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姊妹--The Help

相助/姊妹(台)/写出友共鸣(港)

8.1 / 492,230人    USA:146分鐘

導演: 泰德泰勒
編劇: 泰德泰勒
演員: 艾瑪史東 薇拉戴維絲 奧塔薇亞史班森 愛莉森珍妮 西西史派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豁達叉雞

2012-02-01 14:27:12

看了電影,還是得去看原著。


這部電影很好,非常好,看了幾遍,每次看都是流著淚看完。「Courage sometimes skips a generation. Thank you for bringing it back to our family.」這句原著中本來沒有的、史基特小姐母親給她的鼓勵,令我相當感動(在書裡的史基特小姐,遠遠比電影中孤獨。)

但原著的固有印象太深,我是看完台版譯本才看到這部片子的,所以很驚訝Casting和導演可以找到如此符合我想像中的史基特小姐、愛比琳、米妮、西莉亞小姐,甚至是強尼先生、康絲坦丁。他們。

可惜的是,原著太厚,細節太豐富,2個多小時的電影無法盡錄,作為一名忠實粉絲當然是痛心的。以現有的演員陣容,如果能將下面這些details都能一一拍出來,估計大家更能淚流成河——現在的成片,礙於時間關係,在我看來多少有點「不痛不癢」。

1. 愛比琳與梅茉莉小朋友之間的「愛」很感人,包括那句經典的「KIND/SMART/IMPORTANT」,可惜相比起小說,還是略顯著墨不夠,以致於後來的分離讓我有點進入不了狀態。
原著中,梅茉莉因為不懂在馬桶解手,愛比琳被迫將其帶到黑人隔離廁所「練習」,最終小孩遭到伊莉莎白教訓一頓——這個細節在我看來相當有戲劇衝突。而伊莉莎白對梅茉莉的「嗤之以鼻」,片中的表現還是太少了。
(吐槽:相比起實際情況,片中的黑人廁所還是太過「華麗」、「小清新」了……)

2. 別的黑人女傭一般是在某個人家度過大半生,而愛比琳卻在無數個家庭幫忙帶過未懂事的小孩。愛比琳不想每個帶出的小孩子在長大後變成他們"白人媽媽"般的嘴臉,所以她總是在這些孩子認清「黑白之分」之前就請辭。
愛比琳在原著中作了更多的努力,比如向梅茉莉灌輸更多關於「黑白」的概念,並勇敢指出她的老師的種族歧視錯誤,我相信梅茉莉長大之後,會像史基特小姐一樣勇敢。

3. 米妮遭到家暴的細節在片中只是略略帶過,其實她在原著中不斷懷孕的原因,正是因為丈夫輕易不會毆打懷孕期中的她——孩子變成了她的護身符,所以她才會選擇不斷地懷孕。
我更喜歡書中的結尾,希莉小姐為了報復米妮參與《The Help》一書,命人開除了米妮的丈夫,米妮的丈夫要打死米妮,米妮逃到一通電話亭打電話向愛比琳求救(正如片中愛比琳與米妮的其中一場電話戲)。我相當記得愛比琳在電話裡與米妮說的話,甚至在腦海中幻想這兩位黑人演員演繹這段對白該有何等精彩。

4. 很多人說米妮演得「刀子嘴豆腐心」,但其實她的「賤嘴」只表現了大概1/5。如果把她在書中的全部對白搬上大螢幕,估計能笑翻更多觀眾。
最後米妮鼓勵史基特小姐跳出小鎮、到紐約發展的那一小段對白,便盡顯米妮的「得理不饒人」智慧。
米妮傳授給輟學女兒的"女傭之道",其實源自於她的母親,這段傳承也讓我很感慨。

5. 關於米妮與西莉亞小姐的互動,片中略嫌單薄(包括西莉亞小姐如何瞞騙丈夫自己請了女傭一事,而丈夫又要米妮反過來瞞騙西莉亞小姐讓妻子以為自己不知道,這種互相瞞騙相當好玩,可惜無法在電影中得到呈現)。
西莉亞小姐習慣性流產一段,書中描寫精彩得多,米妮向來習慣了不管東家的任何事,而在西莉亞小姐家幫工,卻讓她逐漸學會跟白人之間的平等相處——在我看來,這個過程也是「互助」的過程。要不是米妮一直在身邊扶持,出身貧寒的西莉亞小姐可能會無法忍受旁人冷眼、而選擇離開強尼先生。
還有一段西莉亞小姐為了救米妮,勇敢用武器擊倒露體男的精彩情節,也很遺憾地沒有拍出來。(片中加入的西莉亞小姐為米妮做了一頓飯的情節,也是跟原著有差別的,因為西莉亞小姐很明顯從來沒有學會過廚藝,但她真的是個徹頭徹尾的好人,也是一個令人感動的角色。)
妻子不是富家小姐、還無法生育,這個丈夫是真心愛著她,兩夫妻從來沒有歧視過黑人女傭,我為米妮有這樣的僱主而感到驕傲。即使離開了酒鬼丈夫,她也可以好好地生活下去。

6. 關於《The Help》這本書的寫作過程,片中的呈現過於輕鬆了,無法體現書中的緊張感與時代感(除了巴士戒嚴那一小段,但也輕鬆帶過了)。如果能將那位被打至眼瞎的男孩(愛比琳兒子的同學、某高齡女傭的孫子)一段加入,相信效果會好很多。而關於稿費一段,書中是寫大家全數捐給偷戒指入獄的亞玫一對兒子當學費的,這點也相當令人感動。

7. 接受《The Help》訪問時,愛比琳有提到自己曾經養過一個因易服癖而被父親毆打的白人男孩,愛比琳的觀點相當新潮,可惜電影裡沒提到。
至於教堂中大家為愛比琳鼓掌一段,我原本以為自己會很感動,沒想到卻沒有想像中的感動。原來,電影中對於愛比琳為這本書做的貢獻,呈現得太少了。在書中,愛比琳對《The Help》一書居功至偉,作了無數的努力,也在戒嚴的情況下以各種辦法協助史基特小姐完成這本書。所以愛比琳並不覺得這本書只是史基特小姐的書,而是「我們的書」,她是這本書最重要的作者。

8. 史基特小姐的母親最後痛罵希莉小姐固然是段神來之筆,可惜她沒有順便將書中對史都先生的評價也說一遍:「如果他看不到我女兒的聰明與善良,那他就滾回他的老巢」,這點更讓我感動——在那樣的年代,一直憂心自己的女兒是同性戀者、憂心女兒嫁不出去當老姑婆的媽媽,最後卻認同女兒所做的事,認為女兒值得更好的人,我為媽媽的轉變而感動。
至於那位史都先生,在片中只有寥寥幾場戲,所以無法體現出書中的細微變化,於是所有情節的轉換也變得相當突兀了。

9. 愛比琳在結局處的演繹擲地有聲,但是電影卻省略了重要的一幕感動環節:史基特小姐在去紐約之前,將莫娜小姐的專欄交託給愛比琳負責。而報社的主編也居然同意了!在當時,讓黑人參與報紙的寫作,是多麼的不容易。
所以愛比琳的離去是相當有底氣的,她終於可以實現兒子的遺願,讓家族裡出一個作家——我相信她從莫娜小姐的專欄寫起,可以一直有機會寫到更多更深入的題材,甚至為黑人平權運動作出貢獻。

10. 康斯坦丁一段,是很多人的淚點所在。可是原著中呈現的種族矛盾更為激烈,康斯坦丁產下的女兒並非黑皮膚,而是與白人「私通」之後的產物,所以每位女傭說起康斯坦丁都避而不談——這也是為什麼史基特小姐要將康斯坦丁的故事留到最後才寫的原因。
她的女兒闖入史基特母親的重要儀式,並偽裝純種白人與主席攀談,這才是讓史基特母親驚慌到要將康斯坦丁趕走的原因。(在書中,史基特母親當然沒有像電影中那樣對康斯坦丁這樣好啦。)
至於康斯坦丁臨走時用手撫摸史基特家的門、史基特與自己女兒逐年增長的身高,這真是電影中難得比原著更催淚的兩個點。

11. 那位紐約出版社的女編輯,在電影中儼然一坨交際花,其實她在書中也是一名深受種族隔離影響的女子,並相當嚴肅,是她的督促,才促使史基特小姐正面面對自己的內心需要,寫出了這麼一本圓滿了自己的書。

(更多原著感受,有待補充……)

忠告各位,電影是好電影,但是看完電影之後,還是希望大家能去讀讀原著。(據說內地版的翻譯有「娃兒」之類的詞,更像是在寫東北幫傭,不夠信達雅,不建議閱讀。建議購買台版或原版英文原著閱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