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慕尼黑--Munich

慕尼黑/慕尼黑惨案/复仇

7.5 / 242,089人    164分鐘 | Philippines:163分鐘 (cut)

導演: 史蒂芬史匹柏
編劇: 東尼庫許納 艾瑞克羅斯
演員: 艾瑞克巴納 丹尼爾克雷格 希朗漢德 馬修卡索維茲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一舸

2012-02-24 04:46:44

轉貼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0cd89601000a29.html的一段評價


 《紐倫堡審判》則揭示了在二戰之後,「屠猶」話語的建構如何轉變成美國以西方為中心建立整個世界秩序和價值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份。而不無諷刺意味的是,這種以抽象的普遍人性為基礎的價值觀,儘管試圖把所有的民族國家、文化和傳統都納入到一個體系和標準之下進行評判,但其自身的建立卻是以改寫(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可以稱之為歪曲)歷史的真實為前提的。在對《紐倫堡審判》進行解讀時,王炎展示了「屠猶」話語如何參與了這種「普世價值觀」的建立,而這一建構過程又是如何改寫了歷史上真實的紐倫堡審判。

 

    史匹柏的《辛德勒的名單》是導演對於「普遍人性和關懷」這一美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無條件認可與影像詮釋,而《慕尼黑》則顯示出導演在9.11之後的「反恐」語境中,試圖重新審視阿、以關係的歷史糾葛及其現實困境。在這樣一種視角的觀照下,所謂「普遍人性」話語顯示出它本質的虛假,由這一話語出發去對所謂「正義」和「邪惡」進行簡單指認的意識形態模式也變得站不住腳。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同一個導演的兩部作品,前者因其對歷史的簡單化講述(用王炎的話說,《辛德勒的名單》是為「屠猶」歷史建造了一個「文化主題公園」)而獲得商業和評論的巨大成功,而後者卻因其思考冒犯了美國主流社會右翼意識形態而遭致慘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