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午夜巴黎/午夜巴黎(台)/情迷午夜巴黎(港)

7.6 / 450,128人    USA:94分鐘 | Argentina:100分鐘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
演員: 歐文威爾森 瑞秋麥亞當斯 麥可辛 瑪莉詠柯蒂亞 安卓亞布洛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胤祥

2012-02-12 05:12:12

午夜巴黎:黃金年代的回憶


伍迪•艾倫的最新作品《午夜巴黎》自揭幕2011年坎城電影節以來,在歐美電影界廣收好評,不僅創下個人作品最高票房記錄(北美5634萬美元,全球1.45億美元),而且被北美評論界認為是「自1985年上映的《開羅的紫玫瑰》以來最好的伍迪•艾倫電影」。而在北美頒獎季本片也收穫頗豐,獲得金球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音樂/喜劇類影片和男演員四項提名,並獲最佳編劇獎。奧斯卡獎則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與最佳藝術指導。而這一成績還是在伍迪•艾倫極為低調地謝絕配合索尼經典公司進行公關活動的情況下取得的。總之可謂是名利雙收。而這部影片在伍迪•艾倫迄今44部電影作品中,委實算不得十分出色,但因為懷舊牌打得巧妙,與觀眾和影評人們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倒也可作為某種症候來進行閱讀。
在電影作者論的脈絡中,伍迪•艾倫是當今為數不多可被冠以「電影作者」頭銜的美國導演,《午夜巴黎》仍是伍迪•艾倫創作脈絡的延續。為本片掌鏡的是伊朗裔攝影師戴瑞斯•康吉,視覺風格延續《午夜巴塞隆納》的暖色調,同時仍維持著伍迪•艾倫電影中以表演為主導的簡潔運鏡風格。劇作結構上則類似法國電影大師埃里克•侯麥,通過大量對白轉移觀眾注意力(正是侯麥劇作中常用的、來自希區柯克的「麥格芬」技巧),在一場接一場的文學、藝術、愛情和人生的探討中,將故事的衝突掩藏起來,到影片結尾一語道破。在《午夜巴黎》中,吉爾正是經由海明威點撥才意識到未婚妻伊內茲已經出軌,此時細細回想,之前已然伏線千里,出人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從情節團塊的構成上來看,「遠赴巴黎」已在《好萊塢式結局》與《人人都說我愛你》中出現,而後者甚至也有在午夜的街頭漫步的場景;對美國中產階級趣味的批判,則在《業餘小偷》、《午夜巴塞隆納》中都出現過;「穿越」雖然此前並未使用過,但是諸如《愛麗絲》、《紐約故事》、《獨家新聞》等影片,皆有奇幻元素。甚至本片開頭為觀眾津津樂道的一組巴黎風景的剪輯,也在《人人都說我愛你》中以紐約四季的方式呈現過。更不用說本片主演歐文•威爾遜對伍迪•艾倫表演風格惟妙惟肖的模仿了。
將本片放置在伍迪•艾倫的作品序列之中,很明顯地可以將這個故事視為性別倒置的《午夜巴塞隆納》,吉爾可以看做是維姬和克里斯塔娜的結合體,而伊內茲扮演的正是維姬的未婚夫道格的角色:乏味的美國中產階級。吉爾受到阿德里亞娜的強烈吸引,正如維姬和克里斯塔娜都深深陷入了與胡安的情感糾葛。同時影片的輔線,如菲茨傑拉德與吉爾達的關係,恰似《午夜巴塞隆納》中胡安與馬利亞的關係。這樣的循環變奏有很多,而最為新穎有趣的則是穿越到20年代的巴黎,混跡於當時的文化藝術名流之中,可以聽到科爾•波特的現場演奏(伍迪•艾倫所有的影片一以貫之的是爵士樂),可以與坐上艾略特的汽車,可以與菲茨傑拉德、海明威、葛楚德•斯坦因談論文學,與畢卡索、達利探討藝術,甚至還可以與曼•雷、布努埃爾等人討論電影——吉爾與布努埃爾臨別之前建議他拍一部電影,而那正是「日後」布努埃爾的名作之一《泯滅天使》。影片中有許多這樣的細節,觀眾越淵博,會心之處就越多。當然,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人大部份是「在巴黎的美國人」,其他的人則都可以講英語,同時也是在美國大眾文化中耳熟能詳的人物。
從這個角度看,這顯然是伍迪•艾倫對作為20世紀文化之都的巴黎的一次朝聖式的想像之旅,重訪他心目中的「黃金年代」。因為在吉爾看來,如今的時代太過平庸,只有那個年代的巴黎才是最具創造力的。如果說《午夜巴塞隆納》之中,一切在激情之後都恢復了舊有的秩序,好像這種秩序牢不可破,那麼在《午夜巴黎》之中,即使吉爾終於了悟到自己重返黃金年代的渴望僅僅是來自對現實的逃避,而生活的真相則是「一系列的不滿」,但他並沒有選擇回歸舊有的秩序(婚姻、美國),而是留在巴黎。這恰恰是《午夜巴塞隆納》結尾之處,維姬的無能為力和克里斯塔娜的茫然不知所措的原因——那裡,她們看不到可能性,或者所謂另類選擇;而在這裡,吉爾的姿態已然相當明晰:認可現實的種種問題,並從改變中尋找解決的可能。做一點意識形態解讀,這顯然是在金融海嘯之後的某種逃避現實的衝動,同時,這也是對美國式的全球資本主義的拒絕姿態:意識到現實的種種問題,坦然面對,然後在不同於美國的文化與社會中尋找另類出路。因為現實不是電影,我們無法重回黃金年代。
但伍迪•艾倫仍要面對北美市場的觀眾,因此他只能講述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的故事,那個巴黎也是內在於美國大眾文化之中的,那是海明威和菲茨傑拉德的巴黎,而不是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巴黎;是盛世的巴黎而不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暗流洶湧的巴黎。由此,《午夜巴黎》也是全球性的懷舊浪潮之中的一部。而有趣之處在於,2011年獲坎城影帝、並成為2012年奧斯卡獎最大熱門的法國影片《藝術家》則模仿默片手法,講了一個古典好萊塢的明星故事,似乎法國人唸唸不忘的是古典好萊塢那些迷人的電影和影星。而《藝術家》的故事恰是發生在美國大蕭條時期,更為明顯地對應著金融海嘯帶來的衝擊。這兩部熱門影片之間微妙的差異提示著某種當下的文化現實。在《藝術家》那裡,愛情的力量拯救了失意的男人,好像順應時代潮流,一切都會好的;而在《午夜巴黎》裡面,新的生活和新的時代才剛剛開始,未來尚未可知。伍迪•艾倫電影中的人物難得地在反覆的言說之後有了堅決的行動,這恰是一種批判性的表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