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TheFlowersOfWar

7.5 / 56,313人    146分鐘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劉恒 嚴歌苓
演員: 克里斯汀貝爾 保羅薛納德 倪妮 張歆怡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紅紅火火

2012-02-04 08:59:43

價值體系的碰撞、交融與守節——試論十三釵


老實說,做為一個中國人,當我看到十二個女學生為了救十二個妓女而引開日本兵的時候,我的價值觀是受到碰撞了的。中國的主流價值體系強調,人的價值在於奉獻,尤其在於對國家對社會所做的貢獻。而西方或者美國所認同的則是生命的尊嚴。中國人生命的尊嚴體現在精忠報國以及舍小家為大家的大義上,歐美的人道主義則是毫無理由的——人之所以有尊嚴,僅僅因為他是萬物之靈長,當上帝需要拿走人的生命之時,上至國家總統,下至平民百姓,都成了區區一個靈魂。

       所以,像《超強颱風》這樣的片子,雖然全世界的人都在笑,但是他也不能說完全沒有意義,「《黨國雙業》」也一樣。中國人很看重民族的危機,並且中國人集體應對危機的方式是把所有的災難看成一陣衝擊波,應對這種衝擊波的最好方式就是凝成另一股衝擊波將其擋住,期間多少炮灰喪生,多少軍民犧牲,這個沒人管。中國人這樣做了,也在電影裡表現出來了。相反,美國人就聰明的多,他們的士兵在面對槍眼的時候絲毫不比中國的士兵值錢,當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的時候美國的參議員也和中國的常委們一樣在喝茶。任何一個國家都這樣,只不過美國人沒這麼誠實罷了。美國的災難片中,羅蘭.艾默里奇永遠都把總統安排成最後撤退的人,《後天》、《獨立日》、《2012》都是這樣。這是他們對人人平等的最歇斯底裡的詮釋。再看看史匹柏的《拯救大兵瑞恩》,將戰場中凌厲的炮火變得細膩化,攝影機可以留意一個士兵的生死存亡,這是美國的人的策略。

       相比之下,美國人似乎更聰明一些。其實不然,各種主流意識形態,無非是各取所需罷了。中國的肉食者有他們的哲學。中國只需要讓自己的國民知道自己有一個宗旨叫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就夠了,喊到國外去人家也不會信。中國現在確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發展中國家,政治課本不是文盲寫的,所以大體沒錯。我們沒有必要覺得自己反動了就明智了,這樣子公於私都沒有好處。細看我們的政府倡導的這一套價值體系,其實是很有用的,國家需要建設,就要弘揚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但是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我記得中學的政治課上某選擇題,其正確選項是我們要抵禦資本主義腐朽文化。如果從意識形態上來講,一切不思進取安於享樂的或者乾脆就說那些文藝電影都是腐朽文化,但是我們的國家抵禦的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西方的文化對人的價值做出了更高的認可,所以他們更有競爭力。所以,我們中國的文化至少是當代文化正一絲不掛的被美歐日韓各種文化輪J著。

        新生代導演們早就開始反體制,結果他們一敗塗地,自己閉門造車不說,還窮出了志氣。實踐證明,反體制是絕對沒有好處的。想脫離體制生存,是不可能的。出家人還有主持和沙彌之分呢,所以這個世界走到哪裡都有其潛在的鏈條,我們稱動物界的這個鏈條叫做食物鏈,只是至今還沒有人為人類的這個鏈條命名罷了。所以張藝謀會病,但是張藝謀不會死,因為他從來不會去反體制。我想反對張藝謀是個藝術家的人大概不會有太多,這也說明藝術和體制是不存在根本衝突的。藝術,顧名思義,用腦子考慮過的才叫藝術。人要是不穿衣服在大街上走,大家會覺得這是行為藝術,因為他既然有腦子,就不會平白無故這樣做,除非他是神經病。而動物壓根沒有穿衣服這一說,卻沒有人覺得它們很行為藝術,這是因為人們已經預設了它們沒有思考能力。那麼我們思考藝術的時候除了思考藝術本身還需要考慮它的生存,就像你生了孩子還得讓它活下去是一個道理。光乞求做愛的快感而不考慮孩子死活的那才叫動物呢。

       所以說賈樟柯的《三峽好人》讓人看見看了希望,因為他開始主流了,開始大氣了,開始有包容度了。一個藝術家如果除了自己的那點情結什麼都容不下的話, 那欣賞他的人簡直是浪費時間。我們不能自以為多有天賦的總是跟著感覺走,這個世界上除了射精沒什麼事情需要跟著感覺走。賈樟柯畢竟沒有擺脫新生代的拘泥,《電影手冊》那些老頭們怎麼表揚那也是他們的事情。畢竟看電影的大多數是大眾,如果人在被當代歷史強J了,去影院看個電影想放鬆一下的時候還要再考慮更多歷史更多這樣那樣的意義,那真的是無趣了。

        我一直和室友開玩笑說,等第五代導演都死了,國家沒導演了,新生代自然也就起來了。但是現在看來,第五代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完。張藝謀陳凱歌的黃金時代和中國電影藝術的巔峰時代基本吻合,而所有的巔峰對其後來者必定有一個陰影一般的副作用。無數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而剛才提到的第五代導演所沒有做完的事情,就是中國電影真正的國際化。

        世界要求中國國際化,但是他們希望中國沒有計劃地國際化,簡言之,他們想操縱中國。但是經濟危機以後中國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近一段時間又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經不是一個可以被操縱的國家,早在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就已經不是了。但是俗話說四兩撥千斤,只要力道使得對,再強大的個體也可以被利用。中國之於世界,無非就是個逐漸強大的個體。歐美近年來對中國的文化滲入,可以說是達到了極點,就差直接入侵了。凡是達到極點的事物必定產生其歷史意義,而中國當今文壇幾近死態姑且不論,藝術上則可見一斑。雖然中國近年來的電影在藝術價值上一直被人詬病,但是它仍舊有著其時代特徵。當下中國一些四不像電影,正反映了世界經濟泡沫化進程中中國電影一種進退兩難的浮躁。而歐美各種形式的入侵,無非都要落腳到兩個字,經濟。中國的利用價值永遠都在其人民的無知上,所以說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人民看著藝術家的作品,給他們提供更多素材,然後望著其中的自己哈哈大笑。

        然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古人掐指一算尚可八百里連營,何況今日。張藝謀拍攝《金陵十三釵》時所用的立意方案就是,只要有用,就拿過來用。你會發現,這個電影絕不是狹隘的先鋒指向,也不是庸俗的主旋律指向,他把對外的吸收和對內的傳承均考慮在內。雖然不能說完美,但這是一次很可貴的嘗試。

       早在《搖啊搖要到外婆橋》中,張藝謀的題材就涉及風月,可以說那部電影中,張藝謀的對女性的筆觸是比較矛盾的,即關懷備至,又小心翼翼,感覺所有的人性都被壓抑在落後的禮教中,得不到釋放。那個時候的人之所以還有貴賤之分,是因為他們的靈魂沒有被晾在槍口之下。當人類出於對生存的渴望以及對死亡的恐懼而看到自己的脆弱之時,所有的生命都是一樣的。這種思想中國有,西方也有。人類面臨死亡仍然捨生取義,為國捐軀甚至代替他人赴難,這種思想中國有,西方鮮有。當人類面對死亡之時,千軍萬馬硝煙四起,除了主角的生命用特寫來表現,其餘的全都為了各種事業而被虛焦不問生死,這種思想中國有,西方只在歷史紀錄片中有;當人類面臨死亡之時,強調生存的意義,儘量減少對生命的忽略,這種思想西方有,中國幾乎沒有。我們可以發現,《金陵十三釵》裡面既有中國傳統的道德,又有西方所謂的人道主義,只是張藝謀做的很絕。他用妓女這個職業來試探中國觀眾的接受底線,殊不知,外國電影意識形態上的衝擊已經提前為其鋪好了道路。東京熱的女優們現今都有了粉絲,幾個妓女算什麼,完全可以接受,只是有些曖昧罷了。而現代人隨時隨地都有玩曖昧的時候,這或許是一次無意的迎合吧。中國傳統的道義被張藝謀保存了下來,並且他巧妙地把真君子和道學家們區分開來,實在是對中國集體審美傾向的一次把握,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救贖。所以說他的片子有個好爹,知道把孩子養活。

       在中國,想好好生存就得有個好爹,我一直以為只有人是這樣,沒想到電影也是。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