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倭寇的蹤跡--The Sword Identity

倭寇的踪迹/TheSwordIdentity

5.4 / 672人    108分鐘

導演: 徐浩峰
編劇: 徐浩峰
演員: 于承惠 宋洋 趙圓圓 馬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風間隼

2012-02-24 10:47:14

從此江湖有這一派——《倭寇的蹤跡》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看《倭跡》是種蠻奇妙的體驗,好像回到了武俠電影的某個年代,歷史的車輪並未沿著我們熟悉的軌跡前進,而是微微偏了個角度,駛上了另外一條道路,儘管還沒走出多遠,儘管走得磕磕絆絆,可是這新路向已經足夠讓人興奮。
這片子放到港台武俠脈絡中,應該是接近七十年代初的風格。那時的武打還沒雜耍化,鏡頭語言還比較有味道。看得出,徐浩峰奉胡金銓為心中楷模並不是說說便算,這片子的明代服裝和佈景寫實考究,對細節風貌的重視讓人想起胡金銓特有的古樸厚重,而寫意之處,則以開頭殘荷的鏡頭最為突出,同樣是富有禪意的構思。
殘荷一段同時還體現了更重要的一個相似點,那就是對武戲的處理。與胡金銓一樣,它往往被放在畫面外表現,即或正面表現交手,也是乾脆俐落的幾個鏡頭剪接在一起,觀眾的眼神還沒找對地方,勝負已分。
也正因為如此,最後宋洋與於承惠的交手才讓人分外期待。雖然因為配合的問題,兩人的身法一個略顯沉滯而一個似乎虛浮,然而高手對決的那種緊張氛圍營造得可圈可點,每一個動作都很有味道。記憶所及,這樣的武打場面以前似乎還沒人拍出來過。胡金銓式的對峙,鑼鼓點是活的,人物的動作則太死,後來的雜耍式武打,動作是活了,可打得已經完全不似實戰。如果說前面的打戲還讓人對「硬派武俠」有些摸不透玄機的話,這場戲才算是真正打出了徐浩峰自己的風格,說是開宗立派亦不為過。
這片子放到大陸武俠電影的脈絡中,應該是接近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風格。那時候強調的是動作演員本身要有功夫底子,連女角都能摔能打,不用替身,但是鏡頭語言就相當粗枝大葉,往往是很漂亮的動作,拍出來的效果也不過爾爾。這片子的動作很多是由專業演員完成的,動作班子成員大多都有實戰經驗,據說動作有時快得鏡頭都抓不住,又因為追求實戰風格,於是就變成了很多動作場面在外行眼中形同兒戲的尷尬局面。雖然與八十年代時隔二十餘年,武戲風格發生了很大變化,可是怎麼把本來很強的演員和很好的意圖用符合電影的方法在螢幕上營造出奇觀來,這個矛盾卻是同樣懸而未決。據說徐導在下一部戲中做出了很大改進,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說《倭跡》回到某個年代只是比附,事實上它與上述所有年代的作品都不一樣,是站在前人肩膀上另闢蹊徑的作品。中國的武打片在港台影人手裡從世界最差拍到世界最好,走到今天已經陷入了嚴重的窠臼。螢幕上不是劉師傅開創的南拳傳統,就是戲班學員們開創的雜耍式的所謂「北派」傳統,頂多是加上點時興的三流電腦特技。而《倭跡》拍的雖然是號稱南拳的祖師爺之一戚繼光的嫡傳弟子的故事,表現的卻是地道的北派武術,著重弓馬實戰。武林之劍最終接納了兵法之劍的情節,極富象徵性地表明了千百年來中華技擊之道的活水源頭,正在於對軍陣實戰經驗的不斷吸納與豐富。
與原著相比,影片的線索更為集中。武將的後院妻妾被移給了大俠裘冬月,同時刪去了他與村姑燕好的內容,裘的形象因此層次豐滿了很多。影片的結局也有不同,原先的悲涼落幕被代之以打過四門、開宗立派的圓滿收場,徐導要在影壇自創一派的雄心可見一斑。
看徐浩峰的小說就能知道,他是個很愛談玄論理的人,同時又充滿了荒誕的惡趣味,這兩者在電影中都有充分的反映。吉普賽女郎們的線索處處是惡搞,或許是蓄意活躍一下大道理所營造的嚴肅氣氛,又或許是遏制不住的自我解嘲,「很有文化」的影院裡不時爆發出「很沒文化」的鬨笑。修道之人眼中的世界,也許便是荒謬與大道並存吧。可是與他的書中一樣,這種荒謬要如何與整部作品的氣場融為一體,或許是徐導未來要解決的一個問題。與此相伴的更大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將武俠片傳統中「復仇」、「奪寶」等反映小市民願望的橋段與對他們而言相對隔膜的武學之爭調和起來,形成新的劇情模式,如何從那些「走錯了路」卻成就斐然的武俠片中汲取豐富的養分,這些都有待探索。
同樣有些生澀的還有一些細節,例如這麼有文化的電影,卻讓時人直呼「戚繼光」而不尊一聲「戚少保」或者「戚南塘」,直呼「俞大猷」而非「俞虛江」。還不如匪氣十足的《讓子彈飛》裡的「松坡將軍」,顯得更尊重觀眾智商一些。還有燒油祭鞭一段,冒的是白煙而非青煙。
當然,這都是枝節問題。
大節在於,這片子把武俠片所營造的那個虛幻的世界重新落在了實處,把歷來虛寫的「武」字濃墨重彩地勾畫了出來,真正拍出了武者眼中的世界。中國的武俠片曾經不止一次地與真實的歷史擦肩而過,《倭跡》開闢出的新路向,或許眼前看來還很稚拙,但意義卻不可估量。因為它鄭重宣告,從此武俠片又有了新的一派,它就來自那個傳說中的世界,而且最終必將刷新整個武俠片的面貌。   舉報

評論