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

美食祈祷和恋爱/享受吧一个人的旅行(台)/再单身游记(港)

5.8 / 107,977人    133分鐘 | 140分鐘 (director's cut)

導演: 萊恩墨菲
編劇: 萊恩墨菲
演員: 茱莉亞羅勃茲 詹姆斯法蘭科 哈維爾巴登 比利庫達普 理察詹金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鬥戰勝蛛

2012-02-19 14:11:59

如果沒了Pray,會否容易理解一點?


我不敢說這是一部十分好的電影,至少那140分鐘的長度里沒有製造出足夠的高潮讓我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但是對於這個電影,卻給我留下了足夠多的遐思。
朋友之前向我推薦過這部電影,但是習慣看電影之前先來豆瓣觀摩一下評價的我著實被一片的1~2星評論嚇倒了,甚至有人說這是美國版的安妮寶貝。今天終於看完,本著當旅遊觀光順帶欣賞美食的心情去看,看完之後深深覺得,究竟中國的文藝青年是否都已被安妮寶貝、郭敬明之流荼毒得太深了呢?以致於一看到類似形式的題材都會先在心中打下一個「反感」了。
「不可理喻」、「矯揉造作」、「無病呻吟」似乎是我在這兒看到最多對女主角的總結。但是這部電影雖說並沒有拍得十分賞心悅目、故事也沒有講得很行雲流水,只是主題倒還是很清晰明確的。這就是一個有關於「找尋自我」的故事。「找尋自我」,聽起來就十分虛,但是否真的就那麼不可理喻甚至無病呻吟呢?

確實,在影片開頭女主角執意要結束的兩段感情,都顯得十分之突兀,似乎是導演沒有把事情的原委交代清楚,又或者原作本身就沒有提,需要觀眾自己去揣摩。但是,假如對女主角長期處於「沒有自我」的狀態有所理解的話,一切就顯得自然而然了。
這有兩處情節:
一是她把新男友帶到好朋友家中,將要離開時,她好朋友的丈夫說她:「你跟誰在一起都會長得跟對方很像。就像寵物會變得很像它的主人一樣。」是的,她一直以來只是作為一件依附品,依附在戀愛對象的身上。
二是她自己說的:「從15歲開始,我不是分手就是戀愛,從來沒有給過時間自己思考自己。」不停的戀愛,正是沒有自我的人最慣用的手段,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
於是,她執意要踏上這段旅程的動機,其實是十分清晰的。因為找不到自我,她永遠無法維持一段持久、穩定的愛情。這種狀態,對於擁有完整的自我的人,或者完全沒有考慮過自我是否重要的人來說,大概是很難理解的吧。但在我看來,這實在不是什麼「無病呻吟」的行為。
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啟示。我所了解的不少人,都會認為愛情需要的是犧牲自我,只要能和對方在一起就可以了,只要不孤獨,那麼其他一切又算得了什麼。但是女主角告訴了我們不是這樣。我們需要的「自我」——實際即是存在感,無法在愛情中找到,只能從自己身上去獲得。當你一天還無法「找到自己」,那麼你一天都無法獲得真正的愛情。她領悟了這個道理。
於是這一趟旅程開始了。

她的三個目的地:義大利、印度、巴里島。可以看到,這三個地方,正正就是對應了標題的三個單詞:吃、祈禱、愛。
義大利的一段,主題是吃,感受各種的美食。她原來在紐約已經閱讀過很多雜誌,對義大利的各種美食有著深深的嚮往,但是卻一直礙於各種原因並未真正到過義大利一次。所以她的第一站,可說正是長久以來一個願望的實現。為什麼要從這兒出發?這正是找到自我的第一步——實現。
實現是自我的最基層需求,或者換成另一個說法,就是「願望被滿足」。我們的一生中,會有很多的事情想做,不為什麼,就是單純的想為自己去做。但是,又因為礙於各種現實的因素,讓我們不由自主的把這些願望一再地推遲。可是假如,你給了一個人大限的時間(比如末日),那麼他一定會在這個時間之前拼盡全力的去實現這些未了的願望,不留下遺憾。
女主角在這一站明白了,「我不會再在每天早上醒來時盤算著昨天吃了什麼懊惱怎麼又沒管住自己的嘴,然後為胖了幾斤肉而煩惱不已了。我現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吃完麵前這塊匹薩然後去看場足球賽,不為什麼,只是為了不留下內疚感。」這真是很大的一個進步——為自己而吃,而不是為了別人的眼光而活。
於是,她來到了第二站:印度。她在這裡主要的任務就是:冥想,靈修,也就是學會祈禱。再說白一點,就是她要在這兒建立信仰。
似乎看到不少的評論都對義大利的一段美食之旅讚賞有加,恰恰是到了印度這一段,就變成無法理解了,影片開始沉悶起來了。我想,中國文化的主題,或者說追求就是「食色性也」,食是Eat,色勉強一點也能認為和Love扯上關係,可是恰恰,我們就是沒有Pray,也就是「信仰」。信仰對於一個人到底有多重要,我們從來都沒有過這方面的認識,或者真的很難理解。於是不免有人會說,女主角這趟旅程真尼瑪在浪費金錢。
可我認為,正正是在印度的這段修行,讓女主角再次得到成長了。首先,是學會和自己相處。並不是一個人待著就是和自己相處了,因為儘管你一個人待著,你仍可能被電視、電腦或各種雜念把你自己給佔據了,靈修是什麼?就是讓你學會真真正正的和自己待著。然後,是原諒自己。過去的那一切,你無法放下,你覺得是自己傷害了別人,或者被別人傷害了,歸根結底,不過是一個執念。這個執念讓你希望自己是一個完美的人,每個人都愛自己,都不會討厭自己、恨自己。但是你無法做到,你無法取悅所有的人,因此,你必須學會原諒自己,接受自己這一種不完美的狀態。只有當你學會自愛的時候,真正的愛才可能發生在你的身上。
她學到了,她最後總結說:「上帝在我身上的體現,就是我。而不是那個聖母般的人物。」沒錯,所謂的信仰,就是讓你相信即使自己並不完美,神依舊會愛著你。
最後,她來到了第三站——巴里島,也是她最終找到愛的地方。
主題的三個詞語,其實是遞進關係的:吃,是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是一種生理性的享受;祈禱——也就是信仰,則是從生理上的被滿足,上升到了精神層面的需要之上;最後才是愛。愛是什麼?愛就是生命的所有精華之所在,兩顆靈魂的交融。只有在第一和第二個層面之上都已經滿足了,你才能上升到和另一顆靈魂融合的高度。
可是,當愛再次來臨的時候,她退縮了,因為她擔心,這不過是又一次的重蹈覆轍。愛是那麼微妙又強烈的感覺,可以把生活中的一切都打碎,在那一刻,她之前費盡千辛萬苦才建立起來的自我存在感,彷彿都被這份愛拋在了腦後。片中的說法是,「失去了平衡」。
但其實她跟之前已有了本質上的不同,而她自己卻並沒有察覺到。在該片的第二段感情中,她跟那位男演員幾乎是一見鍾情的,而就是那麼簡單地,她和他上了床,住在了一起。「我只是想用另一段感情去淹沒離婚帶來的創傷,就像從懸崖上跳下來掉進一個酒杯當中。」這是她對自己體會的總結。但是這次在巴里島中,她同樣邂逅了一位英俊的小伙子,這位小伙子也是充滿了魅力,並且邀她一起到海中暢泳。不過這次她竟然拒絕了,她說:「如果是半年之前我肯定會毫不猶豫地答應你。」她已經明白了,一時衝動的激情,並不能為她帶來恆久的愛情。
過快的進入親密關係,不但對愛是一種阻礙,也是源於對自己無法得到愛的恐懼。
有人說,最後她的結局,不過就是換了個地兒再一次的「換畫」而已,這就是她所謂要追求的一切。是的,表面上看的確是這樣,但是,本質上已經完全不同了。她真正愛上他的那一刻,我估計,就是在看著他和兒子道別的那一幕裡。她後來在退縮之後的頓悟,也是緣於她終於明白,她費盡那麼多努力去找尋自我,並且從中所得到的力量,並不是要讓自己成為一個無慾無求、自給自足的「活佛」,而是你要學會覺察自己,即使為了愛失去平衡也不要緊,最重要的,是你無時無刻都能覺察到自己的存在。
這就是她找到自我的全過程。

看著滿目的差評,我總是忍不住在想,要是這片沒有了Pray這一層內容,單純只是聚焦於「吃」和「性」,加上拍成R級的話,那麼,說不定它在豆瓣中能得到一個更高的評價吧。
「一部赤裸裸地剖析最原始的人性的片子」——不是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