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醉後型男日記--The Rum Diary

莱姆酒日记/加勒比醉爱日记(港)/醉后型男日记(台)

6.1 / 107,998人    120分鐘

導演: 布魯斯羅賓森
編劇: 布魯斯羅賓森
演員: 強尼戴普 安柏赫德 亞倫艾克哈特 喬梵尼瑞比西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石木

2012-02-11 04:49:08

醉酒解千愁, 還是眾人皆醉我獨醒?©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提到六十年代的美國, 您會想到什麼? 搖滾? 性解放? 嬉皮士? 民權運動? 艾森豪主義?甘迺迪遇刺? 還是反越戰思潮的湧現? 提到九十年代的全球, 您又會想到什麼? 柏林圍牆倒塌後的美國獨霸全球? 冷戰思維在後冷戰時期的延續? 伊拉克戰爭? 亞洲金融風暴? 還是高速發展的網際網路開始顯現出對傳統媒體的挑戰?

《萊姆酒日記》/The Rum Diary 是美國作家亨特.湯普森/Hunter S. 湯普生寫於六十年代, 但直到1998年才得以發表的小說。這部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講述了一個名叫保羅.坎普/Paul Kemp的記者兼自由撰稿人從紐約來到波多黎各的聖胡安城為當地一家不景氣的報社工作。但是,該家報社不久便關門倒閉了。坎普也在隨後的日子裡經歷了各種人生的跌宕起伏。

該小說在2011年由湯普森好友強尼.戴普/Johnny Depp名下的電影製作公司Infinitum Nihil改編成電影,並成為該公司自204年成立以來出品的第一部作品。電影不僅刻畫出了一幅美國六十年代的印象圖,還流露出了美國社會在90年代對冷戰的反思, 並夾雜了對當今全球社會中依然存在的種族衝突以及日漸高漲的仇外情緒的焦慮。

強尼.戴普扮演的主人公雖然酗酒、行事乖張,但正義尚存。而他剛剛加入那家報社,便發現了自己和主編魯特曼/Lotterman(Richard Jenkins)在有關媒體責任上的認識的不同。他認為一個記者的職責是讓讀者了解真相;而魯特曼則告誡他媒體就是告訴消費者,尤其是廣告商們,想要的東西。在魯特曼的經營理念中,媒體的生存依賴於廣告,所以報紙中所刊登的文章必須符合一個目的, 那就是讓那些花錢的人高興。

隨後,坎普結識了在當地淘金的桑德森/Sanderson (Aaron Eckhart), 並愛上了桑德森的女友切諾特/Chenault (Amber Heard)。和桑德森的接觸過程中,坎普被許以重金,條件是寫一篇文章,吹捧桑德森所參與的一個海島開發項目。這個項目是要在一個小島上建個美國式的私人會所制的大酒店。讓前來度假的美國有錢人,盡情享受加勒比海的美景而不受當地人的打擾。說白了,就是要將一片屬於當地人的公共海島私有化,並將它改造成只有特權階層才可進入並享用的領地。而據坎普在桑德森的私人海灘上的所見所聞,他知道這個項目在當地是不受歡迎的。因為許許多多的當地居民被這所謂的「私人領地」理由而無情地趕出了他們生活的土地。也因此造成了種族衝突矛盾的加劇。雖然坎普在金錢的誘惑下,有所動搖。但他最終因切諾特被當地人泄憤強姦,而開始反省美國人在當地的所作所為,以及其所造成的社會隔閡。他認識到了政客商家和媒體的虛偽、他看到了種族衝突背後的社會階層矛盾、他也開始質疑打著種種幌子的美國對外擴張政策。

這樣的一個題材,不管是對故事發生的六十年代,小說發表的九十年代,還是電影出爐的21世紀,都有警示作用。六十年代的美國和蘇聯正在冷戰期。兩國為使自己成為世界頭號強國而爭得不可開銷。金援、海外市場擴張、太空競爭、甚至彼此支持局部戰爭等等,都是為了保護本國在全球的利益。嬉皮文化的流行可以說是當時的年輕人對社會不滿的一種表示。大批年輕人以酗酒、性派對、搖滾樂、奇裝異服訴求對社會高壓的不滿。他們的舉止在當時的遺老們看來,是反社會、道德淪喪的。而同樣是這樣一批人,支持並響應各種人權運動以及表達對自由的渴望,也因此開始促使民眾對國家政策的反思。

同樣的在九十年代,美國開始獨霸全球。冷戰雖然結束,但冷戰思維依然存在國家的意識形態中。同當年的越戰一樣,美國打著保護科威特的旗號對伊拉克發動戰爭,並以維和的口號派軍進駐了前南斯拉夫。儘管自1992年來聯合國大會每年都敦促美國結束對古巴的封鎖, 但它依然我行我素。貿易保護、經濟制裁、軍事幹預……結果弄得全球, 尤其中東地區,反美情緒高漲。 再看今天,9.11的發生,對許多美國民眾來說是不幸的。它使得美國民眾空前團結。 但它也促使了美國國家主義的高漲, 並讓政客們找到了插手他國事務並撈取利益的絕佳藉口--反恐。於是,我們看到了今天的美國。

有意思的是電影和小說中的主人公坎普整天喝的爛醉,還時不時用些古柯鹼來麻醉自己。但正是這樣一位看似稀里糊塗,辦事不怎麼考譜的人,開始用他的打字機來思考美國社會和海外美國人的言行舉止。強尼.戴普應該說是坎普扮演者的不二人選。 不僅僅是因為他是投資該片的老闆和湯普森的好友,還因為他那特立獨行的明星形性。不管是他的剪刀手愛德華,還是加勒比海盜,強尼.戴普的明星形象總是和放蕩形骸的社會邊緣人物聯繫在一起。他似乎天生就有種和主流社會格格不入氣質。但也正是這種氣質,使得他可以對某些所謂的主流社會價值觀進行戲謔和嘲諷。也許,坎普這個角色沒有強尼.戴普在《恐懼拉斯維加斯》/Fear and Loathing in 拉斯維加斯 (1998)中那個謝頂的形象讓人大跌眼鏡,但他同樣在酒精的作用下,開始審視著周圍的世界。也許有時候,醉了的人更容易接近真實。




註:《恐懼拉斯維加斯》/Fear and Loathing in 拉斯維加斯 (1998)同樣是一部改編自湯普森小說的電影。而強尼.戴普在片中所扮演的Raoul Duke的原型正是湯普森本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