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與子同袍

2012-01-29 18:09:26

To be something I'm not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對於很多被好萊塢類型片餵到麻木的觀眾來說,這部影片並沒有提供足夠劑量的亢奮感,故事裡若隱若現的成功總把人往勵志片上引,但很快又被殘酷的現實撞回來。影片開頭,比利是個失敗的退役球員、財力上捉襟見肘的小球隊經理,影片結尾時,他依然留在原地。
很多觀者不無武斷地說,比利總是做出錯誤的決定,從放棄史丹福全獎去打球,到選擇留在窮困潦倒的小破隊任經理,到最終拒絕紅襪隊的天價offer。但是,貫穿比利人生的脈絡並非各個關頭理性選擇的對錯, 而是他面對選擇時,欲做自我而不得的掙扎:
年輕時,讓他放棄學業選擇打球的,與其說是對運動的更大熱情,不如說是那張數額前所未見的支票加上老球探的空口承諾,無論那個世界自己能否承受,從名從利觀,球探的許諾都不容拒絕;
人到中年,一無所成,離散的家庭讓他孑然一身,了無牽掛,唯一值得上心的也只有那支窮得叮噹響的球隊。可恰恰是在這個不足為外人道的小天地裡,比利擁有足夠的尊嚴、信心和魄力去發號施令,力排眾議、跟隨自己的直覺,為「玩不轉」的小球隊創造一個與金錢投入不成正比的奇蹟。
勝利帶來了名譽,名譽承諾了金錢,這是任何一個想「玩得轉」的經理人理所應當接受的邏輯。在職業球賽的系統里,金錢可以預設為是激勵每個球員與經理人奮鬥的終極動力,這個邏輯應該也正是片名Moneyball的所指。但比利是一個為了勝利而勝利的偏執分子,而這種偏執並非來自於取勝的快感(他連穩贏不輸的球賽都不看),而僅僅是謀好份內之事的一點點執著而已。這就是他,既不安於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按部就班地盤著半死不活的球隊,跟一群老朽球探和氣相處,也不懷有任何居功傲世、雄霸天下的野心。他活在一個小格局的世界裡,從來如此,無可厚非。
這部電影的妙處就在於,當比利「令人失望」地拒絕了紅襪,並與冠軍球隊失之交臂時,感到挫敗的並非比利,而是每一個扼腕嘆息的觀眾。
也許我們已習慣活在一個不求「進取」則天誅地滅的世界裡,所有人如果有機會,都應該用勝利賺取更多人的目光,用這些目光交換一張數額更誘人的支票,走進一座更大的球場,接受更多人的歡呼。無論我們是否喜歡,或能否承受。
但是比利選擇了自我的回歸,他沒有再向一張支票繳械,或是被一套說辭打動,無論說客是老滑的球探還是正直的小胖。20連勝後,幾乎所有觀眾都認為,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勵志結局,紐約大老闆的天價offer足以讓這個球場、職場上的loser走出中年危機,鹹魚翻身,名噪天下,跟著現任丈夫住在大house裡的前妻或許也會對自己刮目相看。但是比利這次把住了方向盤,沒有調頭,沒有急轉,沿著屬於自己的那道軌跡穩穩地開下去……
那首觀眾耳熟能詳的無疑是解讀影片主旨的關鍵,無奈又釋然的優雅旋律,與主人公的性格不謀而合,也預示了他的必然歸宿,幾乎人人熟識的歌詞更是提醒著我們另一種可能的人生觀:
Slow it down, make it stop or else my heart is going to pop
『Cause it’s too much, yeah it’s a lot to be something I』m not
片尾女兒在歌裡反覆唱道:「You're a loser,dad」,只能說知父莫若女,父親曾是個一無所有的loser,如今證明了自己,但他內心裡依然不是一個意在點球成金的名利之徒。世俗的指路牌上全都寫著「人往高處走」,因此比利註定會被職場、被時代甚至被每一個不禁為其悵然的觀影者視作loser,所以,還是just enjoy the show吧。
並非每個人都有一顆渴望偉大的心,自甘活在可以把握、承受的小世界裡,應該成為值得尊重的選擇,哪怕有人為你的能力拋出了夠高的價碼。面對選擇,所謂理性的衡量往往容易淪為他人目光的衡量,我們似乎越來越少地提問自己:is it too much to be something I'm not?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