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心靈鑰匙--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

特别响非常近/心灵钥匙(台)/响在耳边近在眼前(港)

6.9 / 105,148人    129分鐘

導演: 史帝芬戴爾卓
編劇: 艾瑞克羅斯
演員: 湯姆漢克斯 珊卓布拉克 約翰古德曼 薇拉戴維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ORENZO

2012-02-16 01:21:13

廉價的淚點 咄咄逼人的男孩


但凡觸人痛處的題材,成敗與否全在於敘事手法,無論二戰的屠殺、唐山的地震或是911的陰霾,放之四海而皆準。當一個民族的傷疤被再次揭開,人們總是抗拒多過接受。若導演沒有十足的把握講一個好故事,那電影的意義便淪為舊創未癒、再添新傷般的精神屠戮。

於是當911題材都被媒體、紀錄片以及電影扒得體無完膚之後,時隔十年,這樣一部《特響巨近》將我們再次帶到了災難現場,目的有些匪夷所思:將觀眾聚來哀悼慟哭嗎?

能讓人哭的電影不乏佳作:善良的忠犬八公,偉大的辛德勒,還有鐵達尼號上的提琴手,不勝枚舉。動人心弦的最重要一點是價值認同。《特響》無疑猜中了開頭,卻沒有猜中結局:用男孩的成長來讓觀眾產生代入感是好的,可是廉價的煽情手法卻給人一種嚴重的違和感,無怪乎不少人哭完之後大呼上當,算計到家的台詞和劇情,工於心計的人設的配樂,不都是衝著觀眾的淚腺而去的嗎?

以哭了沒哭來論優劣,著實可笑,哭了就是好電影嗎?且不說讓人哭就是佳作這種論調是否合理,電影的哭點也不是所有人都買帳。故事說好聽點是一個男孩喪父後的成長蛻變,說通俗一點,卻是這樣:神經質男孩折騰自己和周圍所有人,包括一個不能說話的老爺爺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可信度基本為負,就像是一篇關於911的高考命題作文,不幸地被詮釋成了記敘文,言辭切切頻擊淚點,只不過通篇都是捏造的。這樣的作品捧在手中,誇也不是,罵也不是,只好痛定思痛下手三星。

其實電影的最大問題不在於導演的功力,戴德利無疑是一位好導演,他不用這部電影來證明白己的實力,從《跳出我天地》到《時時刻刻》,再到後來的《朗讀者》,他的作品總是蘊含深情,將平凡卻深刻的故事講得滿滿當當,感人肺腑。這次的問題在於劇本本身,劇本就像一條灑好的麵包屑,東一點西一點的小線索,小甜頭,領著觀眾走向痛哭的深淵。虛有其形,內裡則是一味的胡亂堆砌。一個靈感架起的空中樓閣,缺少的是實質性的動人細節和真實可信的體驗。一味的煽情,手段就有點下作了。無關乎不少專業影評人士也這樣認為:This is a movie which you want to punch on the face of. 這是一部讓人看完胸悶得想揮拳相向的電影。

布洛克和戴維斯兩位女演員的演技基本無可挑剔,其他演員的演技倒也相對無懈可擊,可惜的是用錯了地方。漢克斯從頭到尾就沒什麼存在感,馬克斯·馮·西多這樣骨灰級的演技派,只能演一個不能說話的老爺爺,卻讓新生代的男孩嘰里呱啦說個不停,真是頗為遺憾。雖然男孩的表演不俗,可故事裡他的性格還真是不討喜啊。沒有禮貌到處嘶吼,就算是患有阿斯伯格症,就算你只有九歲,也不該成為隨意傷害親人的理由,以致於他對媽媽說"I wish you were there" 的時候,我一邊抹淚一邊怨念:你在那裡才對!而後來這孩子折磨老爺爺聽完電話留言的那段我都要坐不住了,手法實在太用力過猛:男孩啊,求你放過老爺爺吧!別再折磨他啦!過份刻意露骨的煽情,真是看得讓人如鯁在喉,心中慼慼然。

《特響》在奧斯卡的逆襲,無疑說明電影還是有一定的製作水準。的確,從攝影、剪輯、配樂乃至表演來說,電影都在技術層級上達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可是這不過是史蒂芬·戴德利的常規水平,拋開技術看電影的核心竟是空洞無物。許是期待太高吧,《特響》在心頭竟然沒有轟出彈坑,最後不過放出啞炮,成為豆友們戲稱的「屁」-----特響超近,說的不就是它嗎?這就像是一件毫無適處的紀念品,華麗卻毫無意義。

911的陰霾慢慢散開,時隔十年,有的人走了出來,有的人傷仍帶血,有的人和911或紐約八竿子也打不上,但當人們因為這樣一部架空的電影交口相問:「今天你哭了沒有?」的時候,不免還是覺得有點可笑,人們到底愛上的是電影本身,還是愛上了哭泣的感覺?這場精打細算的flash back,不過是虛華的空殼,哭完之後,又有多少人能思考些什麼?

廉價的淚點,不要也罷。

就算你只有9歲,你也不該對著媽媽喊「我希望你死」,因為媽媽比你更痛苦。就算你有精神病,你也不該擺出一副「受害者」的姿態反而欺凌老爺爺,一遍又一遍地揭人傷痛。就算你還只是個孩子,你也不該自以為是地利用別人對你的信任和感情。


PS:最後給了三星,不是譁眾取寵另闢蹊徑,只是覺得期待太高落差太大,頁面上也一水的五星,來個三星潑點涼水,要踩的請小心輕放,謝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