判究其原因仍是導演的執導功力的差異,以及對史實詮釋立場的不同。
 
電影的最後一幕,男主角,塞族士兵Danijel走向了北約維和部隊,跪倒在他們面前,痛苦地說出自己是殺人兇手,戰爭罪犯。而這一幕,到底是Danijel真正認識到了民族仇恨的兇殘,者是朱莉自己的意淫,抑或是美國人想看到的塞族人的自我否定,我們也說不清,只是記得朱莉在金球獎上,收穫了這麼一個極富爭議的外語片提名,以紀念她排演的那麼一出,對她心愛祖國、偉大民族的盛大諂媚。

 ① 1995年塞爾維亞部隊對波士尼亞穆斯林發起大規模進攻,然而聯合國和北約卻把5萬名穆斯林留在了聯合國指定的「安全地帶」————波士尼亞東部城鎮斯雷布雷尼察 (Srebrenica)。孰料,1995年7月,「安全地帶」被塞爾維亞部隊攻陷,最後大約7000名穆斯林穆斯林戰俘和兵役年齡男子慘遭屠殺(包括戰鬥死亡),釀成了自二戰結束之後歐洲歷史上最殘酷的戰爭罪行。
②美聯社波赫特雷貝維京山1996年3月28日電。
③《「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事件」的前前後後》,光明日報網站,2005年6月24日,http://www.gmw.cn/01gmrb/2005-06/24/content_256955.htm
④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2002年7月28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