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紅朵

2012-01-30 23:55:55

純觀後感


(一)仇日情緒
其實,我們這一代長期生活在中國特色下,對小日本的仇恨感已經逐漸淡去。畢竟只是遙遠的家國讎恨,不是切膚之痛,比不上一次失戀的痛楚來得撕心裂肺。
好多人,看過金陵十三釵之後,最大的一個感受是,它再一次激發了我們的仇日情緒。
好像你身上的舊傷疤,如果你不去揭開,都不記得它曾經那樣的痛過。也許真的是時間已經過去夠久了,久到我們已然忘記了我們艱苦的抗日戰爭持續了八年之久,久到我們已記不起當初有多少土地曾經被搶掠,曾經被踐踏,包括生活在這土地上的人們。
有時候我覺得我們黨的洗腦方式有待改進。我學了那麼多年的中國近代史,背過那麼多相關戰役的時間地點及意義,看過那麼多相關的紅色主題電視作品,都沒有一個恰到好處的電影鏡頭打動我心。
(二)文字與影像
有很多人討論金陵十三釵到底是由一個三流小說改編成了一流電影還是由一個一流小說改編成了三流電影。我想說你們這麼多年的義務教育真是白學了。老師們早就教育我們答題要從兩方面出發,像這樣的問題,一定是各有優劣,沒有絕對的高下之分。
這個小說,我是在大學讀的。是在小說月報的原創版還是增刊上載過的。我看到的應該還是未改編過的中篇版。情節我已經記不太清楚了。不能和電影相對照作詳細的分析,但是可是肯定,這個小說給了電影一個很好的故事核心,戲劇化的衝突,絕妙的點子。
電影真是一個神奇的東西。有些東西,文字表達起來顯得蒼白無力,餘韻悠長,但力度不夠。演繹成影像,就很震撼。豆寇回去拿琴弦,香蘭回去取耳環那段,我不記得小說裡面有沒有,如果有的話,又是怎麼表現,但電影看上去更瘮人。我都不敢喘氣。
有些人悲慘到至死沒有名姓。像豆寇,只留得一段染血的琴弦。像香蘭,我們痴笑她太傻,為了一對耳環,真不值。還有那麼多看過電影,我連名字都不記得的其它「眾青樓女子」。
我覺得電影最好的地方,還在於前面對戰爭場面如急風驟雨般的表現,那種如繁弦急管,節奏緊湊的戰爭渲染,在看趙氏孤兒的開頭時也有過類似的震撼,可惜期望值太高,後半部份太不給力。這個電影,很妙。前面是直接地表現了戰爭慘烈而殘酷的一面,後面的鈍刀,一刀一刀,揦得人更疼。
(三)純女人與純爺們
這個世界真是瘋了。行走世間的不僅都是些妖魔鬼怪,還都沒有性別認知。
我後來想了想我喜歡的電影,不論人物性格是什麼樣的,總的概括起來,就只一句,女人是女人,男人是男人。
前面說到我覺得這個電影最好的地方。前半部份,大肆渲染的槍炮,流彈,坦克,血肉模糊,對佟大為個人英雄主義的細緻而深入的刻畫,與電影后半部份,對青樓女子有些惡趣味的女人味的體現,對秦淮河畔,那種民國時期月份美女牌上面女性風采的再現,這兩者之前強烈到有些誇張,有些失真的對比,最讓我覺得這個電影的性別認知,很得當。
有一句話說,如果你真愛一個人,你就會覺得那個人什麼都做不好。這是一種保護欲。像父親對女兒,媽媽對兒子,真愛的兩個人。你恨不得把他永遠藏在身後,而在每一顆槍炮子彈前為他挺身而出。
電影裡對佟大為的形象,表現得有些過於神奇了哈。不過這正好滿足了千萬少女的幻想,我們心目中的男主就是那樣一個槍法神準,即使戰到最後一人,戰到最後一刻,也要死得光芒萬丈,閃瞎你們的狗眼。這是男性的代表。
真正的男主,我覺得微微有那麼些不太給力。他站在樓上,在瘋跑的日本兵面前展開那張人道主義的紅十字大旗,他對姑娘們說,來,到我的身後來,然後擲地有聲的說了一長串英文。他就是一個真正的神父,天主教的光芒瞬間籠罩全身。可惜,語言打敗不了刀劍,更打敗不了野蠻,一字一句,輕輕地從你耳邊過去,都比不上一陣風,還能牽動你的衣角。不給力的是最後的那一段,玉墨都上車要走了,貝爾也沒有太過激動的表示,像一個真正的神父,有的只是對所有人的悲憫,而不是即將痛失所愛,才得到又將失去的那一種痛。不夠man。
玉墨。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最喜歡她的那一個鏡頭是貝爾給她剪完頭髮,她從地窖口走下來的那一刻。她整個人活起來了。之前那個人是頭牌玉墨,現在這個人才是她自己。走下來的那個甜美微笑,真是春意無邊,無比的蕩漾。很美。很女人。
很多人說這個電影乾脆改名叫處女保衛戰。太低俗。十三歲的女學生,齊耳短髮,帶絆皮鞋,會講英文,會爬到鐘樓去自殺……只是些天真單純,稚氣未脫的小孩子罷了。帶著另一種美。我們要保護的是些什麼?不就是這樣一種純粹,乾淨的美麗嗎?那個我不記得名字的日本軍官彈了一段日本童謠,很美,因為它純粹,乾淨。這些東西是我們所有人都會藏在最深處,最不願意被擄掠,最不願意被侵佔,最不願意被踐踏的。它們值得我們付出生命,付出巨大代價。毫無疑問。
除了小女孩,電影裡還有一個小男孩,叫浦生。潰爛的傷口,清秀的臉。這個孩子,最打動我是最後幾句台詞,下大雨,記得收麥子。我們想要的不過是些平常日子,最大的煩惱,就是天氣不好,影響收成。與最壞的相比,這樣小的願望都顯得那麼遙遠而難以企及。也很美好。只是還未長大,就已死去。
(四)彩色玻璃
其實我沒明白,教堂的那塊彩色玻璃在電影中有什麼像徵意義,或者在隱喻些什麼。我只覺得透過這片神奇的玻璃窗,看到的一切都被詩化了,被美化了,子彈穿過腦門都覺得不那麼血腥了。
只是,明明那麼艷麗,那麼燦爛的色彩,你透過它,總是覺得,這個世界在下大雨,這個世界由上至下,從天空到大地,全都在哭泣。你明明看到的是那一塊一塊的明亮色塊,可心頭卻湧上無盡的悲傷,一波又一波,無休無止。
也許它只是一個敘事語言,一個感情基調,一個窗口。
(五)被感動
能打動我的電影數不清,有時候是電影真的很動人,有時候是自己被自己打動,有時候是完全和情節沒有關係,只是情緒達到了那一個點。我現在都記不起來,我是在這個電影的哪個點上感動達到飽和,止不住流下眼淚的。真的就像是鈍刀,揦在你心頭很痛,很悶,卻又無法言說。
(六)反思
看電影的時候,我完全沒想到這電影哪個地方不合情理,哪個地方鋪墊不夠,哪個人物行為不符合人物性格。也許是我太投入了。所有的事,所有的作品,我都覺得,它最終成為那個樣子,一定有它的理由。最後呈現給大家的就是最好的。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