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羯叔叔

2012-01-29 07:52:31

電影很精彩,現實很殘酷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轉來的貼子:

2002年,奧克蘭運動家隊在例行賽連勝20場
2003年,《魔球》出版,書中揭開總經理比利 Beane的管理方式,用科學和數據看待球員,發掘被低估的球員,爭議作法引起廣泛討論,身為資深球迷和商場的我在當時非常喜歡此書,跟很多人一樣覺得比利 Beane好神
2003-2006,運動家隊以低預算高勝率為名,充分實現Moneyball的精神
2007-2011,該隊沒有一季勝率超過五成
2011年,《魔球》電影上映,再度引發這個舊話題

以「結果論」來說,我們可以畫下三個重點:
1) Only the World Series Champion matters (Beane自己說的)
2) Moneyball doesn』t work (資深球探在電影結尾說的)
3) 比利 Beane is a loser (Beane她女兒的最後一句歌詞)

《魔球》這本書我在2003年就看過中英文版本,當時很多球評就質疑這本書究竟是真相還是小說,我當時也不確定,不過經過這10年來的證實,運動家隊從未進過世界大賽,戰績也是越來越差,所以我的結論很簡單,就是Moneyball這套方法根本沒用。你不同意嗎?讓我解答你的問題。

Q:如果沒用,他們怎會20連勝?
A:靠投手。先發投手是一場勝利與否的最大因素,當時他們有三大巨投Mulder、Hudson和Zito,在這20連勝中,他們三人拿下了11勝,終結者Koch救援成功9次,並奪下3勝。

Q:電影結尾說紅襪隊就是得到Beane的啟發,在2004年贏得了世界冠軍啊?
A:喔,誰能忘記紅襪破除魔咒的那一年,他們在0-3落後洋基的劣勢下連勝4場,成為運動史上第一次4-3逆轉勝的職業球隊,跟Moneyball有關係嗎?當然有!那是洋基為了Money打的ball!為了多賺票房、轉播金、收視率,放水放過了頭。對了,在第七場Johnny Damon打了兩支全壘打,就是比利 Beane口中不值高薪的球員。

Q:所以贏球的重點在上壘率?
A:錯!贏球的重點在「平衡」(a balanced team),如果要「硬說」一個重點,那會是先發投手。

Q:可否解釋一下所謂的「平衡」?
A:「平衡」包括很多層面,防守麵包括先發輪值和牛棚(左右手)、各個位置的守備、工具人,進攻麵包括整體的長打率、上壘率、速度等,球隊組成要有老將和新秀、有超級球星、有二等球星和一般球員,任何一支冠軍級的職業球隊都是這樣的完美平衡的組成。

Q:可否解釋一下為何上壘率不是重點?
A:上壘率包括打擊率和保送,後者對於打擊者來說是屬於被動的,一個很會選球的打者,遇上了一個控球精準的投手,你說誰會贏?你要一直等下去嗎?在王牌盡出的季後賽,光靠「被保送」來贏球似乎很可笑。

Q:難道數據不重要嗎?
A:數據當然重要,但有其他更重要的,數字只是重要因素的其一,不是全部,就好像一家公司不是只靠一個厲害的財務長就能成功的。

Q:所以《魔球》不值得參考囉?
A:一個很棒的作者找到了一個絕佳的故事題材,寫出了一本好書,但Moneyball不可能完全顛覆傳統智慧,大力改革者雖然不一定要「參考歷史」,但怎麼說也得「尊重歷史」。電影中球探們「60年的場邊經驗」輸給了「學校科學派」,當球探說某球員可以列入考慮的原因是「長得好看」,數據至上派會一笑置之,但實際上,「球員外表」也是平衡的一環,長得好看就會有粉絲,有粉絲就會有票房、有票房就有錢可以買好球員,啟動良性循環的巨輪。

Q:總有一些東西可以參考吧?
A:我認為書中精采的部份電影並沒演出來,那就是用數據分析來選秀,運動家隊的選秀都很出乎意料,但都比想像中好,所以《魔球》一書的重點在於「培養眼光」,眼光該如何培養?一樣,是平衡,數據只是其中之一。

Q:比利 Beane也算是成功啊,你怎麼可說他是loser?
A:一個具天分和體能的潛力球員,未能打出球隊的期待,其因在於他的心態,他懼於高度競爭,缺乏心理的成長,這是他球員生涯的失敗。身為總經理,從1997年到現在從沒打進世界大賽,近幾年戰績下滑,明年合約到期還不一定會有工作,這是他管理上的失敗。所以到目前為止,他還沒有實質上的「真正成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