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姊妹--The Help

相助/姊妹(台)/写出友共鸣(港)

8.1 / 495,458人    USA:146分鐘

導演: 泰德泰勒
編劇: 泰德泰勒
演員: 艾瑪史東 薇拉戴維絲 奧塔薇亞史班森 愛莉森珍妮 西西史派克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12-02-16 03:32:16

當不平壓來時,抬起你的頭


美國是世界版圖上的一朵奇葩,它沒有悠久的歷史,也就擺脫了根深蒂固的傳統,它遠離了宗教正統的服從,寬容與自由得以繁殖。起草憲法的偉人早已作古,而民主自由的精神方興未艾。
喬治布希曾稱讚美國憲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為一個使美國永遠更好的判決。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規定,美國公民受到法律平等保護,但具有蓄奴史的美國社會,最高法院的判決曾否認黑人的公民身份,隨後又提出隔離但平等的憲法解釋,而資源分配的失衡使黑人實質上淪為此等公民,布朗案中正是由於黑人兒童教育資源匱乏引發的一系列訴訟,前後長達數年。其間支持黑人的法官遭到罷免,家裡房屋也被反對者燒燬,而最終在首席大法官厄爾沃倫執掌下的最高法院,判決原告勝訴。而其後馬丁路德金倡導的黑人民權運動一步步展開。片中收看馬丁那段著名講話的黑人幫傭們生活的正是那個黑人依舊為社會次等公民的的年代。不是生在那個年代的人,是無法體會公開反對社會傳統需要多大的勇氣。
艾瑪斯通飾演的白人小姐斯琪特,像亂世佳人中的斯嘉麗一樣,由黑人女傭養大,這個從小就對她說:你善良、聰明、無可取代的黑人母親卻在斯琪特大學畢業前就被辭退了。而與生活在南方小鎮養尊處優的白人主婦們不同的是,斯琪特對黑人女僕們懷有尊重,接受了出版社主婦專欄的活,但她的野心卻不止於此,她想要寫出這些也同自己一樣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另一個種族女人們的真實想法。民風保守的小鎮、種族隔離的歷史卻讓看來簡單的採訪變得步履維艱。在那樣的社會裡,黑人女孩生來就是白人家庭的世代奴僕,她們沒有做女僕還是做記者的選擇,她們只有做這家小姐還是那家太太女僕的選擇,而這種稱不上選擇的僱用關係讓說真話有了丟飯碗之虞,斯琪特還有外面的世界、體面的工作,但黑人女僕們卻只能在這個白人社區里謀生。白人僱主的八卦,就是她們找工作的推薦信。在這裡失去了口碑,是失業、丈夫的打罵。
艾瑪斯通臉上是星星點點的小雀斑,一頭俏皮的短捲髮,在手指甲都閃閃發光的白人小姐們中間,顯得不修邊幅,但只要你看她在傾聽黑人女僕的故事時眼睛裡那發自肺腑的專注,你就明白她演這個角色卻那麼的合適。故事裡有艾比琳的兒子被白人撞傷,卻只能帶回家裡看他死去。艾比琳嘴唇顫抖著說,每年我的寶貝的忌日,只是你們又打了橋牌的一天。有滿臉皺紋的女僕說,白人家庭把她當成了一種財產,而似乎這是社會共識,帶著困惑與無奈。也有女僕滿眼感激的說,好心的白人醫生為了讓她可以抄近路,從歧視黑人的農民手裡買下了她要穿越的那塊土地,還有特立獨行的米妮給專橫的白人小姐的派里下了藥,看著她吃完一整塊後勝利的說:eat my shit!她們各自講著自己微不足道的個人的故事,而這些小事彙集在相助這本書里,卻獲得了能夠改變人們觀念的份量,那就是壓迫者的反思與受壓迫者的覺醒。因為觀念變遷的艱難遠勝於制度建立。
所以當小鎮上的白人、黑人都捧著那本相助,或覺得大快人心,或覺得氣急敗壞,當他們都能讀懂其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是對不平等待遇最樸素的抗議,思想的匯聚使它成了黑人們的聖經,和白人們的沉思錄。
斯琪特的男友為此甩了她,艾比琳的僱主為此開除了她,但斯琪特贏得了母親的驕傲,艾比琳開始明白了自由的真諦。但我喜愛這片在於,導演不曾把她們描述為改變的犧牲者,而是自由信仰的追隨者。哪怕告別也像重生般帶著振奮。
這是普通人改變社會的故事。沒有政治鬥爭的流血犧牲,也沒有天才偉人的卓絕成就,它就是一些平凡人做了一些不平凡的事,卻如一滴水融入另一滴水,最終帶來社會變革的洪流。
它告訴我們,感動我們的並非只有讓人唏噓的悲劇故事,也有打著樂觀色調的對自由與公平的奮鬥故事,讓我們相信,人類身上這種光明的信仰,它紮根於靈魂深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