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不可能的任務:鬼影行動--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

碟中谍/职业特工队鬼影约章(港)/不可能的任务鬼影行动(台)

7.4 / 528,596人    133分鐘

導演: 布萊德柏德
編劇: J.J.亞伯拉罕
演員: 湯姆克魯斯 傑瑞米雷納 寶拉巴頓 賽門佩吉 麥克恩奎斯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方聿南

2012-01-29 05:36:23

最時髦的懷舊,最懷舊的時髦


以懷舊為訴求的電影有兩種,一種以《打擂台》、《鍋匠》等為代表,從色調、置景、服裝、對白、表演方式等方面入手,以期達到(多半達不到,只能接近)所懷念年代(或那個年代的作品)的藝術效果,即使觀眾並不熟悉那個年代,也能從直覺上明白無誤的感覺到「這片子的味道比較老」,喜劇大師梅爾•布魯克斯在70年代拍過一部《默片》,以純默片的形式致敬20年代的無聲電影,但比較遺憾的是用了彩色畫面,比起今年奪獎呼聲很高的《藝術家》還是差了一截火候。

另一種懷舊片從表面上看不出復古意味,比如電影版《天龍特攻隊》,年輕觀眾看畢只記得這是一部賣弄高科技的新世紀動作片,但看過原版電視劇的老觀眾就會從電影中品出很多趣味的細節,比如四位主角的造型和裝扮,比如「我最喜歡一個計劃圓滿告成」的經典台詞,比如老黑怕坐飛機的怪癖,再比如電視劇兩位老主角的客串,都是令人會心一笑的精緻片段。這情況有點像欣賞《驚聲尖笑》或是王晶惡搞喜劇的「內部笑話」,通常會開涮一大堆電影橋段,你若沒看過這些電影,就看不出那些笑料為何有趣。

熟悉《不可能的任務》的觀眾一定知道,這套電影改編自60年代紅極一時的同名電視劇(早年的譯製版翻作《虎膽妙算》,因為那時還沒有電影版,而《不可能的任務》的譯名直接來自電影),因每集導演不同,導致風格大相逕庭,其中布萊恩•德•帕爾瑪導演的第一集和眼下布拉德•伯德導演的第四集,分別是以前述兩種方式對冷戰年代的原版電視劇的懷念。

德•帕爾瑪採用的是典型的感官式懷舊法,他將90年代的布拉格拍的陰冷逼仄,凜然肅殺,在伏爾塔瓦河沿岸佈置幾百盞燈光,成功將這座諜戰名城還原到冷戰年代的面貌,拋開那些高科技道具和誇張的CGI動作場面,完全可以冒充一部「冷戰間諜片」。伯德的做法類似於《天龍特攻隊》,乍一看光鮮時髦、時代特徵強烈,內部卻暗藏更多懷舊玄機,其好處很明顯:時代進步,一味模仿冷戰風格會讓新觀眾吃不消,但少了老粉絲捧場又會被說忘本(電視劇的粉絲還北美還是很有「勢力」的),要兩邊照顧到,只能從不那麼直觀的地方下手。

電視劇版《不可能的任務》最強調團隊合作,「龍頭」(IMF老大)接受任務,策劃佈局,挑選行動人員,最後齊心協力完成任務,不但組員分工明確,缺一不可,而且比起前三部電影版,每人的戲份和重要性差距不大,根據每次行動內容不同有所側重,沒有哪一位能出挑到成為絕對意義上的主角。《不可能的任務4》對這一點的繼承是最為完美,它比之前任何一部電影版都強調團隊的功能,毫不予人「阿湯哥打頭陣,其餘組員提供後勤支持」的感覺。電影版的一、三集算是將團隊元素發揮較好的,但到了結尾還得阿湯哥一人搏鬥直升機,或孤身救愛妻,第二集更是徹底成為他的個人秀。但《不可能的任務4》阿湯哥唯一扮演孤膽英雄的是沙塵暴追車一幕,卻是全片所有行動中失敗最為慘重的一次,與之呼應的還有片尾他搶到密碼箱,狂呼著「任務完成」按下中止鈕,卻不得不等待同伴遠程協助才能如願——我們彷彿看到伯德在壞笑著昭示:個人英雄主義行不通了,俺這兒講究集體第一、

相比《不可能的任務4》,前三部電影彷彿都是導演板著臉拍出來的:不苟言笑,一本正經,很難找到一絲諧趣做劇情潤滑劑。但無論是德•帕爾瑪,吳宇森還是JJ,年表上都不缺幽默逗樂的作品呀,只能說他們太看重間諜片的嚴肅性,怕在其中加幽默調料會損害整體氣氛。但拍過動畫片的伯德似乎沒有這份顧慮,毫不避諱的把IMF組員全整成了冷笑話高手——最明顯的是加大了前集小試牛刀的賽門•佩吉的戲份,但我們已在他的英國片中見識了他的絮絮叨叨和沒頭沒腦,所以反而沒那麼出彩,給人驚喜的反倒是那幾位應該百分百靠譜的特工——阿湯哥跑出醫院,赤裸上身在在牆角做欲跳不跳狀,惹得那位俄羅斯特工和觀眾一樣哭笑不得;雷納縱身跳到電腦陣列上空,大吼一聲:「我是不是不該跳?我已經跳了!」;寶拉•巴頓勾引電信企業家時甩出的那個巴掌……該片引起的善意笑場最起碼有十幾處,前三部電影加一塊也沒這麼多。

之所以說到幽默,是因為幽默在電視劇版《不可能的任務》中是屢見不鮮的,尤其是很多集都以一個精妙騙局的完成收場,大反派恍然發現自己深陷圈套、任人擺佈,卻已回天無力,或喪心病狂,或萬念俱灰,做出荒唐之舉,對於此時處在全知視角的觀眾,有一種獨特的詼諧效果,不亞於見到一直被蒙在鼓裡的憨豆做了蠢事。此外,《不可能的任務4》的一些鬼馬橋段還是特地為致敬所創:製作了一半的人皮面具突然卡殼,反派靠面具佔得上風,這是對電視劇和前三部電影子乎用濫的面具橋段的戲謔和顛覆;至於那個自我調侃的「五秒鐘自毀不成功」,更算得上神來之筆,諷刺意味強到我在心裡狂笑五分鐘。

我若說本片的間諜道具幾乎沒能超出電視劇版的設定,肯定會有讀者用鄙夷的語氣質問我:「你到底仔細看了電影沒?這麼炫的東西60年代就有了?」我決定拿事實說話:寶拉出場用的「開洞機」夠酷吧?電視劇中有一集密室偷黃金,先開洞再用高溫溶解黃金流出,設備一樣好用。氣球掛電腦遠程修改資料,夠帥吧?電視劇的思路是訓練小白鼠偷出磁帶掉包。磁力手套夠牛逼吧?電視劇也有磁力攀爬裝備,只不過用的是磁鐵,更笨重。眨眼拍照很神奇吧?你還真別不信,電視劇里有一模一樣的。磁力懸浮大活人?恩,電視劇那會還只能懸浮一個包裹。至於賽門•佩吉操作筆記本就能控制一切開關的套路,更是所有老間諜片中電子專家的拿手好戲。

行文至此,肯定有讀者要搬出那塊讓人瞠目結舌的投影幕布,殊不知在劇集中,製造「假環境」來誘騙敵人是最常見的手段啊:偽造火車翻車、飛機失事、潛艇沉沒(目標人物在裡面),偽造密室中的不翼而飛和人物掉包,偽造地震、核戰爭、外星人降臨、撒旦現身,甚至製造時光穿梭到過去和未來的假像,都是IMF小組的慣用手段啊。《不可能的任務4》這塊幕布的確在科技層面有「即時渲染」和「瞳孔跟蹤」等新把戲,但整體思路還是未能跳出60年代主創的想像力框架。伯德所做的,只是將那些前輩有的創意,鍍上了一層閃耀著21世紀光芒的時尚塗料,使當下的觀眾歡呼雀躍。

當然,我絕沒有半點認為《不可能的任務4》不夠高科技化的意思,也沒有半點拿老祖宗貶低它的意圖,電影的創新談何容易,現在看格里菲斯一百年前的《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依然有激動人心之處,說明想像力的發展是多麼舉步維艱。事實上,我認為《不可能的任務4》的間諜道具設計之精心,在新世紀的好萊塢難出其右,自從那個平民特工伯恩走紅,007蛻變成肌肉猛漢痴情種後,再也沒有一部電影能這麼大規模的展示令人稱奇的間諜裝備。我的驚喜應該多過很多觀眾,因為除了單純的大飽眼福之外,還能時時見到劇集中的經典裝備在新世紀以全新面貌登場,就好像與換了造型的老朋友重逢般欣喜。我相信這不是伯德有意為之的「懷舊」,但它的確提供了我「昨日重現」的感受,這是德•帕爾瑪未能做到的。

伯德在片尾還埋藏了一個粉絲才懂的彩蛋:阿湯哥接新任務,低沉的男聲道,他這次的對手是一個叫「辛迪加」的犯罪組織。辛迪加,好熟悉的名詞。劇集《不可能的任務》從第五季開始放棄了國際行動,轉而對付國內一個龐大的犯罪帝國,整個五、六、七季,IMF小組挫敗了辛迪加一次次的邪惡陰謀,將一個個辛迪加骨幹投入了監獄。結局的同類處理可見《蝙蝠俠:開戰時刻》,但那挑明了是前傳,而本片則有意混淆了時空線,使我嚴重期待下部電影實現和劇集的無縫對接。

文/方聿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